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黑龙江地区中药产业发展考略
2018-12-08刘雅芳闫冠韫
刘雅芳,闫冠韫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1)
黑龙江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内邻蒙古部落,外与沙俄接壤,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在黑龙江镇以重臣,屯以劲旅,设立若干边防驿站。清初黑龙江生存环境恶劣,这里也一度成为流放罪人之地。随着移民和流人的垦荒、经商、开矿、行医等活动的开展,黑龙江开始有了商业贸易,中医药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一、黑龙江省商业活动的肇始
清代,流人流民们兴起和推动了黑龙江省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使荒凉的黑龙江省渐渐繁荣起来。他们或是将自己从关内带来的物品与当地人交易,或是将自己的劳动产品卖出,又或是将关内物品贩运到东北卖掉[1]。清初流人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这样描述宁古塔商业的兴盛:“内有东西大街,人于此开店贸易,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2]清代的齐齐哈尔是当时东北地区水陆交通的中枢,齐齐哈尔—墨尔根—爱辉—黑河的水路是清末黑龙江省运输最繁忙的道路之一,促进了地区间交流和商业的繁荣。齐齐哈尔早期的互市大概要上溯到清代初年,每年农历五月,在齐齐哈尔城北十多里处组织兵车之会,届时先较射后交易,“艾浑(爱辉)、墨尔根(嫩江)屠沽亦皆载道……凡二十余日。”[3]《黑龙江外纪·卷五》记载了当时齐齐哈尔繁荣的商贸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的互市。当时齐齐哈尔经商者多是外地人,称为“跑腿”,尤以山西人为多,“商贩多晋人,铺户多杂货铺,客居应用无不备。”[4]由齐齐哈尔运出的货物主要有牛、羊、鹿、貂、狐、貉、獭等各种皮张,以及鹿茸角、鹿胎鞭尾、珍珠、玉石等贵重商品,包括地产药材。据宣统元年(1909)年俄人A.H.鲍罗巴在《齐齐哈尔经济概要》中对经商情况的统计,在当时60家大户中,有23户是晋人,资金最雄厚的益盛公当时拥有资金4万两,是各种商品的批发商。这些业户多是经营各种商品的,其次是当铺,再次为钱庄、药店,少数有粮食、皮货、粮食点心[3]。可见,清代黑龙江地区的中药产业在本地各类贸易中已居于显要地位。
二、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1.黑龙江省地产药材。清代黑龙江地区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但不懂中医药的当地土人并不知采集和应用。嘉庆年间流放黑龙江的刘凤诰作诗记述,当时卜奎“皇农草木枉生材,有卜无医只浪猜”,正是描述了当时黑龙江土著人不知医药的状态。流人到来后改变了当地的医疗状态,中医学渐渐发展起来,中药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起来。康熙时,方式济撰《龙沙纪略》,载黑龙江地产药材有“益母草、赤白芍药、防风、黄芩、百合、木贼、蒺藜、甘草、车前子、麦虋冬、五味子、薄荷、黄精。艾浑产黄连,然皆杂烟莽中,萎于霜雪,无采掘者”[2]。《黑龙江外记·卷八》记载当地人不知采药制药:“药如赤芍、黄芩、百合、防风、土黄连、益母草、茵陈、车前子之类,境内产之。然惟益母草有人熬膏,余皆不采。”[4]而当地药店所售的中药基本来自奉天,往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2.清代黑龙江省药材贸易。流人到达黑龙江后,出于生计,开始采挖药材和行医治病,其后又有善于经商的流人流民将黑龙江地产药材运至南方销售。清代后期的祁州(现河北省安国市)是全国重要的药材集散地,各地药商结帮在此进行药材交易,称为“药帮”,具有行会组织性质。东北地区药商号称“关东帮”,该帮规模大、人数多、药材销量大,有“关东大军”之称。关东帮包括东北、内蒙及高丽(即朝鲜)一带的客商,共有210户,每年运进各类药材约270余万斤,关东帮每年赶一次祁州的庙会,每次收货总额几乎占庙期全部来货的大半[5]。关东帮主要销售东北特产的人参、鹿茸、虎骨、熊胆、黄芪、防风、苍术、五味子、龙胆草、细辛等药材。除中药材原材料外销,黑龙江地区还输出中药加工品,如黑龙江的鹿茸运至广东,销路十分好,鹿胎膏等加工品的价钱则更好。
3.人参的采挖与贸易。人参是东北地产的贵重药材,其采挖与售卖与其他药物颇为不同。明代后期是人参生产的极盛时代,清入关后,东北野生人参的产量愈来愈少,人参产业逐渐走向衰落。清代对人参的采挖控制极严,制定了十分严酷的刑律。严禁民间采参,汉族与一般旗人都被剥夺了采挖的权利[6]。清初只有八旗贵族子弟有从事人参贸易的特权,但其他人私买私卖人参也在半公开地进行着。《秋笳集》卷八中记载:“流人之善贾者皆贪贩鬻参貂,累金千百,或有至数千者。”明末东北人参的价格与白银几乎同价,清入关后,局部地区人参价格一度暴跌。如康熙初年《宁古塔纪略》说:宁古塔“产人参,尔时多贱,竟如吾乡之桃李”[2]。康熙中叶,人参的价格逐渐恢复到明末的水平。《辽左见闻录》中说,康熙二十三、四年,“参价每斤止值数金,宁古塔、乌喇诸处每荷而鬻诸市。”人参价格高昂,在清政府严格控制采挖人参的政策下依然有人冒险偷采人参。人参生长在深山草丛里,其采挖还颇为艰险,相传“齐齐哈尔东北山中亦产人参,有路隔红眼哈坍,人不敢过”[4]。红眼哈坍是淤泥地之意,人走在上面会陷进去,连野鸟都不敢落,然而这样危险的环境仍有前去盗采者,有人迷路,也有被虎狼所害者,足见采参之事的艰辛。对于白天新采挖的人参,到晚上要蒸制,第二天早上晾晒,晒干后的参有大有小,有红有白,当地土人更青睐色泽明亮的红色参。蒸参用的水,还要加入参梗、参叶同煎做成膏,其口味也与人参一样。现代所说的东北三宝,其实是清代宁古塔土谚中的“宁古三样宝”,指人参、貂皮、乌腊,可见对人参这一中药的重视。
