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七十年来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综述

2018-12-13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杜诗佛教杜甫

刘 雯

杜甫与佛教的关系,古代注家钱谦益、仇兆鳌、浦起龙、杨伦等已有训诂式或点评式的注语,但这些多是因解释辞句、阐释诗意而生发,并非专而论之。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开始正视杜甫与释家的关系,他们或以史证诗、或立足文本,使杜甫与佛教研究开始系统化。其中,梁实秋的《杜甫与佛》应为现代第一篇认识到杜甫佛教思想价值的文章,该文从杜甫的佛教渊源、佛教交游、禅宗信仰及信仰程度等方面考证杜甫与佛教的关系,首提杜甫信仰南宗禅、杜甫晚年信仰佛教等观点,开创学界先河。此后,大陆学者郭沫若、吕澂、陈允吉、孙昌武、钟来因等,港台学者易君左、蔡惠明等以及日本学者小川环树、黑川洋一等也分别撰文讨论了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1949年至今,海内外学界公开发表的杜甫与佛教研究论文100余篇,专著2部,另外一些杜甫研究的学术论著也辟有专章讨论这个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拟从以下八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作全面检讨:一、杜甫与佛教关系论证;二、杜甫的佛教教派思想;三、杜甫儒释融合思想;四、杜甫发生佛教信仰之时地;五、杜诗中的佛教词汇;六、杜甫的佛教类诗歌;七、禅林对杜甫的接受;八、综合研究。

一、杜甫与佛教关系论证

作为“诗中圣哲”,“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统治地位已毋庸置疑,但除却儒家思想,佛教信仰是否在其作品中发挥作用,各家结论莫衷一是。主要有下列两种声音:

一种是认为杜甫与佛教之关系较浅薄,甚至否认杜甫曾与佛教发生因缘,如萧涤非、冯至、傅庚生、陈允吉、莫砺锋、杜晓勤等就持此种观点。他们大多从人道主义出发观照杜甫诗歌,认为杜甫所表现的多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情怀,而佛教只是其思想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萧涤非说:“至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在杜甫思想领域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对于他的生活并不起什么作用……在他的头脑中,佛、道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特别是佛家的思想。”冯至说:“杜甫与佛教因缘不深。”傅庚生说:“至于佛说,对杜甫的因缘似乎并不大。”他认为杜甫关于佛教的诗“不过是采录些释典的门面话偶以入诗。”陈允吉虽考证杜甫为北宗信徒,却说:“在他(笔者按:杜甫)的世界观中,禅学思想的影响只是一个很次要的方面。”廖士杰说:“杜甫面向人生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是始终不渝的,纵然诗中出现一些有关佛、老思想的诗句,也如萧先生所说是‘昙花一现’的念头。”莫砺锋说:“我们认为杜甫确实受到佛、道二教的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杜甫思想中所占的地位绝对不能与儒家相比。”杜晓勤认为杜甫没有受到佛教的左右,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杜甫对佛教的态度是若即若离、有可有不可。

二、杜甫的佛教教派思想

杜甫一生曾先后游过吴越、长安、东都、齐赵、巴蜀、荆楚等地,到过许多佛教寺庙,交友极广,这就使得其诗中表现出的佛教思想较为复杂。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认为杜甫的佛教思想成分以禅宗居多,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杜甫接受了净土思想及大乘义学思想。

(一)杜甫与禅宗

在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中,杜甫的禅宗信仰最受学者青睐,他们或从思想层面探讨杜甫与禅宗的关系及杜诗中的禅思轨迹,或从艺术角度谈杜诗诗法与禅法之关系。

(二)杜甫与大乘义学

三、杜甫儒释融合思想

四、杜甫发生佛教信仰之时地

在这类研究中,学者多通过爬梳杜甫行迹,考证其与佛教发生因缘的年龄、地域,从而探讨杜甫与佛教的关系,这使得杜甫一生的佛教思想行迹更加清晰,不同时期的思想对比更加明了。

五、杜诗中的佛教语汇

最早发现杜诗中佛教语汇者,应是杜诗的注家,他们出于训诂的需要,将杜诗中的佛教词汇摘出注解,如钱谦益《钱注杜诗》、仇兆鳌《杜诗详注》等就多注意杜诗中的佛语。现代以来,学者多从宏观角度解读杜诗中的佛教思想,少有人专门探讨杜诗中引用的佛典及佛教语汇,因此这类文章相对较少。

六、杜甫佛教诗歌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以杜甫佛教色彩较浓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解读杜甫的佛教信仰,以小见大,其中以杜甫交游诗、游寺诗、禅境诗最受学者重视。

较为特殊的是,还有学者认为杜甫的纪行诗也有佛教意味,如田晓菲的《觉悟叙事:杜甫纪行诗的佛教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作者站在佛教的角度解读杜甫的“秦州—同谷”组诗,注重诗人的暗示意义,从中看到这组诗背后隐含的觉悟有情的成佛叙事。在张轶男《禅解杜诗》第五章也有相关讨论。

七、禅林对杜甫的接受

如果说上述六点都是从文本或史实方面直接研究杜甫本人与佛教的关系,那么这一问题则是从禅林接受角度侧面看待杜甫与佛教,重在研究杜甫在禅林中的影响。

八、综合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杜甫与佛教的研究有两本专著,它们综合性较强,基本涵盖了上述几点研究。

