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永正口语交际训练法

2018-12-10周晓洋代顺丽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语文教学

周晓洋 代顺丽

摘 要:口语交际一直是语文教学不被重视的内容,而于永正老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口语交际的教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但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多是课堂实录与评析,缺乏系统的阐述和整理。本文作者通过阅读并分析于老师的大量经典课例,总结于老师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法,便于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119-03

一、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规定了语文是一门拿来“用”的学科。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更是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掌握这门工具的使用方法,仅仅依靠“理解”是不够的,必须要去实践,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可见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进行训练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语文教学不能缺少训练,那么,语文课程训练的重点应该落在哪里呢?语文训练的重点是“说”和“写”,为什么“读”不是语文训练的重点呢?现代语文教育所学的大多是白话文,對于学生来说理解大义并不是难事,所以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究深义”上,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面对一篇同样的文章,教师的学识,经历和切入角度与学生相差太多,教师的讲解很难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常常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极大地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毕竟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决定了学生不能与教师“水平相当”,因此,以“读”为训练重点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最佳方式,反而导致了学生语文水平降低。

把“表达”作为语文训练的重点是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而定的。纵观世界各国,以“表达”为重点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共同倾向。日本“国语课”非常明确地认定国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坚持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2]。俄国甚至将母语课程分设为“俄语课”和“文学课”,其中当然有俄文文法难学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分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英国和美国更是早早地确立“表达”为母语教育的重点。抛开中西方思维方式,汉语的特殊性和汉字的表意性,单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而言,西方的母语教育还是许多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但是教育毕竟要从实际出发,单纯吸收国外的经验,不加以融合吸引,必然导致“水土不服”,所以于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很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既有本土特色,又吸收了西方的优秀成果。

二、于永正口语交际训练原则

(一)正面导向性原则

口语交际的训练必须坚持正面导向。语言可以塑造人的心灵。在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引路人,在选择交际话题时绝对不能出现“学会骂人”这样的极端话题,这样的话题既失去了训练的价值,又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必须是正面的,例如“学会赞美”“学会表扬”和“学会鼓励”等积极向上的话题。

(二)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指的是口语交际的训练必须循序渐进,要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首先,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这是让学生“言之有物”;其次,训练说话,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言之有序”;最后,深化问题,用于实践,这是让学生“言之有用”。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有序的训练。

(三)即时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点播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点播的时机很难掌握,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说稍纵即逝,点播的时机也是如此,因此点播的即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口语交际的训练更是如此,在训练过程中,师生互动极多,教师更要集中注意力,抓住学生的表现,即时点播,以免错过“关键期”。

(四)联动性原则

联动性原则指的是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联动。口语交际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发展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从课程目标的角度而言,特别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可评价和可测量三个特点。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只能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中选择其一。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基础上,附带关注另一种能力。例如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提醒其关注相关礼节,这样就达到了联动训练的效果。

(五)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指的是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口语交际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但是,如果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都是生活中会说的话,则失去了训练的意义。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将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融入口语交际训练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口语交际训练方法

(一)生活情境法

于老师口语交际训练方法最具特色的就是口语交际情境的设计。情境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关键。“情境指的是为了完成某个既定任务,要由某个人或某群人加以联结的一组背景化的信息。”[3]要做到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的情境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具备“素材意识”。这里的素材指的是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这些可以为口语交际训练所用,善用资源,才能为学生开发出“源头活水”,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糊信封》,教师给学生创设的情景,就是真真切切让学生上一堂手工课,学会糊信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第二,教师要适当提供“背景”。“背景”指的是一些已知的信息和条件。教师为学生提供“背景”,等同于给学生搭建“舞台”,想让学生好好地“表演”,“舞台”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教师要明确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是基础,还得给学生“剧本”,这个“剧本”就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只有教师把“任务”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才能知道“要说什么”。

