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道”的境界

2018-12-11姜楚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优质课闲暇育人

和一位长年担任优质课评委的朋友聊天,她幽默地说,优质课评奖也是有“潜规则”的,那就是教学设计有新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课堂时时处处闪耀着育人思想。

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由“教”和“育”两部分组成。“教”即通常所说的教学,是让受教育者了解知识、理解知识、形成技能的行为,属于“技”的范畴。上面所说的三条规则中,前两条就是“教”。实现它固然不易,但熟读精思、集众人之智,总能找到好的方法。“育”即通常所说的育人,是塑造、强化、巩固或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使其顺着教育者预期方向发展的行为,属于“道”的范畴。上述规则的第三条就是“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育”实现的途径、方式与“教”有所不同,是教育中可变系数最大、实现难度最高的目标,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甚至可以说,“育”的能力的高下,是判断教师高下的标杆。古人讲,学师易找,人师难寻,因为“技”只要“学而时习之”,熟能生巧,必有所获,而“道”的获得需要悟性、灵性,以及施教者的自我觉醒与人文情怀。

曾经听过一位名师的作文课。学生基础不好,甚至可以说很差,课一开始就显得很沉闷。见此情境,教师尽可能地降低要求,并采用激发、奖励、表演等方式,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精湛的教艺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一名学生以《龙猫》为题,绘声绘色地介绍了龙猫的样子、神态、动作和爱好。教师让他朗读这篇短文,并希望有人上台表演出相应的动作。听课的学生左顾右盼,没有人愿意表演。“如果有人表演,将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教师煽动大家的热情。小孩子是经不住诱惑的,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走上前台,配合朗读的学生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教师喜形于色,让两人回到座位上。胖乎乎的男生犹豫了片刻,轻声提醒:“老师,您说给我惊喜的。”“哦……下课后到我房间,我奖你一颗枣子。”这个奖品确实出乎意料,学生雀跃着回到了座位。课结束时,听课的学生陆续离开了会场,这名男生磨磨蹭蹭地来到教师跟前:“老师,您说过要奖我一颗枣子的。”“哦,是的,可是老师现在实在脱不开身。”教师看看周围等着签名的人,显出无奈的样子,“要不,老师记着,下次给你补上,行吗?”学生沮丧地点点头,极其失望地离开了。

还听过一位教师讲《父爱深深》。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利用所有闲暇时间为孩子制作音箱的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位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父亲闲暇时都做些什么呢?”设问的目的很明显——通过对比反衬出文中这位父亲的伟大,因为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亲不可能天天陪伴着他们。学生并没有揣摩出教师的意图,不少人说,父亲平时也陪他们去公园玩,或者陪他们读书。这显然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他急中生智,抓住教材中“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反问学生:你父亲陪伴你读书是利用了“所有”的闲暇时光吗?是“日复一日”都这样吗?经过苦心经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对自己的爱不及文中这位父亲深沉,文中这位父亲的爱才是伟大的,可歌可泣的。

两位教师,一位是全国名师,一位是普通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不同程度地感知到了育人思想的缺失。这既看出“育”之难,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和“育”是紧密联系,不能分裂的。教中寓育,育中含教,这样的教育行为才是完美的。如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关系,将其对立起来,必然导致教育行为的异化。

有一點儿尤其值得一提,文中的两位教师一定不想伤害学生,他们或许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举动或思想无意中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正如前述案例,对于讲课教师的同一个举动,有的读者认为充满智慧,有的读者却对这种举动产生了质疑。我们无意评述谁是谁非,但有一点儿是确定的:思想主导行为,人的行为往往停留在与思想认识相等的高度;当思想产生变化时,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优质课闲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人在何时最清醒
闲暇拾笔寄娱情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让化学观念深入于心——观摩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