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书面纠错效果的影响
——一项针对英语搭配学习的实证研究
2018-12-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姜 琳
小北路小学
王 婷
提 要: 语境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重点探讨语境在书面纠错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前测—干预—后测的设计模式,以15个英语搭配为目标结构,通过彩色图片建构语境。实验发现: 书面纠错有助于受试习得英语搭配,且利用图片建构语境可进一步提高纠错效果。本研究认为,纠错能激发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目标语言形式;当纠错伴随语境时,可加深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记忆,保证相关知识后续使用的准确性。
一、 研究背景
1. 纠错与语境
人类学家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概念,第一次将与语言相关的外部世界特征引入语境研究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被引入语境研究,从此,语境不再被视为独立于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客观存在,而是交际者带入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切相关知识。任何客观外在因素只有进入了语言使用者的知识或意识之中,才有可能成为特定交际中的语境因素。这正如语言学家van Dijk所言,“语境就在你头脑里”(熊学亮,1999)。
受认知语境的启发,王初明(2003)提出了补缺假说,认为外语学习如果缺少恰当的语境,头脑中的母语语境就会自动补缺,与外语形式互动,从而造成语言形式和语境的错匹,影响外语使用。按此逻辑,纠错若要提高效率,需借助语境,将语言用法与相匹配的语境标识黏合,从而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确保后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然而,现有纠错研究普遍忽视语境的功效,具体表现为: 要么指出错误待学生自己改正(即间接纠错),要么直接提供正确形式(即直接纠错),或者再附带上对错误性质的元语言解释(即元语言纠错)。不论这些研究在纠错方式上如何调整,其过程始终拘泥于语言形式层面,语境变量少,纠错效果差。
那么如何为纠错过程建构语境呢?我们可以从王初明(2007)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启示。该研究将外语学习的语境划分为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说话者身临其境,例如,中国学生跟英语本族语者一起做事时,用英语谈论与当时当事有关的内容。间接语境主要通过图片、影像来实现,说话者作为旁观者,需利用大脑背景知识来重现语境。一般说来,“听说技能比较容易在直接语境中应用,读写通常在间接语境中进行”(王初明,2007: 195)。显然,书面纠错适合引入间接语境。例如,在提供学习者正确语言形式的同时,还可借助图片将语言事件所蕴含的语义场景展现出来,进而激发学习者利用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等能动地生成语境(许力生,2006),由此加深对语言形式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事实上,词汇习得研究早已证实,借助图片来传情达意可有效提高词汇学习效率(Prince,1996),这便是充分利用语境效应的结果。目前,尚无实证研究考察利用图片构建纠错语境的促学效果,而对此问题的探讨,在强调外语学习语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纠错与搭配学习
长期以来,纠错研究主要聚焦于规则型错误(如冠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主谓一致错误等),而对于非规则型错误(如词汇错误等)关注较少,这也恰好成为了某些学者批判“纠错有效”的理据之一(Xu, 2009)。Ferris(2006)曾提出,非规则型语言特征(如词汇知识)在使用时不受规则制约、相对独立,其用法常常约定俗成,属于特质型(idiosyncratic)知识,故此类错误对于纠错不敏感。该观点得到了Bitchener等(2005)和Frear(2012)等研究的支持。Bitchener等(2005)研究发现,纠错可以有效减少冠词错误和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错误 (即规则型错误),但对于介词错误 (即非规则型错误)效果不明显。Frear(2012)也证实,纠错对于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错误很有效,但对于非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错误却没有明显效果。与上述两个研究结果不同,van Beuningen等(2012)发现,纠错有助于学习者减少词汇、拼写等非规则型错误,而且间接纠错比直接纠错更有效。总之,纠错对非规则型错误是否有效,现有研究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针对更多非规则型语言特征开展纠错实验,这对于全面揭示纠错的促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搭配错误是典型的非规则型错误(Ferris, 2006),其产生原因多与母语负迁移、近义词混淆、语义限制重视不够以及词汇学习策略使用不足等有关。在二语习得领域,搭配知识被视为二语能力的重要体现(Lewis, 2000);Ellis(2004)甚至提出,搭配知识本质上就是隐性知识,它的积累是实现正确、流利使用语言的重要保障。目前,搭配研究多为描述性质,即将二语学习者产出的搭配与本族语者语料库数据进行对比,以揭示二语搭配的使用规律(Siyanova & Schmitt, 2008)。相比之下,探讨二语学习者如何习得搭配知识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纠错对搭配习得的影响,尚无研究见诸报道,但学界已经认识到此类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对于认识二语习得机制、发展二语习得理论、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均至关重要。