(二)先说后写法

“说”和“写”虽然是两种能力,但实际上二者关系紧密相连,而且有先后顺序。为什么是先“说”后“写”呢?从交际的对称性来分析,“说”是一种对称性交际,置言之,“说”的双方是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双方可以快速地进行交互,信息的接收和发出都十分迅速,而且容易回应。而“写”是一种非对称性交际,“写”的双方并不在同一个时空,双方的交流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所以,从二者的难易程度而言,先“说”可以口语交际训练更顺畅地进行,通过“说”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写”打下坚实基础。例如《买手帕》,第一、第二课时都是“说”,分别是“买”手帕和“说手帕”,这两个课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课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在买商品时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二课时则着重培养学生把手帕上的图案说得生动具体,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三、第四课时都是“写”,有了前两个课时的基础,学生在继续深入接触“写”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因为“说”的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写”的难题——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不在同一个时空下,因此,“写”的训练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个体处于一定的地位上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5]生活中,每个人的角色都不同,每个角色说出话也不同。想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纯让学生当“学生”是行不通的,必须让学生摆脱“学生”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才能说出那个角色要说的话。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这里没有更深入一步,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是很成功。因为口语交际是双方互动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单方面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而不给学生匹配相对应的“接收者”,学生没办法真正地进入角色扮演中去。如何匹配相应的“接收者”呢?这是用好角色扮演法的关键。一共有三种方式。其一,示“庸”式。庸,即中庸。这种方式不偏不倚,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由教师充当“接收者”,扮演与学生对话的角色。例如《买手帕》,于老师扮演了商场售货员,学生扮演的是顾客,要完成买手帕这一任务,要求是学会还价,有了于老师充当售货员,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其二,示“弱”式。弱指的是弱化教师的角色,将自己隐藏起来,让学生变“强”。于老师深知儿童的心理,学生总是对老师心存敬畏,这样的不利于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于老师尽量把自己藏起来,让学生把握主动权,不等、不靠、因势利导。课例《纠正写字姿势》,于老师这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去帮助幼儿园的学生纠正写字姿势。首先,为了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于老師就开始“弱”了,他亲自“表演”出错误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错误所在,而且印象深刻。其次,在随后的任务中,于老师为了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继续示“弱”,他采用“谁来教我?”“谁来补充?”“谁来说说?”等教学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示“强”式。强,指的是强化教师的角色,这种强化是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强化,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是“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课例《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于老师设计了“动物王国掰手腕”游戏,设计游戏并不难,其内容就是几种不同的动物比赛掰手腕,但于老师的独到之处是他的“顶层设计”,设计游戏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为口语交际教学服务,教师要做到的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游戏,使游戏和教学目标达成一致。为了培养学生动态的口头表达能力,于老师独具匠心,设计障碍,提高解说的难度。“指导者”指的是教师需要把要求明确。“评价者”指的是教师要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学生解说得精彩之处,要及时鼓励,学生解说的困惑和不足,也要及时指出,做出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解说。

(四)先扶后放法

先扶后放法指先“扶”着学生走一段路,再“放”学生自己走路,是一种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这里的“扶”,主要由教师承担,并且要“扶”得到位,不能越过“红线”,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在短暂地“扶”后,大胆“放”学生走路。课例《写介绍信写说明,做广告》,于老师要带领同学说去参观电扇厂,但是遇到一个难题,进电扇厂需要写介绍信,自然引入如何写介绍信?介绍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自行写作,无疑会产生较多的格式错误,而且较为浪费时间,所以于老师先“扶”了一把,出示“下水文”(外地老师来听课使用的介绍信),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介绍信的格式,正文内容和落款等内容,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如“至希接洽为荷”予以解释,并且提供了替代语“请大力支持,谢谢。”这一句就十分符合小学生的遣词造句,体现了于老师的因材施教,于老师这种恰到好处的“扶”,帮助学生很快就能自己“走路”,于老师的“放”则更是妙不可言,学生介绍信后,于老师没有停止教学,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到了工厂后如何跟传达室的人沟通?”这个教学安排才真正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体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渐进性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实物展示法

实物展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教师运用实物展示法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定的,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时,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实物来获取经验,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课例《双人伞》和《买手帕》,于老师都用了这个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物展示法的第一步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根据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实物,这个实物要具备“一般”和“特殊”的特点。所谓“一般”,就是选择的实物公共的特点,每个同学都见过伞和手帕,这就保证了同学们不至于无话可说,而导致挫败感;所谓“特殊”,就是选择实物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点,双人伞,不同于一般的伞,肯定与普通伞有所区别,在比较和辨析中,搭建起知识的桥梁,从而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双人伞,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

这五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它们之间都是于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可以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参考文献:

〔l〕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6.

〔2〕付宜红.日本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3〕〔5〕魏本亚,刘文琪,刘春等.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口语交际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49,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训练语文教学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