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古城墙口述史初探

2018-12-08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南门东门古城墙

吴 颖

(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肇庆古城墙,肇庆市地标性建筑,当地居民亦称为宋城墙,其文物本体上聚集了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又被称为“砖的博物馆”。前人对肇庆古城墙的研究可分为三类:以地方志为主要内容的文献记录研究、以城墙防洪技术为代表的筑墙技术结构研究、城墙保护研究。其中,有关城墙保护的研究倍受学者关注,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凭借保留了整段宋砖筑砌的城墙,古城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10月,肇庆“府城复兴”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城市建设要在古遗址基础上进行修缮与抢救,保护与开发[1]。2016年11月,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举办了“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题研讨会”,并于2018年初出版了图册《肇庆古城墙》[2],主要展示了城墙风貌与历史沿革,并没有关注到“人与城墙的互动”等有关集体记忆的内容。关于“人与墙的集体记忆”目前缺少专门性、整体性的研究论著,这也是城墙保护研究中最为薄弱之处。

在新史学的热潮下,历史学者通过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受访者对历史文物(事件)口耳相传的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口述史研究有利于打捞更多的历史碎片,从而活态还原历史面貌。20世纪80年代末肇庆同样也做过民间口头传说的整理工作。丘均的《肇庆民间故事》[3],收录了宋代到近代以来肇庆当地人民口头流传的故事,其中《披云楼的传说》与古城墙相关。

因此,笔者将古城墙文化与口述史研究相结合,从探索古城墙文物本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出发,深入挖掘古城墙的价值,为古城墙保护提供史料与思路。本次研究将口述访谈对象确定为当地文史专家与城墙附近的百姓人家,最终确定了3位访谈对象(见表1)。

表1 肇庆古城墙口述访谈对象

一、古城墙历史变革

北宋初,肇庆府并无城墙。《宋史》记载:“皇祐四年四月初六,侬智高(广西壮族首领)举兵侵宋。”[4]鉴于这个教训,朝廷开始重视西江流域的军事建设,注意加强军事统治。万历《肇庆府志》记载:“肇庆府城自宋皇祐中侬智高乃始筑子城,僅容廨宇。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始筑石城,周八百四十二丈八尺,高二丈,间一丈。南临大江,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5]184

万历《肇庆府志》还记载了城墙外所种植物:“景泰间西贼屡犯,乡关天顺间知府黄瑜浚濠植栅于周城之外,栅外种以刺竹栅,内环以敌楼工毕。”[5]185万历年间出于军事防备需要,城墙外满种刺竹防敌。此后地方志中未见再有提及城墙所种植物。民间有传说云,明成化三年(1467年),知府黄瑜命人在披云楼前空地种满木棉树。“披云耸翠”正是来源于此。据城墙附近的居民焦汉新回忆,到了民国时期,城墙附近依然培有植物。

访谈材料一:“古城墙上城墙外种着很多油加利树,国民政府栽培的。披云楼门口种着四五棵木棉树,我小时候在(木棉花)开花时经常去摘花。那时候很少人爬上城楼,1949年前整个肇庆人口少,城墙早上非常安静。我们还会去城墙南门的草坪捉鸽子,以前草坪上有好多鸽子。”①引文来自焦汉新口述。口述时间:2017年2月5日。

笔者在草鞋街的一个“端州回忆影廊”看到一张披云楼的老照片(图1)。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无法判断上面的植物品种。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猜测古城墙在传统节日中是否扮演着什么角色?在地方志中并未查到相关资料,焦汉新的口述访谈给予了笔者新的认识。

访谈材料二:“春节期间,城门附近到处都是敲锣舞龙舞狮。到二月初二,一些富人会在丽谯楼门口‘放炮’,彩炮头里会藏有写着‘两席酒席’的字条,点燃鞭炮后,谁抢到就能白吃两席酒席,每次都会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去抢,也有很多人围着看(抢炮)。”①引文来自焦汉新口述。口述时间:2017年2月5日。

