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策略

2018-12-08

新商务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纸本双一流一流

1 “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科调整及其对文献资源发展策略的影响

近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加快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建设“双一流”的重点在于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流学科的关键则在于一流的人才队伍和一流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流学科还包含有建设一流专业之义[1]。高校在大力发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本科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

“双一流”建设将改变高校的同质现象。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始其学科调整的步伐。高校的学科设置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1.1避免过度扩张,面面俱到。在世界著名大学中,包罗万有的案例并不存在。无所不有往往意味着失去特色,一事无成。

1.2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学科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自身有优势的特色学科。

1.3合理、科学。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2],高校不能片面地发展优势学科而放弃那些没有太大优势的学科。综合性大学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所有高校都必须注重发展交叉学科。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哲学、伦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及指导。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思想火花碰撞机会。

1.4整合、共享资源。高校的学科设置必须有利于整合、共享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设备及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策略乃至发展政策,是为学校的整体目标服务的[3],并随着高校整体目标的改变而改变,有其时间性。高校的学科调整,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策略带来深远的影响。

2 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反映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就是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2.1图书和期刊论文等的信息价值

通常,当研究人员撰写完成学术论文,他会第一时间交付发表。大部分时候发表于专业期刊,有时也会拿去参加学术会议,在同行中进行交流和探讨。各种各样的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由于其代表了所研究领域或问题的某个方面的最新颖、最先进的水平,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而它们成为研究人员最重要的信息源。

当研究人员在某个领域,对很多问题、很多方面都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可能会想要把这个领域的问题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梳理,集结成书。图书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的全面、系统的论述,因而特别适合作为学习、了解陌生领域的问题而使用。但图书的时效性并不是特别强,大部分研究人员,尤其是理工类研究人员,不会把图书当作科学研究的信息源。

2.2电子资源和纸本资源的使用特性

电子文献具有很多优越的性能。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有无可比拟的检索便利性。同时,电子数据库通常具有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远程传递也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因而,以电子期刊和二次文献为代表的电子文献一经产生,就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宠儿。电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纸本文献终将远去[4]。

纸本图书具有阅读的舒适性,对所论述的问题可以很方便地做线性展示。在关键的地方,读者还可以随手做一些批注。图书适合作为学习使用,而纸本图书更是具有适合学习使用的种种特性,是学习的最佳选择[5]。除此之外,在休闲时光,安静地阅读,是人类共同认可的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象征。统计显示[6],大学图书馆外借纸本图书中,大部分为本科生所借,硕士研究生也有一定借阅量。张洪元老师就提出了“本科生图书馆”的概念[6]。

2.3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合理购置各类型的信息资源,促成各类型信息资源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作为科研工作文献保障主体的电子资源和作为学习、阅读的纸本资源的协调发展。

电子资源作为科研文献保障的主体,有其鲜明的特征:强大的检索功能和庞大的数据容量。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二次文献库,如EiVillage、WOS等;一些数据型数据库。而一些具有强大检索功能,数据量庞大,以电子图书为主体的数据库,如读秀,也为一些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提供文献信息。

作为学习、阅读保障的文献资源,其主体部分是纸本图书。至于纸本期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期刊,作为科研工作信息源,正被电子文献迅速替代,趋势明确。另一部分是用以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提高专业兴趣的读物,以及一些休闲读物,它们都还会有一席之地。

处理好电子资源和纸本资源关系的关键,就是购置经费的比例分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中,绝大部分都分配到购买纸本图书以及保障科研的电子文献上。高校的学科设置相对稳定,每年出版的适合某一高校的图书出版量也基本稳定,且缓慢增长。所以,大部分高校用于购买纸本图书的经费也基本稳定,如有需要稍作增长。其余经费除少量购买纸本报刊,大量被投入到电子文献中。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高校文献购置经费的提高,电子资源经费在文献购置费中的比例在逐步提高。统计显示[7],2006-2008年一些大学电子资源经费占总文献购置费的比例大多在40%左右。而2014年的统计[8]则表明,一批大学电子资源经费的比例高达60%以上,高的达到70%。两篇文章的统计包含有相同的大学。扣除数据库涨价因素,其增长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由于高校的文献购置经费增长速度跟不上数据库价格及数量的增长速度,图书馆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确定所需购买数据库的优先顺序。并根据文献资源购置费的状况,按数据库优先级别,有序建设。这些确定数据库优先级别的原则如下:

2.3.1使用面广的著名综合性二次文献数据库、综合性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为最优先级。

2.3.2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所需的专业数据库优先。

2.3.3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根据数据库对相关专业的参考文献保障率,根据对各院系实际需求的调研,根据对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来确定其它专业数据库的优先顺序。

3 保障重点,构建学科结构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

3.1为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提供全面充分的文献保障。

有实力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通常都有几个优势学科,每个高校都在努力加强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以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一席之地。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战略,图书馆应在这些学科领域加强投入,为其建立全面的“完备级”馆藏[9],并尽可能全面提供适用的电子数据库。除全校共同使用的综合性数据库外,针对该学科的重要专业数据库也要尽可能全面提供。

例如,纳入福建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华侨大学,其化学和工程学科均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材料学科也接近跨入前1%的水平。图书馆为这些学科提供了大量的综合性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综合性全文期刊数据库。此外,图书馆还为化学和材料学科提供了全面、丰富的专业数据库,如ACS、RSC、Scifinder等,为这两个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同样地,图书馆也为工程学科配备了数量众多的专业电子期刊数据库,如ACM、ASCE、ASME、IEL等。

3.2根据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布局,尊重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构建合理的文献资源学科内容结构。

在馆藏文献建设方面,图书馆必须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配备大量的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专著,使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学科结构和学校的学科布局设置相吻合。同时,还要配备大量的以提高学生基础素养和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人文社科专著,并引导学生的阅读层次;配备大量的外语及计算机科学专著,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技能;配备交叉学科的专著以拓展读者的视野。馆藏建设还必须有前瞻性,必须为学校未来有可能发展的学科专业方向,提前储备馆藏文献[8]。

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必须努力争取经费,实现所有学科专业数据库的全覆盖。争取为每一个学科提供至少一个顶级专业数据库。

4 利用各种统计数据,评估图书馆资源建设质量,调整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

文献资源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统计分析,如:馆藏统计、读者借阅统计、数据库使用统计[10]、重点读者群论文引文统计[11]以及读者调查[12]等方法,评估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并利用回馈信息对文献资源的建设策略进行调整。

通过对读者借阅量的分学科统计,对比馆藏图书分学科总量和年度分学科入库量统计,可以对按学科购买的图书比例进行调整,使图书购置费按学科分配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例如:统计表明[10],计算机专业图书的借阅量虽然巨大,近年却有下降的趋势,意味着计算机专业图书的购置应该及时调整。

数据库使用的统计分析,对相近数据库的选择以及使用量极小的数据库进行剔除方面有重大作用。

通过对重点学科的重点用户的论文进行引文统计分析,可对馆藏文献针对该学科的科研保障程度进行评估,从而为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而图书馆的读者调查,则可以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立双向交流联系,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方向是否一致,以及是否需要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做出调整。

5 结语

资源和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核心部分,尤其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资源为王[5]。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为学校的总体目标服务,并随学校整体目标的改变而调整。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及重点建设学科的调整,根据自身的馆藏基础及经费情况,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既要规划好各类型文献资源比例,保证教学、科研工作协调发展,又要安排好文献资源的学科内容结构,使之与学校的学科布局及建设重点吻合。

图书馆应当经常性地开展读者调查工作,并通过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质量,并据此对资源建设策略进行调整。

猜你喜欢

纸本双一流一流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熊明非作品选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陈芳桂艺术作品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