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旅一体化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
2018-12-08戎天美
戎天美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湖南益阳413000)
一、茶旅一体化的发展阶段与内涵
国内研究湖南省茶旅一体化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通过分析大湘西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区位、交通、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从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品牌塑造、旅游交通、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旅游一体化战略。在一体化品牌建设方面,重点在大湘西旅游产业一体化品牌建设差异化、市场化和创意战略。民族文化的深挖和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耦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协调好旅游业的发展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研究。首先,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以政府产业政策为引导,带动一批特色村镇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产业融合、城乡空间、文化传承、设施配套、特色风貌等五种方式作为共生途径,以茶旅为产业优势,独具地方特色的宜居小城镇规划编制形式,以促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次,园区化模式。茶旅一体化发展、塑造茶产业品牌等方面采取措施,使我国茶产业朝着特色化、园区化、科技化、一体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再次,以企带户模式。以贵州凤岗及江西等地为代表,是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是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动力,以旅游为内容,以一体化为目标,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经济链,是茶资源、茶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旅游新模式”。[1]研究湖南省茶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对实现湖南省精准扶贫,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的加工,来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重点产茶县,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2016年,湖南省茶园面积已达到215万亩,茶产量23.2万吨,茶业综合产值648亿元。安化黑茶已成为湖南茶产业的最大亮点,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2]旅游总量和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湖南省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 659.96亿元,相当于湖南省GDP12.78%。“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乡村的旅游资源优势与城市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茶旅事业发展”。
(二)发展特点
湖南省是承接东西部、联接长江和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保证茶叶供给,提高品牌效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要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升茶叶机械化水平,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优势和特色。依托现有产业布局与生产能力,利用山水资源条件,以绿茶和黑茶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茶类布局。将绿茶带、黑茶带和黄茶带建设相结合,发展山区及湖区茶产业。
三、动力机制
大湘西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从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与文化流五个方面研究大湘西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是物质流的重点研究在于茶园、茶企建设、旅游投资与交通路网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相关研究,其中茶园建设涉及到农村土地流转,特别是在“三权分置”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如何协调发展。茶企建设则涉及到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茶在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与履行义务之间的划定研究。旅游投资与交通路网及相关配套设施研究则涉及到顶层设计、国土规划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查违、控违的问题研究。
二是资金流的重点研究在于投资渠道的拓宽与整合研究,其中涉及国家、省、市及地方各项优惠政策的整合、农村抵押贷款条件转变、互联网金融的运用等多项研究。
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首先是“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包括粮食、畜牧、果蔬、油料、茶叶、水产品、棉麻、中药材、竹木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入选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和设施改造,加大安全、节能、环保设施设备投资,对入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补贴。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对缴纳税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入选企业,省财政给予上台阶奖励。其次是“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对参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农民给予土地流转补贴。对参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或经营大户,配套完善生产设施设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给予支持。对参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县市区给予技术培训服务补助。在科技服务方面,一是开展院县科技共建,二是组织“百片”“千园”专家服务团队。再次是定点服务家庭农场。[3]
三是技术流的重点研究在于产业特色及专利的保护、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行业内的技术突破等。
四是人才流的重点在特种人才的保护、管理人才的引进及解决地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五是文化流的重点在于深挖本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茶旅一体化的结合,推出有地方特色的相关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四、路径选择
大湘西地区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阶段,顶层设计,规建载体。对茶产业、油茶产业进行普查,根据普查结果,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湖南茶旅一体化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规范本区内的市场行为,在国土规划的前提,规范建设茶企、茶园、交通路网、旅游设施与相关配套设施,初步建立服务平台与行业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阶段,要素融合。对区域内茶产业、油茶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融合,提供合作服务平台,建立系统化平台管理,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区域内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规避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加强品牌管理,建立、规范行业标准,加强城市文明建设。
三是起飞阶段,区域要素互联。完善系统化平台管理,整合系统内资源,通过前期品牌管理强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跨区域品牌互动与要素互联。
五、模式研究
(一)产学研模式
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具体而言,是茶、油茶的科研机构,在选种、种植与栽培、新用途、新材料等方面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合作,共同完成茶、油茶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降低企业成本,用够用足各项补贴与支持政策。整合茶、油市场,淘汰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产能。盘活企业发展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在人才结构与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补齐短板。结合现有茶产业、油茶产业的园区发展模式,开展园区工业旅游。
(二)菜单模式
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加以完善、融合并形成菜单式管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茶产业实体经济、物联网、共享经济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即借助益村益品平台,实现产品网络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借助京东仓储及物流业,完成产品与物联网的对接。通过共享经济,在基础设施、交通路网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完成全域旅游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共建共享。通过文化产业的线上管理,完成相关服务的互联网菜单式服务。
(三)康养模式
在建设医疗中心的基础上,根据大湘西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资源,开发研究现代生物医药。同时,加大力度研发茶产品的医药价值,结合山水田园,形成康养茶旅发展模式。在洞庭湖区,结合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在洞庭湖区实现湿地公园保护、绿茶研发、观鸟与度假疗养相结合的新型茶、旅、湖、养模式。医药研发、茶产业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形成山区茶旅康养、湖区茶旅康养与扶贫相结合的新模式。
(四)文化之旅模式
大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梅山文化、花瑶文化、傩文化及丰富的民间传说为本区的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茶旅一体化中的文化之旅是将茶文化与本区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现场的文艺表演、博物展览与本区大学中的文化讲座相结合,构成空间、时间立体式、多元化的文化之旅。不同区域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与优势选取不同的模式。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在打造地区品牌时,实行竞标+入股式的合作模式,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