3. 研究问题
综合以上论述,为弥补当前纠错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实验,重点探讨两个问题: 1) 纠错能否促进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搭配?2) 利用图片建构语境对纠错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
1. 受试
实验受试为广州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三个平行班的73名中国学生。三个班的英语授课内容一致,且同步开展。此外,三个班在最近一次英语综合测试中的分数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当。我们随机选取两个班进行纠错,剩下的一个班不纠错(即“对照组”,n=24)。在两个纠错班中,一个班提供图片以帮助受试生成语境(即“语境纠错组”,n=25),另一个班不提供图片(即“无语境纠错组”,n=24)。
2. 目标结构
本研究的目标结构为英语搭配。基于当前语料库搭配研究的成果,本文将搭配定义为: 在某一语法形式下,两个或多个词的反复共现,而判定共现显著性的标准是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通过计算MI(mutual information)值的方法来确定,本文取MI3为显著搭配(Stubbs, 1995)。根据此操作定义,同时结合前测分数,本实验共选取了受试犯错率较高的15个搭配为目标结构,其中形名搭配7个,动名搭配8个,具体如表1所示。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依托于英语写作课,为期8周,包括前测、干预、后测1和后测2,详见表2所示。
表1. 目标搭配
表2. 实验设计
干预过程持续2周,具体形式为: 1) 参照Wei(1999)等研究的作法,三组受试在课堂上完成一个限时的完型填空任务,所填内容包含了15个目标搭配,为便于受试的理解和产出,每个填空处均给出目标搭配的英文释义及其核心名词的英文;2) 实验人员利用课后时间对两个实验组的填写内容进行批改: 对于无语境纠错组,在搭配错误之处划线并给出正确形式;对于语境纠错组,在搭配错误之处划线,同时提供附有正确搭配的彩色图片以帮助受试生成语境,图片被贴在搭配错误所在行的页边空白处;对照组则不予纠错(待实验结束后统一反馈);3) 批改过的试卷于次周写作课时发回给两个实验组,阅读10分钟后统一收回。
4. 测量工具及评分标准
本实验分别采用翻译测试和选择测试来考察受试对目标搭配产出性知识和接受性知识的习得情况,翻译测试先于选择测试进行。两种测试均同时设计了A、B、C三套试题分别供前测、后测1和后测2使用(见表2)。试题A(前测)包括50道题,目的是筛选出15个目标搭配,同时为后续结果的比较分析提供一个基线。根据试题A的结果形成的试题B(后测1)和C(后测2)各包含22道题。60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同水平学生参加了三套试题的预测试,结果显示: 每项测试的三套平行试题难度相当,具有可比性。接下来,我们以试题B为例,分别介绍一下翻译和选择测试的具体形式。
翻译测试有22道题,其中测试题15道,干扰题7道。每道测试题包含1个目标搭配,为避免受试产出其他正确而非本研究考察的目标搭配,其核心名词的英文均已给出(如例1),且要求翻译时必须使用。根据预测试结果确定测试时间为18分钟。评分时,每题给出正确的搭配形式即得1分,干扰题不计分。
(1) 玛丽学习很用功,她在这次英语考试中取得了高分(mark)。
选择测试有22道题,其中15道为测试题,各涉及1个目标搭配,其余7道为干扰题。每道测试题包含3个选项,其中只有1项会形成正确搭配(如例2)。测试时间为10分钟。评分时,每题1分,干扰题不计分。
(2) The doctors have to an operation to save the little baby’s life.(答案: A)
A. perform B. act C. make
三、 实验结果
1. 翻译测试结果
表3显示了三组受试在三次翻译测试中动名搭配和形名搭配的正确率。对于动名搭配,从前测到后测1再到后测2,三组的正确率均有提高,其中语境纠错组的提高幅度最大。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 在前测中,三组的动名搭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F(2, 70)=.525,p>.05,但在后测1和后测2中存在显著差异,F(2, 70)=38.124,p<.001,F(2, 70)=30.051,p<.001。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在后测1和后测2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语境纠错组也显著高于无语境纠错组。
表3. 翻译测试中动名搭配和形名搭配的正确率(和标准差)
