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
2018-12-13罗文斌
罗文斌,黄 晖
(1.江西省高安市中医院普外科,江西 高安 330800;2.江西省高安市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江西 高安 330800)
腹股沟疝属于常见腹外疝之一,通常是因腹内压增高导致腹内脏器经过薄弱腹壁部位突出体表,最终形成肿块。现阶段,针对腹股沟疝患者,临床中通常行以手术治疗,伴随手术治疗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中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1]。基于此,本文择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析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确诊,按照中华医学会疝、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治疗方案》分型,且经过查体、临床症状确诊,排除绞窄性疝、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嵌顿性疝、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55.3±4.2)岁,病史6个月~17年,平均病史(10.6±2.6)年;研究组100例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55.5±4.3)岁,病史8个月~16年,平均病史(10.7±2.7)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行以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复术治疗,先对患者行以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选择腹股沟疝斜切口,将皮肤切开,再将腹外斜肌腱膜与皮下组织切开,对髂腹股沟神经及髂腹下进行保护。对精索根部进行游离处理,对精索进行向外下方牵开,顺着联合肌腱弓下缘从耻骨结节内侧至内环,将腹横筋膜切开,可见腹膜前脂肪,向腹膜前间隙进入,可先行初步环形分离,之后通过湿纱布将间隙扩大,注意对腹壁下血管进行保护。选用适合尺寸的补片,稍微卷曲,沿着腹股沟方向从疝环口置入,向在内下部分置入,之后再逐渐将其余部分置入,将补片完全展平,使其在腹膜前间隙平铺。补片上方为腹壁化精索,后方为疝囊,补片需要对整个耻骨肌孔进行覆盖,上方在内环1~2 cm以上,下端直至耻骨联合后方,外至腹股沟韧带内缘侧,内至腹直肌后鞘外。放置好补片之后,嘱患者咳嗽,使腹压增加,成功修补之后,使补片与内环贴紧,通过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固定补片前层、腹横筋膜,避免补片发生位移,完成所有操作之后,将腹腔依次关闭。对照组患者行以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选择平卧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2.0 cm处作切口,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直至耻骨结节,将皮肤及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分离,将疝囊暴露出来,如果疝囊过大则行横断处理,高位缝合近端疝囊,翻入腹膜腔,切除远端或保留疝囊,止血,去聚丙烯网片向腹外斜肌腱膜下、腹横肌腱弓、腹内斜肌浅面置入,精索套入成型网片尾部圆环内,使精索向下、向外拉开,通过不吸收缝线缝合,连续缝合补片下缘到陷窝韧带,直至补片近精索孔位置,对同片精索孔远端裂口进行缝合,完成人工内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对所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6.18±6.28)min,术中出血量为(21.34±4.68)ml,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4.89±3.63)h,术后住院时间(3.19±0.94)d,总住院时间(5.26±1.22)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2.09±8.13)min,术中出血量为(45.78±6.67)ml,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9.36±3.25)h,术后住院时间(7.05±1.26)d,总住院时间(8.82±1.05)d;由此可见,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对照组早,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1例患者出现尿潴留现象,1例患者出现阴囊水肿现象,1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现象,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并发症发生概率为4.00%;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尿潴留现象,5例患者出现阴囊水肿现象,4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现象,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现象,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8.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Table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observ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两组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研究组1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现象,疾病复发概率为1.00%,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现象,疾病复发概率为7.00%(χ2=4.712,P=0.030),由此可见研究组疾病复发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腹股沟区有深层薄弱区存在,该薄弱区被称为耻骨肌孔,通常位于骨盆与下腹前壁相连水平的卵圆形裂孔,解剖构成上界、下界为腹横肌与腹内斜肌的弓状下缘、上耻骨支的骨膜,内外侧分别为腹直肌、髂腰肌,内含Hesselbach三角、内环,有股血管及神经穿过,该区域中各个部位的薄弱或缺损均可造成直疝、斜疝以及股疝[2-3]。开放性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可利用人体工程力学原理,按照有较高腹壁压力的一侧修补耻骨肌孔,在腹横筋膜后的腹膜前间隙中放置宽大补片,使整个耻骨肌孔封闭,腹内高压对腹横筋膜内侧壁上补片贴敷有利,使得补片更加稳固,不会出现位移情况,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更加有效[4-5]。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的关键在于对腹膜前间隙进行正确认识和准确游离,腹膜前间隙是腹横筋膜、腹膜间无血管神经的一个疏松脂肪组织区域,需要先对疝囊进行游离,从疝囊“颈肩部”将腹横筋膜切开,在腹壁下血管后方向腹膜前间隙进入,术中应对腹横筋膜前面的髂外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精索进行保护,用手指对腹横筋膜深面进行轻推,与湿纱布填塞法相结合,对可将整个耻骨肌孔覆盖的区域进行钝性分离,直径为9~12 cm。另外,在补片放置过程中,应完全展平补片,如果出现聚酯环扭结或折叠的现象,则需要对腹膜前间隙范围进行适当扩大[6-7]。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是将力学原理充分利用起来,将补片置入,并使其完全伸展,与腹膜平行,并与之紧贴,使两者之间的缝隙减少,避免局部不适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复发现象的出现[8-9]。因腹膜前间隙并未分布神经,因此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同时补片位置相对较深,可以将整个耻骨肌孔覆盖,使全腹股沟区修复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各种腹股沟疝、复合疝、隐形疝发生有预防作用,使术后复发概率降低[10]。另外,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区域组织拉力比较小,手术时间比较短,可在短时间内复原[11-12]。因未能对腹横筋膜进行修补,所以疝缺损部位并未得到纠正,所以容易出现术后复发现象[13-15]。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围术期各项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行以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使患者提早下床活动,进而缩短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疾病复发概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