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认识语文高考

2018-12-11乐晓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类道题题型

乐晓峰

“新高考”的“时政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与2018“新课标”完美对接。因此,我们要想制订高效的备考策略,必须站在新课标背景下从“新”认识高考语文。

新课标的“新时代”对接新高考的“时政性”

笔者以为新课标中的“新时代”至少有两点重要指向:“一呈二增”。“一呈”就是语文学习要努力呈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二增”是指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从2017年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刘毅的《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到2018年全国卷I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吴月辉的《“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再从2017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用‘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让外国友人秒懂中国”到2018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国‘世纪宝宝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与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我们分明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新时代气息。无论是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还是作文题,其文本选材都直接体现了新高考的“时政性”特征,所有材料都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评论时政,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在展示新时代所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正与新课标中提到的“新时代”同步共轨。二者如此匹配,完美对接,正是因为新课标的修订就是为了配合新高考的变革趋势,研究高考备考策略的首要任务就是重点关注这个“新时代”特征。广泛阅读时政新闻,了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深刻领会时代精神,解读时政内涵,树立鲜明立场;研读优秀时评文章,学习观点方法,多元解读时事。

新课标的“新思维”呼应新高考的“科学性”

新课标专门提到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可以说是新课标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新课标中突出强调逻辑思辨这种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并要求高中语文学习将它单独当成一个任务群来完成,很显然,是将其作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2018新高考的考试大纲中也能找到相应阐释。

基于新课标和新考纲的双重要求,高考试题中对于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几乎无处不在,其题型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别。

对立统一型

2018年全国卷III中文学类文本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学生对立统一思维能力的阅读鉴赏题。显然,出题人的设想是希望考查学生对于“科学”与“幻想”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和判断。回答这道题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思维品质——懂得事物的对立统一逻辑规律。具体呈现在这道题的答题上,就表述为:“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它们是矛盾对立却又相互统一的逻辑关系。最后结合小说主题,分析出科幻小说就是通过科学与幻想的结合,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应对对立统一逻辑思辨题型一定要有三步走:准确判定二元或多元矛盾对立体;推断对立体之间相互逻辑关系;挖掘其象征的相关社会文化意义。

批判性思维型

2018年全国卷II文学类文本阅读老舍先生的《有声电影》,第5题“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这道题要求学生能将小说中的具体细节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联系在一起,并作出批判性思维的推断。比如: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电影院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从而提炼小说主题——从一个市井小人物的无知可笑中反思批判整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劣根与病态,则完全是用批判性思维品质才能完成。

逆向思维型

2018年全国卷I中文学类文本阿城的《赵一曼女士》,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鉴赏题,但是和以往的老题型不一样的是,这道题需要用逆向思维的演绎方式才能作答。按照题目的提示赵一曼具有“文人”和“军人”两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学生要在原文中去找线索,按图索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定势思维模式,从以前的根据文本进行归纳转变为寻找素材演绎说明。

逻辑关系分析型

2017全国卷I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条件推断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条件推断(非充分条件)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条件推断

D.氣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局部推断

新高考中论述类文阅读的第三道客观题是对文本内容逻辑关系进行推断的一种思维能力的考查,常见的逻辑关系有条件、因果、递进、从属、并列、主次、表里、目的、转折、假设等。而选项中常见的设错类型为:强加因果、转折倒置、条件混淆、目的倒置等。对于这些逻辑知识,要做清单学习,并时常应用练习。

新课标的“实践性”催生新高考的“创新性”

在2018新课标中,专门提出“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理念。无论是“实践性”,还是转变学习方式,都是要求未来的语文学习能不断创新。

2018的高考卷给了我们不少惊喜:①选择题全部回归单选模式,取消多选题型,选择题分值全部回归3分;②病句、成语、补白三题合并在一个文段集中考查,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情景化考查;③语言表达题中语言得体考题是对一则启事(应用文)进行语体修改;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一篇传记类作品,英雄“赵一曼女士”的一生;⑤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9题直接要求学生比较三则同为新闻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的确是全国卷I创新题型中最亮眼的一笔。当所有人都在考前押宝猜测究竟是考一道小说还是散文的时候,全国卷却选择了一道传记类文学作品。这的确是让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感到意外。

在这些创新题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典例就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变化。2017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就发生了重大变革,直接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取代了传记类文本阅读。不过,2018的全国卷试题的创新才是真正将这种特殊文本测试的科学性展现出来。

2018年全国卷I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这道题真正做到了联通三篇非连续性的材料,识别文本主题,并分析、比较造成不同材料主题、观点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的精髓。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人民日报》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则强调了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则是从日本立场上写中国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考生需要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題,联系实际需求,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未来的高考卷,在这道题上可能还会有所更新。我们有理由推断,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未来会选择跨媒介、多样化材料出题,比如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BBC等,还有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凭证单、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时间表、通知、广告、清单、索引等。非连文本的时代性、实用性、生活化特征也会更为突出。

(作者单位:华师一附中)

猜你喜欢

文学类道题题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误会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文学类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