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研究
2018-12-08陈清萍
陈清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合肥23005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推进自主创新和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国际化是安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集聚发展、规模翻番、利润增长;进入“十三五”以后,实施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安徽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标准“走出去”战略实施,高效利用国内外技术市场和创新资源,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全球资源配置,对安徽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突破要素禀赋与创新资源瓶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优势产业的技术和标准国际化的经验与做法
技术国际化是指技术在研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国际化,主要有海外独立技术开发、组建技术联盟联合研发以及研发外包等多种形式。标准国际化是指以推广本国标准为主要目的,采取一系列双边或多边的标准化策略,使标准满足其他国家要求的国际化活动(陈源,2016)。标准国际化的策略主要有本国标准直接上升为国际标准、与标准合作国家开展标准互认、协助或参与其他国家标准政策的制定与修订、推动其他国家直接采用或转化采用本国标准、在境外工程中依合同使用本国标准、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国际标准六种形式。由于所有的标准国际化几乎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技术或知识产权,所以绝大多数国家或企业都将标准国际化与技术国际化融为一体,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技术与标准竞争是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国在技术与标准国际化中掌握了话语权,将有效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技术与标准国际化工作越来越重视,2015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大讯飞”)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国际一流企业之一,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在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做法。
(一)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
中文语音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国际化,不仅能够促进中文语音技术在汽车、家具、电器等行业的应用,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开拓海外市场,而且将显著增强民族软件核心竞争力。“十二五”以来,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业,为智能语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对中文语音技术与标准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各大部委与安徽省政府合力打造智能语音产业,为中文语音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提供实践支持。2010年,国家科技部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全国首家“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大对该领域技术和产业支持,提升了语音产业规模,推动了科大讯飞跨越式发展,构建完整的语音产业链;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要求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大讯飞建设多个核心技术研究室和重大应用示范平台,为形成先进科技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2年,国家工信部推动了中国语音产业联盟成立。2013年,国家工信部办公厅和国务院信息发展规划处领导赴安徽调研,将智能语音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同年年底中国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在省城合肥揭牌成立,届时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声谷”正式启动。2017年9月,安徽政府印发了《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设立了总规模为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对取得技术创新重大成果以及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鼓励省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在政府政策重大利好下,科大讯飞的中英文语音产业方面的技术能力已完全与美国等世界一流国家同步。
(二)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抓手
技术与标准国际化离不开技术创新。科大讯飞牢牢依靠语音技术优势,成为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并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技术开发方向,同时加强与移动互联网、手机、汽车、家电、玩具等领域的不断融合,不仅设计出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产品,而且近年还推出了“讯飞超脑计划”,不断引领认知智能技术在家具、教育、客服、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科大讯飞一直重视技术创新,自成立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到2017年9月底共拥有商标384个、专利599项、著作权3个、软件著作权216个、域名99个以及资质认证14个,涉及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语音评测技术、声纹语种技术、手写识别技术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其中语音合成技术已经覆盖全球27个语种、英文语音技术超过了欧美研发机构。2017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选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技术,科大讯飞有2项成果入选榜单。
(三)培育企业口碑
科大讯飞不仅在技术创新上稳打稳扎,同时还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公司、唱响企业品牌,提高了其面向全球发布的中文语音产业的技术与标准的知名度。一方面,科大讯飞积极申报国内各大奖项的申报,分别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殊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各种智能语音大赛,不仅在历次国内语音合成评测中,各项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而且连续在国际说话人、语种识别评测大赛中名列前茅,不断在国际口语机器翻译评测大赛、国际语音识别大赛、国际认知智能测试、国际知识图谱构建大赛中勇获全球第一的殊荣。科大讯飞在国内外竞赛舞台上的优秀表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认识了这一优秀企业,打响了企业品牌,夯实了智能语音产业龙头的地位。目前,讯飞语音云总用户数超过8.9亿,日均使用次数超过30亿人次,第三方创业团队超过27万家,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语音技术平台,占领了70%的国内语音市场份额。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深耕于智能语音领域的科大讯飞,一直秉承“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核心理念,始终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有用的研究”,努力提供国际领先的语音及语言整体解决方案,才能推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产品及应用服务。
优秀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技术与标准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它将技术通过讯飞语音云平台共享给各领域的合作伙伴,不仅吸引了华为、联想、腾讯等龙头企业,同时还向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开放,截止到2017年4月围绕讯飞语音云的开发伙伴已经达到29万家,日均交互35亿次,覆盖终端用户数超过9亿。通过这个平台,科大讯飞深入了解了各行各业创新创业者的发展诉求,让其制定的智能语音国家技术标准具有强大的产业根基,因而更具生命力。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
