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中的课程管理思维
2018-12-11苏芮
苏芮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课程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课程进行的管理。学校课程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研学旅行被国家纳入课程体系后,学校课程管理也势在必行。依照日本教育学者高野桂已构建的课程管理P-D-S模型,其包含了推进课程内容的计划、编制(P),实施(D),评价(S)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组织、运营上的条件创造。本文以武汉市经济开发区神龙小学为例,重点阐述研学旅行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编制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的编制要注意“三性”
课程内容是指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研学旅行,虽是把课堂从校内转移到校外,但学校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不能将责任推给研学基地或旅行社。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应注意探究性、社会性和适应性。
1.探究性
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具有探究性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2018年,武汉市“绿色生态”研学旅行,以自然观察的方法——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教会学生做自然笔记,这是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中对基础性技能的安排。而探究性知识,则体现在课程内容里是否有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题,是否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神龙小学在引进自然笔记这种基础性技能后,衍生发展生态课程,以系列探究项目为板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月湖公园,观察动植物细节。以小组为单位,追踪一个主题;以学生为中心,探究一个问题,这便是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中对探究性知识的安排。
2.社会性
课程内容应充分考虑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基本技能。研学旅行以“旅行”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意图是让中小学生全面地了解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了解社会。因此,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必须与社会现实高度相关。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量社会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联系。
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具有社会性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虽然通过眼睛观察、耳朵聆听等方式,也可以了解校园以外的生活,但要真正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唯有动手实践。武汉市“绿色生态”研学旅行,104所试点校走进28所城市公园,除了“打开五感”观察自然以外,中小学生们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应用。神龙小学学生走进月湖公园,亲近水生植物,在了解其特性的基础上,思考公园为什么选择种此植物,在湖水的生态圈中起到什么作用;高年级学生更是参与水资源循环组织,进行电解水实验,明白水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生态环境,坚定了保护水资源的信念。
3.适应性
学校的课程内容是针对本校学生而选择的,应适应学校特色,既要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又要兼容学校的特色文化。研学旅行是一门新课程,但它不应该游离在学校特色文化之外。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一定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下,统筹兼顾进行设置。如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可以选择科技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变迁、科技与红色革命等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度教师资源,设计也更容易符合学生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以螺旋式组织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技能。
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具有适应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顶层设计。武汉市“绿色生态”研学旅行自开展以来,公园为学校提供了既有趣又深刻的自然教育课程,但对学校而言,公园提供的课程究竟只是独立存在的一次性体验课程,还是被纳入学校文化的系列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效果。神龙小学以“适性教育”为办学理念,将开设的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其中,一体化构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研学课程体系。“走进月湖”仅仅是他们在“适寻自然”体系中的一个内容,还有更全面、深入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支撑。这样编制,才能保证学生研学旅行的学习科学、全面、深入,才能保证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程实施参照“三大块”
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中小学结合实际,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参照日本修学旅行和我国其他城市的相关经验,中小学研学旅行可参照“三大块”课程结构的方式。所谓“三大块”的课程结构是指把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之中,由学校统一归口管理,按学年制订出三大塊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由各归口部门具体实施并考核。
1.必修课
必修课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由指导性教学计划所规定,学校无权更改的课程。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每学年在学期中间(不包括国家法定节假日),集中组织开展小学四、五、六年级4-5天;初中一、二年级5-6天;高中一、二年级5-7天的研学旅行,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兴趣爱好和学校特色,拟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地点。
2.选修课
选修课是在保证学生学完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结合学校师资情况和现实条件,另设的相关课程。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中小学研学旅行有两种选修课:第一,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酌情开展;第二,有条件的城区和中小学校,可积极探索出国(境)研学旅行。针对非必修课要求的学段,学校可根据学生意愿和学校特色进行选修课设置,如以“适性教育”为特色的神龙小学便为一年级设置了“适寻自然”,二年级设置了“适访故乡”,三年级设置了“适承传统”的研学旅行课程主题;针对探索出国(境)研学旅行,神龙小学先后与英国塔尔伯特西斯小学、美国湖滨小学等10余个地区、国家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学生足迹遍布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
3.辅修课
辅修课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的各类专业学习、兴趣小组、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活动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在试点之初,学生及家长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态度多以观望为主,仅有少部分家长愿意接受孩子出行较远的研学旅行课程。学校可先行设计一日内的本市研学旅行课程必修课,再积极与家庭对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研学旅行辅修课程,尝试带学生前往稍远的目的地。一方面利于学校与家庭的深入沟通,更贴近学生需求,也使家长更放心;另一方面利于学校不断打磨出行经验,不断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设置。神龙小学在研学旅行必修课、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自修课,即以班级或家庭为单位,结合课本知识或学校寒暑假实践行的要求,灵活安排时间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研学旅行更充实。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