这里所提到的“放炮”,指的是当地居民为庆祝家庭男丁诞生而设宴款待好友。在宣统《高要县志》中记载了相似风俗:“正月六日,县花灯于社壇及祖庙日,开灯设宴聚饮日,灯酒至十六日,各揽竹篮置油盏,二向花灯分火日,接灯亦日传灯。上元观灯,百戏以花爆相胜,童子击小鼓相应。”[6]310开灯宴,具有传宗接代的寓意,盛行于岭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时至今日岭南地区依然有不少地方传承着这项民俗活动。近十年随着经济发展,开灯宴的时间不受限制,不局限于春节前后。

图1 披云楼旧照,年代不详

二、城门名称及外貌考察

城门作为城墙的实体建筑,是城墙研究的重点之一。万历《肇庆府志》等地方志中记载了肇庆古城墙四个城门的名称,城门的名称变更大多是在城墙修建或者主政者变更的背景下完成,笔者猜测主持城墙修建工作的官员即为城门的命名者,整理万历《肇庆府志》[5]184-185后得出下表(见表2)。

表2 肇庆古城墙城门名称变更情况

城门名称在地方志中清晰可见,而城门的建筑外貌鲜有地图、照片保存,笔者在现存的地方志中暂无发现文字记录。如果把目光扩大放到城墙整体外貌,冯咏浩认为肇庆古城墙建筑风格发生了三次变化。

访谈材料三:“城墙原是宋式(建筑),到了明代改为明式(建筑),清以后为明式加上清代特色建筑,直至民国该还保留清代(的)模样。但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后四个门楼都拆了,连门洞都填了,四门筑起斜坡以利交通。去年(2017年)发现了一张南门楼西立面照片(图2),是民国初年拍摄的。去年(2017年)在南门考古现场发现一宋代城门楼石柱础。现朝天门前放置了我1996年清理斜坡堆土时清理出的疑是宋代素复盆石柱础十多块。”①引文来自冯咏浩口述。口述时间:2018年3月3日。

图2 肇庆古城墙南门瓮城

近年,古城墙的考古勘查和发掘工作进入学者视野,2017年先后发掘出南熏门(南门)月城遗址[2]36-37和景星门(西门)遗址[2]75。我们相信随着肇庆古城墙报告的出版,城门的神秘面纱将会被揭开。

三、城门活动考察

在历史上,城门不仅是展现古城特色生活的舞台,也是朝廷政治、经济运营的舞台,肇庆古城墙四城门亦是如此。四城门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四城门功能具有共同点。

就地理环境而言,据万历《肇庆府志》记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皇甫涣与知府涂鷁,修筑濠自西门城外绕而北过北门桥至东门城外,谓之外濠,自西门城内起小水通窦过南门街至清军馆后而大谓之上濠;复通窦过塘基头街下注,其阔差减,谓之下濠,下濠通窦出城接外濠而达于江。”[5]185加之南北本临江,由此可知四城门附近皆有濠且互通彼此。

古城墙的功能在文献中可略见一斑。在第一部分,笔者已论证了古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再者由于南临西江的肇庆府饱受水患的威胁,万历《肇庆府志》首次记载古城墙的御水功能:“千户郭纯以城南隅滨江,乃用石板河畔高二丈与城址平捍御水患,至今赖焉。”[5]185由此可知,筑墙对古城防洪有着积极作用。

民国年间,梁赞燊将反对拆除城墙的号召写进了《拆城》一文,文章明确指出城门精湛的防洪功能,他写道:“城以南濒江素有水患,西潦岁至。当时城四门皆版筑以御水,城内以尽成泽国,而城宛在中央。是兹城之设,不惟御兵而兼以御水。”[8]每当洪水泛滥时,城外的居民都会到城内避难,人们都喊城墙为“救命墙”,这个美称至今也在肇庆老一辈中口口相传,足以彰显当地百姓对古城墙防洪功能的肯定。