自1999年科大讯飞成立以来,其产学研合作从未停止过,它在语音产业的技术与标准国际化中也同样不可或缺。早在2000年初,科大讯飞完成了第一次融资之后立即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这3个在语音领域有着丰富积累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国内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2006年,与清华大学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机构;2010年与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2011年与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建立语音及语言联合实验室;2012年又与兰州大学建立了语音及语言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同步于上述研发机构,科大讯飞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通过联合实验室发布新产品的技术研发重点及其实现路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机构基于合作框架专注于各自优势方向的研究、发展和创新,实现了交叉学科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建立了独立研发、联合研发和合作开发三个层次的研发体系,最终由科大讯飞研究院统一对科研成果实施产品转化,大大加快了中国语音产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发展的步伐。
(六)以工信部和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委会为依托
语音交互技术是机器与人用语音进行交互的技术,包括语音合成技术(即“说”的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即“听”的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随着语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集成系统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地需要各行各业专业机构的参与。为此,2003年10月,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决定组建国家中文语音交互技术工作组,由科大讯飞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并制定与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有关的数据交换格式、系统架构与接口、系统分类与评测及数据库格式与标注等方面的标准,包括了华为、中国移动等19家关键企事业单位,已经完成制定了《中文语音合成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21024-2007)、《中文语音识别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21023-2007)和《自动声纹识别(说话人识别)技术规范》(SJ/T11380-2008)三项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2012年,中国语言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2013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委会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分委会(TC28/SC35)正式成立,其下的“语音交互工作组”仍由科大讯飞负责。两大机构的成立有利于语音交互技术及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将有力促进语音交互技术在国内的标准制定工作。
二、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经验与做法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永葆竞争力的法宝,创新资源是产业创新的基石,包括创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服务和制度等,具有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的特点。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之根本,企业利用与整合创新资源的效率直接决定着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和生产率提升以及国内外市场开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安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或“奇瑞”)是典型代表。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是通过自主创新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2005年开始进军节能环保汽车,市场认可度较高。该企业在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国际化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进行联合开发
奇瑞汽车的技术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但在联合开发方面也颇有建树。奇瑞汽车建立了汽车工程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规划研究院、前瞻技术研究院以及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国内高校、科研所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纯电动汽车项目,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混合动力轿车项目,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项目,目前已经拥有一支六千余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保持在7%以上,掌握了一大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截至2018年上半年,奇瑞汽车已累计申请专利16262件,授权专利10464件。
(二)加强产业合作
所谓“得零部件者得天下”,汽车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零部件工业基础,日本丰田、美国通用、德国大众等整车企业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与零部件供应商保持着深度合作关系,起步于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奇瑞也不例外,二十年来先后以参股和控股的方式参与了模具、卡具、机械加工、汽车空调和汽车电子等三十多个关键零部件企业。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着汽车产业由传统汽车向智能移动终端与无人驾驶方向演变,汽车智能化将在信息娱乐、车联网、主被动安全等方面助推新型汽车业发展,奇瑞也积极参与自动驾驶的产业合作,特别是2018年1月与百度联合开发出来的无人驾驶汽车艾瑞泽5,全面推进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产业链延伸,推动奇瑞汽车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低成本可量产的快速实现。
(三)探索合资之路
出于打造高端品牌和开拓欧美市场需要,自2007年以来奇瑞汽车在合资之路上进行了多次探索,最具开创性的有如下三个:第一次是2007年,奇瑞通过子公司奇瑞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与一家位于美国境内的以色列量子公司合资建立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通过该合资公司打造了新一代全球化新能源汽车(Global EnergyVehicle,GEV)平台,形成了“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的平台化战略,并以此为依托在以色列设立智能汽车技术中心,强化在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共享;第二次是2012年,奇瑞完成了与印度塔塔集团捷豹路虎的合资谈判,以股比对等的形式建立合资公司,学习销售、生产、采购、人力、IT、公关和法务管理上的经营技巧;第三次是2015年,奇瑞汽车与打造专车租赁平台的易到用车以及车联网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博泰集团进行合作,三方联手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易奇泰行”,计划推出“互联网智能共享汽车”——易奇汽车。虽然奇瑞汽车在上述三次探索中遭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第三次合资甚至在2017年上半年因易到创始人周航的离职而夭折,但这些牢牢抓住创新资源的做法仍可为安徽企业提供借鉴。
(四)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加盟
