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的能力生成规律及培养途径
2018-12-11杨昌玉
杨昌玉 张 宏
习主席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优先,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把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打造成国家创新人才的高地、人才成长兴业的沃土,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争迸发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揭示了人才队伍建设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火箭军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作为军事人才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其能力生成规律和培养途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目标导向律——发挥院校基地作用订单培养
没有高质量军事院校的培养,就没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人才的成长进步、能力培养造就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多种主客观培植条件不断优化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科学、合理、正确的目标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目标导向的理论运用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就是要注重发挥院校的“订单式”培养。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以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为基础的。在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生长教育阶段,应针对目前院校专业口径过窄的现象,以课程设置综合化为目标来改造和优化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上,应该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内容为主,注重理、工、文相互渗透;同时,针对专业任务特点,注重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培训。在专业技术教学方面,要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及时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是采用原理图、维修手册教学。原理图、维修手册具有准确详实等特点,便于学员熟悉导弹武器装备的一般结构以及基本维修知识,应作为打基础入门阶段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二是采用动画、录像教学。动画、录像具有直观可视、生动形象的特点,导弹武器结构复杂、体形庞大,通过动画、录像教学,学员可以较快地构建维修知识的意识模型。三是开展模拟试验教学。针对导弹武器造价高、维护成本大、维修技术掌握难的特点,依托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建模、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装备维修实验室开展网络模拟教学,实现导弹武器装备快速维修的“预作业”可视化管理,降低训练费用,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教员队伍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关键是要能够满足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主动与相关院校、培训机构、部队作战单位协调,采取人才引进、教员互聘等措施,引进高素质教员,有效缓解专业教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把本单位的教员送到相关院校进行专业培训、进修,或送到导弹阵地部队锻炼,深入开展岗位练兵、评教评学活动,提高现有教员的任教能力。二是完善教学装备和设施的配置。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充足、合适的教学装备和设施就不能培训出合格的装备维修人才。在教学装备和设施建设中不仅要加大投入,增加装备和设备的数量、更新装备和设备的种类,还要加强教学组织和协调管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员能够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实践锻造律——突出岗位实践环节锻炼磨砺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10%来自于院校学习,90%要靠在实践中获取。可见,岗位实践锻炼是促进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能力建设特别重要的途径。
(一)本职岗位锻炼。岗位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平台。要引导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完成本职工作,在岗位上练就过硬本领,提高能力素质。一方面,注重在日常维修工作中增长才干。导弹武器定检定修、升级延寿等经常性任务比较固定,装备维修人才要利用好每次机会,虚心向老高工、技术专家、技术骨干请教,吃透工作原理,掌握维修技巧。另一方面,注重在解决难点棘手问题中积累提高。导弹武器装备维修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工作,维修过程中时刻面临辐射,操作不慎,很有可能会发生泄漏污染、爆炸等严重后果。如果能够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必将促进导弹武器装备维修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大项任务摔打。平时装备的损坏率很低,需要修理的实践要求也不是很急切,因此强度不是很大。这时的工作主要是对装备进行擦拭、调整、检查、紧固,补充消耗,排除简单故障等。然而,在战时就完全不同了。战场上,激烈的对抗、复杂的环境使得装备的损坏率、损坏程度更大,损坏状况也更加复杂。因此,要注重依托实战化训练演练活动锤炼摔打人才,针对战场抢修的时效性要求、未知性特点,积极开展定时抢修训练,卡着秒表搞维修,强化时间观念;科学设置突发情况,组织维修人才开展故障诊断、技术支援、信息查询等维修任务,在近乎实战的背景下研究探索适应战时抢修的维修理论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战本领。
(三)虚拟实践催生。虚拟实践也称“战争的预实践”。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开展虚拟实践,就是通过采取模拟、仿真、虚设、替代等技术手段与方式,创造一个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使训练的标准、内容和质量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要求的训练方式。协调配发导弹武器维修保障模拟训练系统,积极开展模拟化训练,模拟仿真导弹武器结构、原理、使用、维修的教学训练过程,实现抽象原理形象、内部构造可视、工作过程可控以及维修训练直观,集约训练资源,提高训练效益,以技术流催生人才流。