水利工程师李伯益科学地分析了城门在城墙防洪设计中的关键地位:“洪水来时,城门两侧水槽卡上枕木(今北门朝天门仍保存着落木的卡槽),关上城门,枕木间隙中再填上黄泥,水就进不来了。”[9]除东门情况不明外,其他城门都发现有民国时建的水闸。

除了共性外,在收集、整理口述材料过程中,笔者发现古城墙其中三个城门的附近区域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显著特性。

(一)北门附近的区域

北门现位于宋城一路与城北路的交汇处。1040年至1043年包拯任端州知州(此时古城墙尚未修筑),任职期间建米仓巷,巷中“丰济仓”为储粮之地。1113年郑敦义改筑砖城。冯咏浩告诉笔者,郑敦义改筑砖城后,丰济仓正好位于古城墙北门附近。

访谈材料四:“我推测包拯选址原因,是因为有水道沟通肇庆南北(边),丰济仓所在的位置在北门附近。我了解到,有许多南门的渔民把黄沙蚬运输到北门丰济仓(在今城内中衙巷与丰济仓之间)附近加工,丰济仓附近的路堆积了许多黄沙蚬壳。”①引文来自冯咏浩口述。口述时间:2018年3月3日。

道光《肇庆府志》舆图(图3)[10]15证明了历史上米仓巷确实在北门附近。

《肇庆市志》更是明确写道:“引丰济仓前之水通过塘基头下注入南面澳塘之中。”[11]292这就证明了确实有水渠沟通南北门附近的区域,从而便于粮食运输。

图3 道光《肇庆府志》肇庆府城图

(二)西门附近的区域

西门现位于城中路与正西路交接处附近。万历年间,西门附近的水道曾是官船停靠处。据万历《肇庆府志》记载:“自西门石嘴引江水而入者谓之西濠,乃官船避风之所。”[5]185

其次,西门一带区域是古城内外濠的交汇处。宣统《高要县志》也曾记载道:“池南临西江,西南隅至东南隅,三面浚濠。”[6]321城池三面疏通河流后,到了“乾隆六年,郡守曹总修之”[6]321,曹总将内外濠连接起来,亦谓之“外濠旧从西门外递披云楼后转东。”[6]321内外濠正是在西门附近的区域完成交接,由此南门江水随着内濠流经西门绕披云楼(城墙西北端)后转东门。如此一来,城内百姓用水更为方便,更有益于城内塘基灌溉。

(三)南门附近的区域

临江的南门区域无论在防洪功能还是交通运输功能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防洪功能

崇祯《肇庆府志·水利志》首次记载了1630年因南门防洪石板缺失导致古城泛滥的历史事件:“庚午适遭水溢,民徙居城上南门,且筑三版。询之故老,言马伏波定交趾,筑堤于其国,使交水不为粤患,自是交人恒虞汜滥。后赂粤吏,去石一版,遂以我为壑也。兹虽往事,独不思所以障之乎?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向无特书,为补其缺,作《水利志》。”[12]这则史料告诉我们,南门防洪石板本有四版,曾因粤官员受贿被去一石板,令府城泛滥成灾。为了弥补过错并警示后人重视南门防洪设置,特将此事收录在《水利志》中。

2.交通运输功能

口述材料五:“南门在河边,在交通并不发达时,水路运输是首要的交通方式,大部分粮草、旅客、甚至战时的兵马都是乘船从南门进入,南门承载着运输的重要责任,南门比较特别的一点是,人是从南城门两旁开的侧门进去的,并非是我们现在所想的从南门正门进去。”②引文来自谢远谋口述。口述时间:2018年3月1日。

《肇庆市志》写道:“历史上,肇庆的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元代,创办了广州往返肇庆定期班船,称为‘长河渡’。”[11]243明清时期,作为两广总督府所在地,“肇庆逐渐成为沟通粤西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路交通的中心,而且还是两广粮食和土特产的转运站。”[11]243络绎不绝的航班,正是出现在南门这一区域。民国以后,陆路运输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南门区域的水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东门附近的区域

