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护理对孕妇产后乳汁分泌的促进作用
2018-12-12吕淑琴
吕淑琴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300)
新生儿出生后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是母乳喂养。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母乳中均含有;母乳中抗体种类较多,可提高婴幼儿机体抵抗力[1-3];婴幼儿脑部发育所必需的脂肪可从母乳中摄取,因母乳中脂肪含量较多(半数以上);此外对于产妇而言,进行母乳喂养可促进子宫收缩,使产后出血量减少等。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全母乳喂养率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产妇不了解母乳喂养的益处、乳汁分泌不足等,需在产后给予综合护理,现将具体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的87例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年龄为21~36岁,平均年龄为(26.07±2.38)岁,其中有29例为初产妇,13例为经产妇。观察组,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6.95±3.07)岁,其中有31例为初产妇,14例为经产妇。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护理人员定期巡查病房,每隔3小时进行一次,对产后出血量密切观察,并保持室内安静,嘱其尽量保持休息时间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如下:① 新生儿出现后30min在产床上应尽与母亲接触,尽早吸吮,并控制吸吮时间,应在30min以上。剖宫产新生儿出生后,可在手术台上与母亲面部进行接触,以增强母婴感情;术后回到母婴室尽早开始吸吮,一般在母亲有母乳喂养意识时进行,吸吮时间与顺产者相同。新生儿出生后28d内,每天进行8~12次的喂养,以保证婴儿所需,且可进一步刺激乳汁分泌,并使母亲乳房肿胀的可能性降低。② 产妇产后身体虚弱,需给予足够的营养保证机体所需,以恢复身体,促进乳汁分泌。产妇产后需静养1~3天,尤其是剖宫产者,其胃肠功能减退,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以后可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以高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肉、鱼肉等;对于乳汁分泌不足者,可给予乌鸡汤、鳝鱼汤、猪蹄等促进乳汁分泌,无效者可使用催乳药物。③ 部分产妇产后会有不良情绪,如不安、焦虑,以初产妇为著。哺乳时由于吸吮不当会使乳头受到损伤,如皲裂、疼痛等;部分产妇在泌乳前后有出现异常情况,乳房胀痛、泌乳量少、泌乳时间长等,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产后乳汁的分泌与情绪关系密切,不良情绪会影响机体激素分泌,使乳汁减少;因而要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对其情绪、面部表情变化情况密切观察,并进行疏导。还有部分产妇不愿意进行母乳喂养,认为母乳喂养会使乳房变形、下垂,且不利于身材恢复。护理人员要告知她们母乳喂养的优点,可有效的将脂肪进行累积,利于身材恢复;可促进子宫收缩,使阴道出血减少;还可使卵巢癌、乳腺癌的患病率降低。④告知她们正确喂养姿势,对于乳头扁平则,可指导其使用双手拇指对乳房进行按压;需保持乳头干燥、清洁,尤其是乳头皲裂者。在产后5天对产妇乳房进行按摩,按摩顺序为从边缘至乳头;并配合中医穴位按摩,如少泽、乳根、膻中等,每次共按摩10min,3次/天。
1.3 观察指标
(1)全母乳喂养率;(2)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泌乳量;(3)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对两组抑郁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全母乳喂养率对比
观察组全母乳喂养者43例(95.56%),有2例(4.44%)为非全母乳喂养;对照组全母乳喂养者31例(73.81%),非全母乳喂养者11例(26.19%)。由此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全母乳喂养率对比,前者明显较高,P<0.05(x2=8.3083)。
2.2 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泌乳量对比
由表1知,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泌乳量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较短,产后72h泌乳量较多。
表1 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泌乳量对比()
表1 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72h泌乳量对比()
组别 n 泌乳始动时间(h) 产后72h泌乳量(ml)对照组 42 23.07±2.84 119.64±11.72观察组 45 14.83±1.95 205.73±27.96 t 11.4893 12.8732 P 0.0298 0.0208
2.3 两组抑郁情绪对比
干预前,对照组HAMD评分为(57.09±9.73)分,观察组为(59.05±8.98)分;干预后,对照组HAMD评分为(43.08±1.27)分,观察组为(32.97±1.82)分。由此可知,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t=8.3897),体现在观察组明显较低。
3 讨 论
新生儿出生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有多种影响因素,具体为:(1)部分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产后会出现抑郁、不安等情绪,不良的情绪不利于乳汁分泌,乳汁分泌不足就无法进行全母乳喂养;(2)对于初产妇而言,不了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不正确的喂养姿势、吸吮部位,使乳房不能得到有效刺激[5],乳汁分泌受影响;产妇生产后机体消耗较多,需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使机体得以恢复,但新生儿出生后,多有哭闹的现象,母亲需日夜操劳,使其身心疲惫,不利于乳汁的分泌;(3)而不当的喂养姿势可能会使乳头皲裂,乳房出现疼痛,使母亲对母乳喂养产生恐惧;(4)现如今多数90后进入孕龄阶段,部分年轻母亲,生产后急于恢复身材,担心进行母乳喂养会使乳房变形、下垂,不愿意进行母乳喂养;在产后不愿意进食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即使对乳汁分泌有益处的食物。因而要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率,需给予全面的护理措施,告知其母乳的优势及必要性,对其进行正常的指导,如饮食、喂养姿势等。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孕妇产后给予综合护理,可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利于乳汁分泌,还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