三、师承效应律——注重专家骨干辐射带动发展
师承效应,是指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点、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有项统计,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跟高明的老师学习过;而且,跟高明老师学习的人比跟一般老师学习的人获奖时间平均提前7年。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培养,要注重发挥师承作用,用好专家骨干群体,辐射带动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跃升。
(一)注重打造专家领军人才。俗话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看,一个领军人物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一个人才群体的崛起。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必须靠一批导弹武器专家型领军人才来带动。导弹阵地要把打造专家领军人才作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来抓,放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打破常规超常培养。制定专家领军人才开发培养路线图,以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科技领军人才、高级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型青年后备人才等分类培养素质提升工程,开发创新潜能、优化智力结构、拓展思维视野,提升专家领军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与科研管理能力,着力培养更多的军队级导弹武器专家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
(二)建立滚动培养模式。一个单位的技术骨干是单位人才培养的宝贵财富。要注重发挥老高工、专业技术骨干在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和“酵母”作用,积极探索环境育人、典型引路、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等方式方法。坚持信息化技术为主导,基地级维修机构为依托,以导弹阵地装备领导和高水平骨干为核心,采取专家人才指导技术骨干的方式累积好“压舱石”,技术骨干承办技术干部的方式建设好“预备队”,有重点、递进式、分层次推进,切实解决装备人才自我培养目标不清、方向不明、措施不力的问题。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故障排除会诊和现场作业,让维修技术骨干在大项任务和课题攻关中当教官,带动装备维修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三)科学调配人才群体结构。系统论研究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军事人才的群体结构状况影响和决定着人才群体作用的发挥。在坚持“师承效应”,发挥专家骨干辐射带动培养人才上,必须着眼于整体功能发挥的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级结构、心理结构、地域结构、性别结构等特点,通过调整、补充、交流、回避等各种形式,对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群体进行科学优化组合,变人才的随机搭配为合理构成,将人才的单一力量变为整体优势,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使不同的“音符”协调配合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四、共生效应律——依托高端科研机构加钢淬火
共生效应也叫群落效应,指人才的生长、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人才团”现象,就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内,人才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团或者成批出现。基于此,要注重发挥高端科研机构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强资源共享,以便培养大批导弹武器装备维修人才。
(一)加强与研发生产厂家合作。导弹武器研发、生产厂家在装备维修人才培养方面资源丰富、方法成熟、制度完善,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他们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技术合作交流。改变以往“先接装后培训,请厂家到部队代训”等传统模式,把人才培养嵌入导弹武器研发、生产修理流程同步培训。装备未下线,人员已上线。与装备研发和生产厂家“联姻”,进入新装备总装车间,下线即上阵,试装再淬火,新装备列装调试组织人员跟训跟学,使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培养与新装备调试、试训、试修同步进行。
(二)聘请资深专家为兼职顾问。聘请资深专家为兼职顾问,是现代人才学研究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论的实践应用,是引进外部智力的具体方式。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培养受部队驻地偏远、备战值班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突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都到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厂家进行脱产学习,采取聘请导弹领域资深专家为兼职顾问,定期到导弹阵地进行讲学、专题研究、答疑解惑,既可以节约培养经费,又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导弹阵地涉密程度高的特点,聘请导弹领域专家为兼职顾问时,既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也要注重政治素质,应严格落实政治考核制度,多方考察,择优遴选。在培养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在导弹阵地任务比较少时主要采取邀请专家来队授课的方式;在任务比较多或者工作中遇到相关棘手问题无法独立解决时,可通过电话、强军网电子邮件等方式问计于专家。
(三)派遣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广泛了解国内国际军事科技最新发展,坚持开门办学,既对国内开放,也对国外开放。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在导弹武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与军事强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因而有必要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导弹武器理论和技术。导弹阵地装备维修人才出国培养方案应从军委机关或战区级机关层面统一协调,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在出国培养人员选取上,要注重选送政治坚定、有发展潜力、愿意在导弹阵地踏实奉献的同志参加,确保实现以我为主、学我所需、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