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2018-12-08王芳
王 芳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江苏 无锡 214086)
精神是创造一切的源泉,精神不仅是信念,更是动力。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和振兴,无一例外地需要精神动力的支撑和推动。对于江苏而言,“四千四万”精神是最好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总结出攻坚克难的“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民生产总值。今天,新时代赋予江苏“四千四万”精神全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四千四万”精神,历来是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精神瑰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四千四万”精神,仍然是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昔日靠“四千四万”精神创出苏南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民营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活力之源。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有2 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 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已经是推动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主力军。那么,在这四十年里民营企业靠什么由昔日“草根经济”发展成为今朝“参天大树”?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也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四千四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在计划经济夹缝中生存的乡镇企业通过艰苦的资本原始积累和痛苦磨难实现发展壮大,创造出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了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机器化生产的工厂。此后,无锡的民族工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大批锡商,催生了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昔日的小县城由此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据统计,1937年无锡已经拥有各类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资本总额1 407万元,年总产值7 726万元,在全国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工厂数和资本数位居第五,工业产值列上海、广州之后位居第三,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
中国乡镇企业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社队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社队企业一直步履维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社队企业才开始快速发展,并为新时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1984年3月,中央四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并且明确指出:“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经济的重要补充。”
无锡县的乡镇企业萌生于计划经济时期。1956年,无锡县东亭乡春雷村冲破重重阻力,率先办起了全国第一家社队企业——春雷造船厂。在当时“以粮为纲”的形势下,无锡县睿智地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以支援农业的名义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支持,坚定不移地发展乡镇工业。面对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科技人才普遍短缺的情况,无锡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靠着“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冲破各种思想禁锢和体制束缚,矢志发展“供销员经济”,引进“星期天工程师”,使乡镇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功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无锡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社队企业的快速发展。1982年,无锡县堰桥乡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移植”到社队企业,推行“一包三改”:“一包”,就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改”,就是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1984年,无锡市总结推广“一包三改”经验。“一包三改”有效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并催生了“苏南模式”。
1982年,无锡县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工业产值超十亿元的县;1983年,无锡县前洲乡成为第一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乡;1987年,无锡县前洲乡西塘村成为第一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村。1989年,无锡乡村两级工业企业产值达219.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占全省的19.1%、占全国的3.6%。当时的无锡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无锡市郊区被授予“神州第一郊”,江阴华西村荣获“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无锡实现了由农向工的转变,创造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发展奇迹,开启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先河,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
20世纪9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后,无锡乡镇企业开始第一次改制,即股份合作制改革。1997年后,乡镇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制,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一大批乡镇企业开始做大做强,造就了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海澜集团、阳光集团、远东集团、法尔胜集团等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无锡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今朝凭“四千四万”精神谱写时代新篇
实践与日俱新,精神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既庚续传统,又有着丰富的时代特征。新“四千四万”精神,并不意味原有的“四千四万”精神过时了,而是进一步丰富了内涵、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总量已经连续八年高居全球第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现在,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从消费侧到供给侧,我国经济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时常出现。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就江苏而言,过去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级台阶,2017年突破8万亿元,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之初的江苏,乡镇企业、传统工业、出口加工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而如今,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0.3%,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2.7%和31%,产业结构更轻、更优,智慧化建设持续推进。再看无锡,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511.80亿元,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成员。无锡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47.2∶51.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3%。这些新的变化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姿态、新的精神去面对新的时代,这些新的变化正是提倡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意义所在、关键所在。因此,“四千四万”精神必须要在创新中传承,实现内涵的与时俱进。
今天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加需要大力弘扬适应新时代的新“四千四万”精神。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四千四万”精神?
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经过多年持续较快发展,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须。江苏要在世界和全国大格局中审视谋划发展,勇于解放思想,善于抓住机遇,奋发有为、主动作为,从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迈向转型升级的“排头兵”,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最需要的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创新的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江苏发展比较快,遇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相对早,要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江苏必须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江苏以往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江苏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全省人民继续努力。因此,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其需要广大企业家勇挑重担、奋勇争先,让各类优秀人才在江苏大地上施展才能、迸发活力。
没有一段伟大成就可以没有精神支撑,没有一个伟大时代可以没有精神指引。“四千四万”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内涵有所区别。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四千四万”精神,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江苏人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拼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的坚强意志;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全方位勾划了江苏人适应时代、主动创新、前沿发展、征程奔腾的新风貌、新追求。作为“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无锡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践行新时期“四千四万”精神,在更高能级更新起点上推动解放思想,勇做标杆示范,当好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