东门位于今睦民路的中点附近,明清时毗邻行政中心且近水道。道光《肇庆府志》舆图(图4)[10]14显示,两广总督箭道就处于东门附近,又曰:“两广总督部院,署在府城东门内。”[10]175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在功能性活动上独具一格。据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口头资料,东门附近的区域主要的功能活动有:战时警示和物品购置。

图4 道光《肇庆府志》肇庆府城图

1.战时警示功能

访谈材料六:“抗日战争时期,城墙东门上会架一个很高的竹架,配有几条绳索,绳子一头吊着一个鸡笼,日本人一打过来,警报一响起,城墙上就会有人把鸡笼挂起来。以前都是平房,我们一看到鸡笼挂起来,就会马上躲起来,当升到第三个鸡笼时,(日本人的)飞机就到了,城墙上挂鸡笼的人也牺牲了。”①引文来自焦汉新口述。口述时间:2017年2月5日。

《抗战时期日军在肇庆主要罪行资料辑要》向我们述说了日军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至1944年9月间,日军飞机先后对肇庆各地进行狂轰滥炸,使肇庆人民遭受巨大损失。……。1944年9月,肇庆地区各县相继沦陷。”[13]

战时警示这一功能存在时间虽短暂,但足以成为日军侵略者破坏肇庆人民和平生活的铮铮铁证。所幸,苦难的日子终究有个尽头,《高要县志》又云:“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6日,驻肇日军撤离,肇庆从此光复。”[14]

2.物品购置功能

访谈材料七:“肇庆有街道这一概念是从民国开始,而集市集中在正东路,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商业街(今二马路与新街一带),这里满足了肇庆人民大部分的购物需求。城墙西门的人也会来到东门这边采购。西门在民国时也曾有过集市。”②引文来自冯咏浩口述。口述时间:2018年3月3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高要县志》记述了东门的商业繁盛情况:“旧曰东门正街,为商市最繁荣之处”[8]39。物品购置功能在东门附近区域所持续的时长,笔者认为应对照东门附近商圈形成到衰落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东门附近的商业圈逐渐成熟并发展到鼎盛,二马路与新街成为肇庆商贸集中地。踏入2000年,东门附近的商圈渐渐衰退。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综合地方志文献及考古发现,研究出肇庆古城墙城门的共性功能,诸如军事防备、防洪,等等。当延伸至城门对附近区域的辐射作用时,通过口述史与文献对比研究发现,以城门为中心,其附近区域功能则表现出多样性、独特性,如战时警示、物品购置、交通运输、储粮功能。在历史文献中,我们领略到城墙的政治史,而通过口述史研究,笔者打捞起以城门为代表的肇庆古城墙经济史、生活史的历史碎片,进而还原古时城墙活态的历史面貌。

四、结语

本文谨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古城墙价值的挖掘聚焦于“人与墙的口述历史”。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做好笔录和音录,以便古城墙口述资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传播。

口述史是否能准确还原历史面貌,笔者在文中结合传统史料重点分析。本文显示口述史研究能打捞更多有关文物的历史碎片,这有利于守护“人与墙”共同的记忆,更有利于全面地保护肇庆古城墙。笔者总结出在口述史研究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受访者记忆的可信度,即“历史记忆的可靠性”。口述史的受访者大多有一定年龄,历史记忆年代久远,受访者在回忆时是否会对记忆再加工甚至歪曲,这点尤其值得重点分析,否则错误的记忆信息会使研究者走上“弯路”。

2.口述史料的量度,即“有效口述史料的数量”。口述史研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的可变性无法预测。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受访者的口述资料会浮于表面,研究者将难以得到有效的口述史料。

3.口述史研究的有效度,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发挥的作用”。笔者深信口述史料与传统史料相互结合能更全面地保护文化遗产,但进行口述研究时,需要对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做大量考证。

致谢: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肇庆学院龚坚副教授,在撰写过程中,龚老师在学术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同时,感激本文的三位口述访谈对象——冯咏浩老师、谢远谋老师和焦汉新先生,在此对各位老师无私的分享表示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南门东门古城墙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东门老街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南门小巷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我要吃冰淇淋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平遥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