一本是张轶男的《禅解杜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是书从杜诗与佛禅的因缘纠结,杜甫的大乘义学思想,杜诗佛典、佛语及佛禅意象,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佛禅境界,杜甫纪事诗、纪行诗、咏物诗的大乘慈悲情怀五个部分研究杜诗与佛禅思想的内在联系,并在余论中兼谈杜诗与叶梦得“云门三句”之关系。另一本是鲁克兵的《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这本著作从杜甫佛教思想之背景,杜甫所游历的佛教景观,杜甫与僧侣、崇佛人士的交游,杜甫的禅宗、净土、大乘思想,杜甫的诗歌创作与佛教的关系,及杜甫与佛教艺术六个方面考察杜甫与佛教的互动。相比而言,张轶男更注重立足文本,从杜诗本身出发,解决诗歌中的问题,从而剖析杜甫与佛教的关系;而鲁克兵则注重通过考证文献,从历史、思想等层面阐释杜甫与佛教的关系。两书各有特色。

小结:

综上,杜甫与佛教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50-60年代,主要是台湾与日本学界关注度较高。70年代,自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出版,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重视这一问题,他们在对郭沫若《杜甫的宗教信仰》一文的认可或反驳中,推进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的进展,使得杜甫与佛门关系的考证、杜甫的佛教行迹研究开始发展,并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辨析杜甫与禅宗、净土宗的关系。80年代,开始有学者陆续关注杜甫的禅境诗,这是杜甫与佛教研究在诗歌艺术方面的突破,学者不再局限于研究佛教对杜甫思想的影响,还关注到佛教对杜诗风格的影响。同时,日本学者还在这一时期关注到杜甫与大乘思想的关系及日本禅林对杜甫的接受。2000年以来,大家的视野越来越广,他们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研究杜甫的佛教思想、佛教诗歌、杜诗的佛教词汇及杜甫对禅林的影响等,力图从多维度展现杜甫与佛教之关系。

目前关于杜甫与佛教的研究,学界已达成一些共识:在杜甫的宗派信仰方面,虽对杜甫究竟是信仰南宗还是北宗仍有争论,但学者普遍都已接受杜甫曾与禅宗发生因缘的事实。在杜甫发生信仰之时地方面,大家关注到杜甫入蜀之后的诗风变化及杜甫晚年思想变化,并对其予以佛教层面的解释。还有杜诗中表现的舍身度人情怀与大乘慈悲思想的关系,也已为绝大多数研究杜甫与佛教关系的学者承认。至于成就,最明显之处体现在大家不再局限于从儒家思想看杜甫,尽可能从多维度去研究杜甫,将其形象更加立体化。且研究层面较为宽泛,以本体研究为主,有时还会兼以影响研究、比较研究;同时学者们采用新颖的、多层次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角,从文学、文献学、地理学、艺术学、历史学、接受学等各个方面来分析杜甫与佛教的关系,使内容丰富、论据充足。此外,有的研究方面已较为成熟,如关于禅宗信仰研究比较深入,引证材料很丰富,研究内容多元化。还有对杜甫的游寺诗、交游诗研究也较全面,对杜甫所游之寺庙与所交佛教之人士皆有所考。还有对杜诗佛教语汇、佛典引用的考证,要比历代注家更加详细,对其所出之佛经也有探究,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杜甫之思想。

但是,虽然目前已有这些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仍有一些地方可能值得继续考虑与探究:

首先,在吕澂、孙昌武先生之后,鲜有人论述杜甫信仰净土,那么杜甫与净土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许还值得进一步讨论。还有杜甫诗中性空思想,到底是杜甫本身对佛教的信仰至此还是在其“读书破万卷”思想下,他本人善用般若典故,这可能还要商榷。

其次,在诗歌研究中,杜甫禅境诗的研究也需要注意。当前来看,许多学者在研究杜诗的禅境、禅意时将山水田园诗自觉归入研究范畴,但我觉得不能认为山水田园诗就是禅境诗,也不能拿着禅宗思想去硬套诗歌。所以杜诗中是否有禅境,杜诗中是否有禅理,其与杜甫普通山水田园诗之间的划分,可能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细读杜诗文本解决,也可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进行。且当前来看,学界似乎对历代杜诗注的佛教内容还有所忽略,但若将这些注释整理在一起,我们可从中发现以禅宗公案注杜或借佛经注杜之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特色,尚值得我们去发掘。

最后,杜甫在禅林中的传播与接受研究确实还有欠缺,有待进一步开拓。其实,我们可以参照日本学者朝仓尚、太田亨在研究杜甫与禅林关系时的方法,看杜甫形象、杜甫诗歌在禅林的流传情况,关注禅宗语录对杜诗的引用,研究禅僧是如何借鉴与学习杜诗的,从而发掘禅林对杜甫的接受问题。此外,太田亨的《日本禅林における杜诗解释:杜甫「巳上人茅斋」诗について》,是关于日本杜诗注释史上禅林注杜诗的概况,虽暂未见中国禅林也有类似情况,但我们却可见以禅语释杜诗的现象,叶梦得“云门三句”就是一典型例子,但目前学者只关注到叶梦得“云门三句”与杜甫诗法的暗合之处,从禅语注杜现象反推杜甫以禅为诗之趣。但笔者以为,这种研究模式下的结论可能会稍偏离事实,我认为研究这一现象还是应从杜诗在禅林的传播与接受角度着手,去探索其形象与文本在后世禅林的经典性与影响性,可能较符合历史发展。

注释

①此文初刊于《自由中国》1950年第2期第1卷,后收入《梁实秋论文学》,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555-560页。

②萧涤非:《杜甫研究》,山东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2页。

③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

④傅庚生:《杜甫诗论》,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32页。

⑤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

⑥廖士杰:《对〈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几点看法》,《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24页。

⑦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⑧杜晓勤:《试论杜甫的个体生命意识》,《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2期。

⑨梁实秋:《梁实秋论文学》,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555页。

猜你喜欢

杜诗佛教杜甫
佛教艺术
登高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