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古诗词为新闻作品增辉

2018-12-08

活力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笔者

(绥化日报社,绥化 152000)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词。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佳句灿若星河,光彩夺目,美不胜收,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直击读者的灵魂,让心境随之荡漾,如甘醇的琼浆回味绵长。在新闻作品中,适当地、有机地、巧妙融入诗词佳句可以增强稿件的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所以,在新闻写作中,巧用古诗词,借用其简洁、凝练、深刻的意境为稿件增辉添彩。

一、引用、易字应用古诗词作新闻标题,形象生动,增强美感,吸引读者注意

一是直接引用古诗词作标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意会传神,直接用古诗词作为新闻的主标题或引题,这种借用经常被记者们广泛应用,亦是非常讨巧。笔者曾采写过一位基层干部的通讯,标题就是直接借用——“为谁辛苦为谁忙”;反映党和政府关心民生的报道“一枝一叶总关情”。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的一篇反映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标题直接借用了古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浊浪令人心忧”,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一幅万里长江波澜壮阔的雄伟,却因环境污染造成浊浪黄河一般,让人触目惊心,心生感慨,从而产生一定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环保工作做好的共鸣。

二是易字而用,镶嵌巧妙,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笔者在给采写的著名节水达人、世界节水女神、“感动龙江”人物的戴北春的通讯起标题时曾犯难,因为这个人物曾被我报社多名记者采写过,且写得非常精彩,有的标题是“疯女人戴北春”、“戴北春,为节水而痴狂”等,我则从“水”字切入,另辟蹊径,将她的姓氏“戴”嵌入,展示她与水的不解之缘,标题将“一衣带水不了情”易字而用,标题为“依依‘戴’水不了情”,令人读来眼前一亮,情由境来,将她与节水的一生情缘浓缩在七字标题之间,令人感动,发人深省。

二、在新闻作品中引入古诗词,引人入胜,特别是用于景物描写,烘托气氛,营造情景融合的氛围,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引入古诗词,对新闻作品中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以达到烘托气氛,可营造情景交融的情境。如 《光明日报》2014年5月25日的一篇 《竹木生姿 雕琢东阳》中写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的风景,在东阳人看来,最宜用木雕表现。雕刀在木板上游走,一刀一笔,融合着工匠心血。平淡无奇的木板上,逐渐凸显出春日江南胜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品开始,用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第一句开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又以这首词的尾句作结束语,瞬时就把读者带入江南的美好风光,自然而然地欣赏起东阳人鬼斧神工的木雕技艺。

2017年春,绥化市委提出了建设“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的战略目标,笔者接受了采写以田园养生为主题的报道。在描写一些田园风光时,笔者直接引入古词,意在让读者随着笔触游一游寒地黑土的田园风光:“身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办公、住宅环境中,在日益繁忙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人们便向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稻田公园满足了人们对田园风光的无限遐想。有时,看似自然而然的嵌入,实则匠心独运:“走进北林区西太平村月亮湾养生养老基地,只见 ‘树绕村庄,水满坡塘’,一栋仿古楼屹立水中,这就是按星级宾馆建设的养老院。一排木屋“生长”在开满睡莲的湖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食在小木屋,别有一番情趣。看“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更有“快云移日转午风轻。积水满春塍。绿波翻郁郁”。作品刊发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许多绥化人评价说,平时司空见惯的池塘、稻田、村庄……平时觉得太平常不过了,读了你的作品,通过诗情画意的描写,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处处有风景,正像文中所说:“原来,美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身边。”作品刊发后,获得了市主要领导的好评。

不仅在新闻标题中可以将古诗词易字而用,同时在新闻作品的景物描写中,恰当地将引用的古诗词稍将改用,也会起到出乎意料、妙趣横生的效果。例如,笔者曾在一篇描写乡村旅游的新闻作品《百年海北唤客来》中这样运用古诗词:镇西有一座星火水库,现在人们更爱称之星火湖。一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恰如“湖光夏日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此句取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因为笔者采访时是夏日的白天,便直接将“秋月”易为“夏日”。接着笔者继续描写环境:俯瞰可见湖中心静卧一圆形小岛,不由得让人吟诵“遥望平湖水色清,白银盘里孤月轮”。本句中将“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的“洞庭”直接易为文中的“平湖”。因文中的小岛呈圆形,笔者将“青螺”改成“孤月轮”,然后,直接信笔写出一句古体诗:“莫道夏花山烂漫,星火平湖夕阳红”。落日余晖映照,湖面宛若片片碎银洒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

在新闻作品中景物描写中,对原古诗词适宜地、恰当地、巧妙地改动几个字,不动声色,可以起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效果,把读者带入环境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古诗词在新闻作品的结尾处应用,点明主题,明确要义,可使整篇新闻作品富有文采且站位高、立意新结构更加完整

笔者曾在一篇报道绥化市首季开门红的新闻作品的最后这样写道:“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市人民戮力同心,奋勇向前,走过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迎来夏花烂漫的盛夏,硕果累累的金秋一定会向我们走来。”社领导给予点评:“点明主旨,提振精神,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信心百倍,阔步向前。”

古为今用,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引入古典诗词,一方面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文学性和可读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丰富新闻语言,使之更加凝练、华丽而富有魅力,文风更加活泼而富多姿多彩,也更加喜闻乐见,也不失为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古典文化修养,在钻研新闻业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多读多看古代诗词研究其诗词格律和诗词的结构章法、句法、字法等写作技巧外还应该从艺术美的角度,研究和深刻理解古代诗词,特别是一些名诗名句中所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色彩美等艺术美,这样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做到运用自如、贴切,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笔者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老师,别走……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关注诗词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