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释疑导学”构建有效课堂
2018-12-11张超群
[摘要]“学·导·用”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课堂模式的变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导·用”教学模式是我县在学习生本教育、适合教育等理论基础上的课改实践,对基础教育中的课堂变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学·导·用”数学课堂实践,对其中的“释疑导学”环节进行大胆实践与思考,形成了“展示” “导学” “质疑”等三个方面的课堂具体操作模式,对于推动 “学·导·用”教学模式走向深化、细化,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展示;导学;质疑
“学·导·用”教学模式中的基本操作程序分为“目标引学”“前置先学”“释疑导学”和“运用活学”四个步骤。其中“释疑导学”是这四大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它是解决学生自学、对学、共学后剩下的疑难问题,是培优补差、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师生、生生交流,纠正错误,透彻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合作意识的关键所在。笔者从“展示”“导学”“质疑”三方面谈谈“释疑导学”环节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展示——树立学生信心
“展示”是“学·导·用”教学模式“释疑导学”环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可展示“前置研究单”或“书本批注”。
1.让展示成为学生的乐趣
课堂上引导学生“敢展示”,帮助学生“会展示”,从“怕展示”到“敢展示”再到“争展示”,从而让展示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乐趣。具体做法是:
学会展示。让学生学会打开研究单展示;教给学生怎么用投影仪、放大、缩小、调焦等;培训组长分工合作,谁负责板书,谁负责当助手,谁主讲,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学会演示。告诉学生演示时要面向全体,自信大方;动作清晰,速度适中;声音洪亮,大胆解说。
学会组织。展示程序清楚,秩序井然,语言顺畅,开场结束有条不紊。如《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小组长这样开场:大家好!我们是前进小组。我们组4个同学,1号同学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2号同学汇报三角形面积,3号同学汇报梯形面积,我汇报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有请1号同学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结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大家评价,谢谢大家!
学会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示交流,精彩纷呈。一是让展示的学生大胆讨教:“我说完了,大家有补充吗?或有不同意见吗?”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觉得你说的很有理,但我还想补充一点或我可以举例说明”“谢谢你的鼓励(或建议)我以后会注意的。”三是让学生虚心礼貌地向他人学习:“我明白了,谢谢!”或“我还没听懂,你能再说一遍吗?”当然,老师还要给提供错误资源的学生加分点赞。
2.让展示在互动交流中精彩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短短几分钟的课堂互动,我让学生经历了由动手量到用不同方法求长方形周长的思维全过程。师生、生生“从四边相加到两积之和再到长宽之和乘2”的精彩互动交流,最终不但明白了周长的内涵,还从学生的多种方法中优化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在课后的练习中,涉及到靠墙用篱笆围出一个长方形的问题中,学生也会灵活运用三边和或者长加宽的2倍加以解决。可见,通过互动获得的认知才会转化为他们解决问题中活的能力。
3.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会倾听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一是让所有同学停下手中的任务,专心倾听;二是适时表扬,树立倾听榜样,只要谁認真倾听就表扬谁,很快同学们就能静下心来听别人发言了;三是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引导同学:“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慢慢的,大部分学生就能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
二、导学——拓展学生思维
“学·导·用”的“释疑导学”环节,常常出现过冷或过热的现象:要么一句话不吭,要么出现一丁点儿错误就叫停;要么争先恐后,非常热闹却没有一个主题;要么怕时间不够限制孩子表现;要么老师接过学生的提问一讲到底……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的导学是非常关建的。只要一切从学情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以学定教,“导”在拓展学生的思维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引在关键点
老师的“导”应该贯穿于学生的展示汇报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做足课前准备,吃透教材,把握住符合班级实际的重难点和关键,以便在展示汇报中抓住关键点进行释疑。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可以重点指导学生汇报锐角三角形剪拼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关键点上,而其它两种三角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验证,学生经历了锐角三角形的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直角、钝角三角形就一点即通了。
2.导在过渡处
学生在展示“书本批注”时,很多是看着“书本批注”照读,听展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内容连接不上。这时,教师在上一知识点与下一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处进行适当引导,会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长和底、宽和高分别相等,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时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不是底×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样,抓住上一个知识点用一句简洁的过渡语,把学生领进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帮在迷茫中
课堂上,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当学生质疑而无人会解时;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在学生处于这样的迷茫之中时,教师可以针对当时的情况,稍加停顿,理理思路,自己汇报给学生听,往往能收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三、质疑——启发学生思维
1.留给时空,学会质疑方法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与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探究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圆的周长》的教学,一开始老师出示一道探究题:在纸片上有用一元硬币、象棋子画出的圆,请同学们想办法测出它们的周长?(学具箱里提供细绳和直尺等)学生思考后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提问什么。这时老师应抓住题目的问题和提供的学具,引导学生思考: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提供了什么学具?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一会儿,有的学生质疑:“用什么方法测量?”有的学生问:“什么工具测量?”老师问:“量什么?”这时一位学生举手问:“什么是圆的周长?”就这样,师生你一句,我一句把课上完了。可以看出,学生有了质疑的方法,有了质疑的时空,他们是能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2.示范启发,提高质疑质量
课堂上,有的学生敢于提问,也有很多疑问,但不一定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与本节课联系并不紧密的问题,应先鼓励,再引导。教师要经常示范,教学生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时,为了解决连续退位的问题,老师示范:“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那么十位不够减怎么办呢?”又如求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学生有了求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基础,老师示范:“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是否满5,那么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看哪位呢?”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领示范下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3.自我反思,提升质疑能力
课改以来,全课小结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用“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将课堂结尾推向高潮,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做好“学·导·用”教学模式中的“释疑导学”环节,有助于有效课堂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结合笔者自己的课堂实践,从“展示”“导学”“质疑”这三个方面细化了“质疑导学”环节的课堂实施,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超群.实施分层教学,创建适合课堂——“学·导·用”教学模式中“应用活学分层性”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2).
[2]谢丽英.“学·导·用”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与思考[J].农家参谋,2017,(10).
[3]邱翠华.“我的课堂,我做主”——“学·导·用”教学模式课题实验探究[J].学苑教育,2015,(24).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