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深层审美心理学之奥秘

2018-12-08袁梅

关键词:审美意识

袁梅

[摘 要]张玉能教授的新著《深层审美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美学和文艺心理学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厚重著作,是揭开审美意识奥秘的扛鼎之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此著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界定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本质,论述了审美意识的总体构成及动态结构,力图建构深层审美心理学,揭开审美意识奥秘,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艺术创作和欣赏、审美教育,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关键词]深层审美心理学;审美意识;审美机制;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3-0117-04

美学以其研究艺术和日常经验中的审美特征而日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则称为审美心理学或文艺心理学。审美作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是人类想要获得审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审美的过程必须调动人的全部心理机制。审美心理学或文艺心理学着重从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态度等出发对人的心理进行探讨。”[1]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整个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一般可以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人们可以感觉到或者体验到,心理学或美学也早已对此关注,并且进行了大量研究。而深层心理由于其内在潜隐深藏的特征,人们一般感觉不到、体验不到或者意识不到。因此,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更加潜隐和艰难。张玉能教授的最新著作《深层审美心理学》打破了目前国内深层审美心理学研究的瓶颈,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初心未改:坚守深层审美心理学

1978—1985年,中国美学界不仅开展了美学思想大讨论,也进行了关于科学美的讨论,引进了技术美学,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观念羁绊的突破。此间,中国美学界先后形成了新时期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两次高潮。此后,中国审美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研究进入兴盛繁荣时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方法论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深层审美心理学一直是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鉴于此,张玉能教授在前期美学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研究深层审美心理学,经过30年的辛勤努力和艰苦探索,其研究成果《深层审美心理学》终于出版。该著作不仅是张玉能教授关于深层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中国新时期深层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标志性著作。

在书中,张玉能教授对深层审美心理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深层审美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深层心理(无意识,潜意识)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以及审美显意识的深层根据,研究范围主要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深层结构、深层机制、深层功能及其在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之中的具体表现。[2]

该定义言简意赅,范围明确,不仅从存在形态上将人类的审美意识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三个层次,而且强调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层面,而从这些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来看,深层审美心理学是一门关系人类生成、发展和完善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学科,而非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作者在书中指出,深层审美心理学与许多人文学科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如宗教学的原始宗教意识始终渗透在深层审美心理学之中,积淀为集体无意识;人类的哲学思想亦制约着深层审美心理学,使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不断深入发展;深层审美心理学与文艺学的发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尽管审美心理学从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等角度而言几乎使美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并可区别于一般艺术学,但是深层审美心理学作为审美心理学的深度发展始终离不开其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和发展,这也是张玉能教授在研究深層审美心理学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的观点和立场。

二、审美的科学:探索人类审美意识深层奥秘

张玉能教授把深层审美心理学视为探索和解开人类审美意识深层奥秘的新科学。《深层审美心理学》以丰富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的事实确证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的一系列美学和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深层审美心理的沉淀和表达。比如,“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抒发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感情,表达顺应一定政治理想和信念的思想,文质并举,感物吟志,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发挥为伦理政教服务的社会功能。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审美传统的集中表现,而且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时代、阶级、区域和个体的差别,当然会给这种审美传统观念及其在审美心理结构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一些差异。然而,“言志”“载道”的模式或框架始终无形地存在着,并且我们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必然会时隐时显地受到这种模式或者框架的影响。

人的深层审美心理不仅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审美传统,这一纵向发展的历史产物,而且孕育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奥妙。

总体而言,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张玉能教授认为这种差异的造成必定有社会历史因素,同时也指出这些社会历史因素并非直接地、线型化地、一成不变地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产生作用,它也必然要经过人类的深层心理(尤其是深层审美心理)这个奇妙诡谲的中介环节。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中介环节是在人们无法意识到的状态下产生“化学反应”的,当然它也会渗透到各个民族的伟大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及文学家的思想体系和美学理论之中,并成为指引人们开展审美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亮眼的航标。因此,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往往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从理论框架、范畴体系、思维方式、表达格式等等方面大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乃至使得整个世界的美学产生相辅相成、互契互补的状况,进而影响到审美意识的驱动力的外指向及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外在化。故而,人类的审美现象毋庸置疑地会具有民族、阶层、时代、群体和个体等方面的异同。

三、独创性:审美无意识的“实践-超越机制”

张玉能教授根据其新实践美学思想,创新地提出了审美无意识的“实践-超越机制”。张玉能教授虽然没有直接参与20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学大讨论,但通过阅读和学习与美学大讨论相关文章,其坚定不移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因此张玉能教授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和论述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研究美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成为张玉能教授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分析思路。

康德说:“无意识富于表现力,是思想的助产士。”[3]他曾谈到过无意识现象的“模糊观念”的问题,并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不仅是实际存在的,而且是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4]谢林亦“把人类深层心理作为人类历史的原动力,并且将人类的深层审美心理及其物化形态—艺术作品当作人类自我完成的历史大厦的拱顶石。”[5]

在分析深层审美心理学的过程中,张玉能教授指出审美无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一种“实践-超越机制”。这种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审美无意识主要对应于人的实用性需要;另一方面,审美无意识又是对人本能性无意识的超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性需要,通过现实化和内在化,经过宣泄和升华,超越了实用性、生理性的需要,形成了审美无意识。

四、意义和功能: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审美活动和生存状态。因此,在分析审美无意识“实践-超越机制”的同时,张玉能教授对深层审美心理的意义和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主要集中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二者对于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深层审美心理深刻影响着人类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才使人们能够逐步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即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生产性和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

第二,深层审美心理在人类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创造中能够充分发挥灵感的“神奇力量”,进而全面地进行内在的构思活动,并且能够烂熟于心,继之得心应手地表达出自己的艺术构思。

第三,深层审美心理在人类的艺术欣赏与鉴赏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深层审美心理对于实现人的本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人具有了审美需要,成为了审美的人;这种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人的劳动成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成为自由的人;使人真正实现了其社会本质,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第五,深层审美心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等方面逐步得到发展,从而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使人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第六,深层审美心理对于每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可以使普通人成长为非超越的自我实现者和超越的自我实现者,可以使思维型人格与艺术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可以使内倾型人格与外倾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张玉能教授关于深层审美心理学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和功能的论述实际上与席勒的“审美教育论”相一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审美教育论,并且把审美教育的作用提高到了人类教育的最高地位,指明了审美教育(美和艺术的教育)是人的‘第二创造者,建构了由自然王国演化到自由王国的审美王国。”[6]席勒的“审美教育”通过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使人们进入一种审美状态或审美心境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自由的可规定性状态,进而把人们确定为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性完整的人。这种“审美教育”与《深层审美心理学》认为的深层审美心理对实现人的本质、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深层审美心理学》全书65万字,是张玉能教授全面系统研究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厚重之作,凝聚作者30年的智慧、感悟、心血和汗水。回顾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从西方早期的弗洛伊德到卡爾·荣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朱光潜到蒋孔阳,再到今天张玉能教授对美学研究、深层审美心理学的贡献,无一不展现了学术研究者的勤恳努力和专业精神。美学研究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张玉能教授的努力是中国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步。总而言之,《深层审美心理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揭示了深层审美心理在人类的生成和发展中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部研究艺术和审美“使人成为人”的全面系统的标志性著作。

[参考文献]

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阿尔森给·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车文博.欧洲心理史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38-51.

张玉能.弗洛伊德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贡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57-63.

张玉能.《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审美教育论[J].美育学刊,2014(1):47-62.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