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2018-12-12刘玉贵
刘玉贵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84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原理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两组,其中常规组采用术后对症干预,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肠道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身心素质,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腹部外科手术; 肠内营养; 临床研究; 胃肠功能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5-0-03
腹部手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术,对患者的胃肠功能影响较大,致使患者分解代谢增加,使得患者的免疫能力显著下降,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作为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病情的实际情况、做好手术前检查、患者本人或者家属手术签字、手术前12 h内不能吃饭喝水等。手术之后,患者身体比较虚弱,因而,为了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往往需要大量营养物质进行补充,比较常用的营养手段便是肠外营养。但是,在实践中,肠外营养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实施肠内营养却存在安全、有效、合理、可靠等特点,在临床应用时易被患者及家属认同[2-3]。为此,给腹部手术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84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术后对症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84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均为择期手术,ASA分级Ⅰ~Ⅱ级,年龄≤75岁,同时排除合并全身严重感染、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严重内分泌泌系统疾病、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全。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24~75岁,平均(45.65±5.62)岁,根据数字随机原理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42例。试验组中,肝叶切除术患者11例,结直肠手术4例,胆囊切除术患者9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9例,肠梗阻患者4例。常规中,肝叶切除术患者13例,结直肠手术3例,胆囊切除术患者8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10例,肠梗阻患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式
两组患者均行腹部手术,其中常规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对症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肠内营养干预。治疗内容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给患者运用胃镜辅助的方式放置胃空肠管,并将肠壁穿刺处与腹膜固定。第二,还应该对患者选取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物质。男性患者每天输注15 ml左右,女性患者每天输注12 ml左右,连续输注一周。第三,患者手术第一天进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第二天给予肠内营养液,滴速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此后给予半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
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营养指标是以患者的白蛋白的情况进行比较,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白蛋白居高不下,充分表明患者的营养不良。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通过SPSS 19.O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治疗前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52.24±11.45)、(40.58±1.77)、(2.01±0.23)g/L;常规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62.98±13.88)、(42.98±2.44)、(2.38±0.31)g/L。试验组治疗前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52.58±10.56)、(40.54±1.65)、(2.05±0.25)g/L;试验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64.21±14.68)、(44.54±2.71)、(2.56±0.49)g/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部手术患者手术之后应该尽早进行营养支持,这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当患者出现肠道功能,应该及时进行肠内营养,这有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有助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恢复[4-6]。对于外科手术患者而言,进行手术之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巨大的变化,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手术后最常见的就是切口疼痛,尤其是咳嗽时疼痛更加严重。疼痛、发热等应激反应都会导致患者的新陈代谢加剧,使得患者身体迫切需求、要营养物质的摄取[7]。一般而言,患者腹部手术容易给患者胃肠动力学造成直接影响,使得患者的身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为此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有助于抑制患者肠道黏膜细胞的凋亡,提升患者肠胃黏膜功能,减少患者炎性蛋白的表达,减轻患者肠道组织器官的炎症,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免疫功能[8-9]。腹部手术患者当天应该禁食水,根据病情经医生允许术后第一天可注射相应的营养液,第二日再慢慢过渡到流食[10]。忌进食糖、牛奶、豆浆等容易胀气食物。若病情允许,经医生同意,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恢复;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肠黏膜恢复,刺激细胞生长,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不断恢复,保证患者胃肠功能有效性,促进患者尚肠胃结构完整,同时还给患者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供应,促进患者手术创口的愈合,提供患者机体所需的电解质、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11-12]。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而言,由于手术、疾病等的影响,患者消化功能下降,致使患者的食欲下降、营养物质消化,导致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判断患者的短期营养支持效果的指标便是血清前白蛋白,其浓度的变化能够早期而敏感地反映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因而作为检测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13]。患者通过肠内营养摄取恢复情况较好,就应该注重患者的下床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因为下床活动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患者下床活动,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減少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机会。其次,通过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减少腹腔粘连,促进肠功能的早期恢复,这样就能较早开始吃饭。最后,通过患者下床活动,促进患者身体健康,增加患者的信心。
腸内营养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而言,具有显著效果,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有效地改善和维持腹部手术患者的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减少患者腹部感染,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第二,肠内营养能够给予患者肠部营养,患者的肝部有助于蛋白合成和代谢,使得患者肠道功能有效恢复。第三,肠内营养可刺激消化液和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本试验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要优于常规组,说明肠内营养能够优化患者的肠胃功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科学合理营养支持可在改善腹部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肝功能恢复进程。目前在常规饮食干预基础上进行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在行腹部手术患者营养治疗中的重要性已获得广泛认可。
本次研究结果中,常规组治疗前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52.22±11.45)、(40.58±1.77)、(2.01±0.23)g/L;常规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62.98±13.88)、(42.98±2.44)、(2.38±0.31)g/L;试验组治疗前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52.58±10.56)、(40.54±1.65)、(2.05±0.25)g/L;试验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64.21±14.68)、(44.54±2.71)、(2.56±0.49)g/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证实肠内营养干预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在改善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肠道功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身心素质,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鉴于纳入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及单中心等因素制约,所得结论仍有待更多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保红平,杨浩雷,高瑞岗,等.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10):32-34.
[2]黄宝昌.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1):29-30.
[3]黄静波,高丽敏.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5,21(37):317.
[4]潘定宇,李震,李震,等.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腹部外科,2011,24,2(4):225-226.
[5]吕玉玲,李维华,赵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1):125-126.
[6]张玉红.对行腹部外科手术后发生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5):49-50.
[7]王莉梅,周娟娟,保红平,等.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4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6):31-32.
[8]李江,刘斌,侯宇,等.腹部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3):355-357.
[9]梁耀,钱海鑫,秦磊.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10,9(10):741-742.
[10] Jiang W,Zhang J,Geng Q,et al.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neonates with partial gastrectomy:a multi-center study[J].Asia Pac J Clin Nutri,2016,25(1):46-52.
[11] Shang Q,Geng Q,Zhang X,et al.The impa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J].Medicine,2018,97(9):e0045.
[12] Elia M,Normand C,Norman K,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ost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using standard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in the hospital setting[J].Clin Nutri,2016,35(2):370-380.
[13] Liang H,Huang Z,Wang T,et al.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 improves tolerance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acute pancreatit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52(4):389-395.
(收稿日期: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