4.黄芪的采挖与贸易。黄芪也是黑龙江地区的主产药材,清代北方最富盛名的黄芪产自墨尔根城(今嫩江县),此地所产黄芪条长、匀称、绵软、粉性足、豆腥强,形似镰刀把,内地少见,是上乘药品。当时,墨尔根城所辖区域西界远到大兴安岭东侧,这一大片区域均在“卜奎”(今齐齐哈尔)以北,所产黄芪运往卜奎,逐渐销往东北和关内称为“卜奎芪”[7]。关内移民大量迁入墨尔根,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嫩江府之后。移民自动组织帮会采挖黄芪,北至泉眼河,西至内蒙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的红花矶。挖药帮会到产区挖芪的第一件事是杀一只公鸡祭祀山神,保佑平安发财。挖药帮会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这一阶段,嫩江县出产了大量黄芪。
三、清代黑龙江的药铺
清代末期黑龙江地区中药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专业从事中药经营活动的机构——中药店铺。从道光年间(1821—1850年)至民国初年,阿城、齐齐哈尔、哈尔滨、宁安等地相继建立多处药铺。
1.鼎恒升药店。齐齐哈尔“鼎恒升”是黑龙江省创建最早、又颇有盛誉的一家老字号中药企业。鼎恒升始创于1644年,而卜奎城(今齐齐哈尔旧称)建于1691年,因此有“先有鼎恒升,后有卜奎城”之说。鼎恒升创建初期叫“鼎恒号”,传说是康熙初年,由跟随八旗军由关内来卜奎做生意、供应军需物品和医药的几个山西人合股开办的兼营中草药的杂货店,原址在卜奎南大街德福胡同3号。清道光元年“鼎恒号”更名为“鼎恒升”药店,前店后厂,有门市房5间,店员14人。店内采用明代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遗方生产“史国公酒”,此酒有温中散寒、健脾养胃、活血通脉之功,年产2 600瓶左右,畅销国内外。庚子国难之时,沙俄入侵齐齐哈尔,鼎恒升的货物和流动资金损失殆尽,店铺陷入困境,直到民国六年才有所好转。“鼎恒升”品牌在齐齐哈尔立三百余年而不倒,现已发展成为拥有GMP认证生产线和多个国药准字文号的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
2.万育堂药店。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间,沈阳的“万育堂”“宝和堂”“天益堂”等药店相继开张,之后在各地开设分店。卜奎万育堂药店创办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属沈阳万育堂总号的直属分号,地址设在卜奎南大街。药店有坐堂医生看病、开方子,有制作丸、散、膏、丹各种成药的作坊。卜奎万育堂首任经理高德新精通医药,而且懂经营会管理,受总号委派,秉承总店经营宗旨:“质量第一、诚信至上、品种齐全、优质服务”,以经营中草药、中成药为主业,深受当地群众信赖。1919年,齐齐哈尔商业总会以万育堂为代表,成立了医学研究会,由中药行业24人组成[8]。万育堂药店的名号至今在黑龙江省仍有,已传承一百余年。
3.世一堂药店。百年老号“世一堂”创建于1827年,当时称为“天一堂”,地点设在吉林榆树县。1903年,“天一堂”的第三代掌门人李星臣在黑龙江阿城设立分号,并更名为“世一堂”,之后又在哈尔滨设立几家世一堂店铺。秉持诚信经营、义利共生的理念,世一堂从原来的一个小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药号,所生产的中药蜚声海内外。1914年,世一堂药品被评为中华民国国货精品;1915年,世一堂“麝香虎骨油”获得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目前哈尔滨世一堂已是黑龙江省著名的国药老字号,是哈药集团旗下的大型现代化药企。
四、结语
清代黑龙江省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地产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无人利用,没有医生就不成为中药,没有商人便不成为商品。之后随着流人流民的大量进入,中医学渐渐发展起来,这些药材开始成为治病的材料,也被当作商品买卖,黑龙江省中药产业由此兴起。黑龙江省地产的中药材人参、鹿茸、虎骨、熊胆、黄芪等运往关内售卖,受到国内市场青睐。清代黑龙江省的中药商业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专业从事中药经营活动的药店药铺,“鼎恒升”“万育堂”“世一堂”等老药号都是由流人经营的名厂名店。中药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当地人对医药的需求,并让黑龙江地产药材享誉全国乃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