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
2018-12-13晏江会
晏江会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中牟 451450)
痔疮属于肛肠科常见病,患者多以久坐或久站人群为主,其主要是因患者肛门直肠下段部位组织因重力及脏器压迫,致使静脉向上回流受阻,进而所引发血液淤积的疾病,发病后,患者多可见疼痛、便血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健康,同时还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负担[1~2]。目前,手术是临床上治疗痔疮的常用方式,传统的痔疮切除术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其创伤性较大,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3]。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故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痔疮患者为例,旨在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痔疮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痔疮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 26~66 岁,平均(38.5±3.5)岁;观察组男 34例,女 21例;年龄 25~65岁,平均(37.7±3.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对本研究耐受,可配合治疗;患者均意识清醒,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不耐受或依从性差者。
1.3 手术方法 术前做好各项药品、手术器械准备。
1.3.1 观察组 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进行治疗。取患者截石位,利用碘伏对患者肛门及会阴处进行消毒,然后以罗哌卡因行腰麻处理,利用无损伤钳夹住肛门周边皮肤及母痔,将痔疮后部皮肤与直肠拉开,行扩肛处理,然后在肛内放置肛镜及缝合器,并利用7号线进行缝合处理,然后取出缝扎器,同时舒张扩张器,确保吻合器首部达到环扎上部后开始打结,同时拉出吻合器,进行适当牵引,最后对切口行止血处理。
1.3.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痔疮切除术进行治疗。局麻后,给予患者扩肛处理,显露痔核,明确病灶,以病灶情况确定切除面积;然后利用组织钳钳夹病变部位,并向外拉开,以促使痔底部得到充分暴露,明确内痔顶部及根部为贯穿状,然后夹住动脉,以V型切口暴露外痔;对肛门括约肌进行钝性或锐性分离,促使其分散至外部痔核处,将痔核分离至齿状线;最后,利用血管钳夹断内痔尾处,同时将内痔与外痔切除,完成手术。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相关手术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1)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疼痛、便血等症状均消失,脱垂黏膜带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便血等症状显著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4]。总有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量表分为0~10分,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相关[5]。(3)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伤口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55 55 t P 45.5±2.5 62.8±4.9 23.323<0.05 8.0±1.3 16.2±2.2 23.798<0.05 3.2±0.8 5.8±1.1 14.176<0.05 80.5±5.2 98.9±6.4 16.548<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55 55 t P 5.9±0.8 5.8±0.9 0.616>0.05 1.2±0.2 2.9±0.5 23.412<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2例患者发生肛门坠胀,占3.6%;对照组有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肛门坠胀5例,切口出血3例,痔块脱垂3例,占2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7,P=0.008)。
3 讨论
痔疮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肛肠疾病,其主要是由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及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突出弯曲及扩张所致[6]。当直肠后端及肛缘皮下及肛管黏膜底部静脉丛发生曲张、淤血,则极易造成血管扩张,从而诱发瘤样病变,即痔疮。该病发生后多可见便血、疼痛、坠肛、脱肛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困扰。患者多为久坐或久站人群,随着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该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7]。
目前,传统的痔疮切术为临床上治疗痔疮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类型,其主要是以“静脉曲张学说”为基础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术式,主要通过在痔下缘、黏膜交界处切开适当大小的V型切口,然后进行逐层剥离,直至根部,进而进行局部结扎、切除痔核的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并有利于促进患者便血、疼痛等症状缓解、消失,但该治疗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其创伤性较大,术后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感,其术后伤口愈合时间长,不利于患者及早恢复[8]。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应用于痔疮患者的治疗中,该治疗方式是一种新型术式,主要以“肛垫学说”为基础的手术方式,有学者[9]认为肛垫为血管性衬垫,为肛管局部正常组织结构,包含血管、结缔组织、平滑肌等,能够有效预防肛垫向下滑脱现象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Treitz肌往往会发生退行性病变,进而极易造成肛垫下移,导致痔形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则主要是通过环形方式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切除,从而促使脱肛肛垫回纳至肛管内,有利于恢复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另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还可有效地清除痔发病的根源,该治疗方式的创伤较小,且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伤口及早恢复,故而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改善痔疮患者病情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为尽可能地提高痔疮的治疗效果,在给予患者该病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时,还需注意在手术过程中,需一同切除外痔,尽可能减少致病因素,以防发炎、水肿等现象发生。此外,术中需合理控制操作手法,以防损伤患者皮肤。综上所述,痔疮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