对于形名搭配,从前测到后测1再到后测2,三组的正确率均有提高,且以语境纠错组的提高幅度最为明显。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 在前测中,三组的形名搭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F(2, 70)=.866,p>.05,但在后测1和后测2中存在显著差异,F(2, 70)=15.979,p<.001,F(2, 70)=14.768,p<.001。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在后测1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语境纠错组也显著高于无语境纠错组;在后测2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 选择测试结果
表4显示了三组受试在三次选择测试中动名搭配和形名搭配的正确率。对于动名搭配,从前测到后测1再到后测2,三组的正确率均有提高,其中语境纠错组的提高幅度最大。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 在前测中,三组的动名搭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F(2, 70)=.038,p>.05,但在后测1和后测2中存在显著差异,F(2, 70)=36.712,p<.001,F(2, 70)=30.051,p<.001。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在后测1和后测2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语境纠错组也显著高于无语境纠错组。
表4. 选择测试中动名搭配和形名搭配的正确率(和标准差)
对于形名搭配,从前测到后测1再到后测2,三组的正确率均有提高,且以语境纠错组的提高幅度最为明显。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 在前测中,三组的形名搭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F(2, 70)=.363,p>.05,但在后测1和后测2中存在显著差异,F(2, 70)=17.036,p<.001,F(2, 70)=14.972,p<.001。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在后测1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语境纠错组也显著高于无语境纠错组。在后测2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四、 讨论
1. 纠错能否促进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搭配?
综合翻译测试和选择测试的结果,本研究发现纠错能有效促进受试习得英语搭配。语境纠错和无语境纠错都属于显性反馈,其纠错意图易为学习者感知,并能激发他们注意语言形式。根据注意假说,注意是语言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决定了语言输入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摄入(Schmidt, 1994,1995)。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后,通过分析比较,会意识到自身中介语水平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差距(Ellis, 1994),这一过程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它会激发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目标语言形式以弥合差距。当前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超过80%的受试会在批改过的完形填空试卷上做标记,如画横线、圆圈等,这说明他们注意到了语言形式,并认识到自己对于这些搭配的掌握程度与目标用法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会主动学习目标知识,提高外语水平。
本实验只开展了一次纠错干预,但效果非常明显,这体现在: 1) 两个实验组在翻译后测2和选择后测2中的正确率均高于其后测1,说明纠错效果并未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减;2) 相比于接受性知识,纠错对于目标搭配产出性知识的促学作用更明显(从前测到后测1,产出性知识的平均增长率为207%,接受性知识的平均增长率为58%),由于产出性知识可以直接反映受试运用搭配的实际能力(Lewis, 2000),因此纠错对于搭配习得的有效性在本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照组虽然没有接收任何纠错反馈,但他们在翻译和选择后测中的分数较前测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受试在实验之外学习了目标搭配。虽然我们已经同实验班级的英语授课教师约定,在整个实验阶段,不向受试额外提供有关目标搭配的教学讲解和反馈,以尽可能排除其它教学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但是本实验毕竟是课堂教学型实验,很难监控受试在课外接收输入的情况,而这正是教学型实验无法克服的“缺陷”(Bitcheneretal., 2005)。尽管如此,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的后测分数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还是有力地说明了纠错对搭配学习的促进作用。综合以上论述,与van Beuningen等(2012)的研究发现一致,当前结果否定了Ferris(2006)关于“非规则型错误对于纠错不敏感”的论断,同时也再一次驳斥了Truscott“纠错无效反而有害”的观点,为纠错促学外语提供了正面证据。
2. 利用图片建构语境对纠错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综合翻译测试和选择测试的结果,本研究发现利用图片建构语境能显著提高纠错效果。根据王初明(2003)的语境理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若语境处于缺失或弱势状态,母语语境便有可能介入补缺,从而干扰外语学习。补缺发生的几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好。阻止补缺发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建构与外语形式匹配的语境。在本实验中,语境纠错不仅提供正确的搭配形式,还通过图片将搭配所蕴含的语义场景展现出来,进而激发受试利用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等能动地生成语境(许力生,2006),从而挤压母语语境补缺的空间,提升学习效果。相比之下,无语境纠错只提供学习者正确的搭配形式,没有提供图片以建构语境;但由于语境对于理解和学习语言形式不可或缺,因此母语语境就会自动介入补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接下来,我们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图片语境的促学优势。
首先,图片语境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加深对搭配知识的记忆。根据双重代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Paivio, 1991),人的认知过程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语言系统和一个非语言系统,前者处理语言符号(如文字),后者处理非语言符号(如图片)。人们在加工信息时所涉及的认知系统越多,记忆效果越好(McBirde & Dosher, 2002)。在本次实验中,无语境纠错只提供正确的搭配形式(如heavy drinker, perform an operation等文字表述),因而仅能调动受试的语言系统。语境纠错不仅提供了正确的搭配形式,还附上了与之对应的彩色图片(如一个酩酊大醉的醉汉,医生在手术台上为病人进行手术等场景),所以受试既会使用语言系统来加工文字信息,又会使用非语言系统来解码图片特征,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自然整合的过程推动了受试对目标搭配的深度加工,保证相关知识得以长久保存。
此外,基于图片生成的语境与正确的搭配形式强力融合,确保了语言形式后续提取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本实验通过图片将搭配的语义场景展现出来,进而激发受试利用背景知识等能动地生成语境,该语境与对应的搭配形式相互契合,形成新的组合体,并成为一个大脑表征单元。根据Roehr(2008)的整合效应,由于组合体各部分之间能够相互启动,因此当学习者日后经历类似的情景时(如见到有人在挤牛奶,或者见到一个酩酊大醉的醉汉),对应的搭配形式(如milk the cow,heavy drinker)就会被自动激活。事实上,整合效应已有实证研究支持。Eskildsen(2009)的实验观察了一名西班牙语本族语者在课堂互动中使用英语的情况。结果发现,在课堂互动中使用过的一些英语表达式,与语境发生关联,能够相互启动,即便时隔7个月,还能在相同语境下被激活。
虽然语境能提高纠错效果,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翻译和选择的后测2中,语境纠错组和无语境纠错组在形名搭配上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语境纠错对形名搭配的促学功效(与动名搭配相比)相对有限。究其原因,可能与本实验使用图片建构语境有关。动名搭配所描述的动作事件(如milk the cow)比较适合用图片来展现,学习者继而能加深对动名搭配语义特征的理解,并建立起适当的语境。相比之下,形名搭配重在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如strong tea),难以通过图片来生动展现,因此学习者很难体会到不同形容词间的语义差别(如strong /*heavy /*thick /*dense tea)。对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语境的媒介实现方式,增强语境的互动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内涵,从而全面揭示语境纠错对搭配学习的作用。
五、 结语
本研究以二语搭配学习为例,开展了一项纠错实验。实验结果显示: 纠错能有效促进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搭配,且利用图片建构语境可进一步提高纠错效果。该结果表明,外语教学有必要对学生的(非规则型)语言错误给予纠正;纠错时,不仅要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帮助学生建构起与正确形式相匹配的语境,从而加深对目标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保证学以致用。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语境纠错对形名搭配的促学功效(与动名搭配相比)相对有限,这可能与本实验使用图片建构语境有关。鉴于此,外语教学应不断丰富语境的媒介实现方式,针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创建有效的语境;同时,还应加强纠错过程中的互动效应,突破传统书面纠错中的单向反馈机制,创新纠错理念,提高纠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