人才是最核心的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人才战略是保障企业创新战略的根本基础。奇瑞汽车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方面走在了省内企业的前列。自2005年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以来,奇瑞汽车在网罗人才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2012年末筹建奇瑞上海技术中心(CTCS),打造奇瑞3.0的研发体系,以优秀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引进了来自宝马、保时捷、福特、通用等国际汽车企业的一流专业研发人才,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6人,开启了产品国际标准化与高端化的篇章;第二,实施“一把手”工程,采取高薪或“以才荐才”等多种形式聘请全球高级管理人才,包括总经理陈安宁、电子电器技术研究院院长胡红星、总经理助理陆惟一、上海研发中心Ray Bierzynski、设计执行总监James Hope以及产品与项目执行总监Peter Markin等等,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第三,通过创新海外华人华侨高端人才技术入股的方式,奇瑞汽车先后投资了61家关键零部件企业,囊括了智能化天窗、电子驻车、ABS、ESP等产品技术,提高了核心部件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
三、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全球配置能力,对企业融入国际化分工并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企业的全球配置战略受制于所在区域的要素资源、区位条件、市场环境以及内部条件等,它们往往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各不相同的措施。
(一)自主创新打造创新链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汽车”)是安徽生产先进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老牌综合性汽车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江淮和安凯两大整车品牌,长期以来重视自主创新,同时也进行了很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努力。早在2005年和2006年,江淮汽车就分别在意大利和日本建立国际研发中心。选址于世界设计之都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定位于概念和造型设计,选址于世界十大汽车城之一的日本东京设计中心定位于内饰和电气系统设计,同时还肩负着全球汽车市场和技术前沿信息收集以及优秀供应商与潜在合作企业联系业务。两大设计中心均注重与当地学术及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合作,引进了来自全球各国一百多名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优秀人才要么曾任职于本田、丰田、日产、斯巴鲁、雷诺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要么长期从事汽车设计研究。设计中心的设立快速提高了企业综合设计能力,为江淮汽车实现了节能、环保、安全、智能的设计理念,提高了企业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为企业攀升价值链高端打好了基础。
(二)借力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江淮汽车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探索了十年之久,但苦于技术突破瓶颈,一直进展缓慢。2017年6月,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标志着安徽在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以及国际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与过去外资方提供成熟技术和已有品牌不同,江淮大众将开创性地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化的合资公司,共创品牌、共建研发体系和国内国际销售渠道,还将在移动出行、车辆互联、大数据、二手车平台以及再制造等新业务领域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江淮汽车学习大众研发经验和品牌建设等先进理念,而且对延伸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其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引进优质资本填补安徽产业空白
安徽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不少高精尖产业上存在空白。集成电路产业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尖端产业,其产业链条较长,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安徽借集成电路国际产业转移之机全力谋划其在省内的生产布局,提出将合肥打造为IC之都,合肥市政府也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表示将重点发展芯片设计业和特色晶圆制造。如今,合肥已落地项目有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汇成光电晶圆凸块封装测试项目、徽商银行数据中心项目、华厦国际大数据保税港项目、激光显示及照明产业化项目、高端芯片晶圆级测试项目、中外运公共保税库项目、泓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供应链项目、海程邦达供应链管理项目、易浦物流保税仓库项目等,总投资达200亿元以上,对安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合肥市建投集团与世界第六大、台湾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是全球第25个晶圆厂,拥有最先进、最大尺寸的12吋晶圆的制造技术,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闭环。
(四)立足主业向上下游同步开拓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中国面板产业巨头京东方主要经营新型显示液晶面板,2017年上半年电视面板出货量达到2250万片,市场占有率攀升至全球第二。目前,京东方依赖自主创新,实现了高分辨率液晶屏和柔性屏研发的实质性突破,已在合肥投建10.5代TFT-LCD生产线、在成都和绵阳投建两条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前者采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整机设备及核心工艺技术达到业界最高水平,后者将可能嵌入服装、珠宝、手环等一系列可穿戴设备,带动传统产业革新。同时,京东方还积极向面板产业的上下游开拓:一方面,京东方产业基金向驱动IC(生产液晶面板的一种原材)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企业新相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注资1000万美元,向上游延伸;另一方面,基于显示、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向下游延伸,发展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慧车联和智慧能源四大物联网解决方案。以智慧零售为例,2017年6月京东方收购了法国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SES-imagotag SA公司50.1%的股份,拓展电子货架标签和数字标牌领域的业务,可能将被广泛引入到中高端商场、超市、便利店以及物流仓储与库存管理等服务业领域。
四、政策建议
经过数年的发展,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不断增加,起到了很好的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应坚持走国际化之路,各级政府要适时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制定切实有效的财政金融保险支持政策,敦促企业多样化“走出去”,同时引入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推动重点产业技术与标准国际化,开拓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时代。
(一)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
安徽政府虽然曾多次出台过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但迄今为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未另行采取国际化促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着力点仍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政策有关,也与安徽总体上呈现保守、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不协调有关。目前,在美国频频对华发起贸易战的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前规划了“一带一路”战略,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应把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利用优势产业外向国际化经验,重点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从量变向质变转变,努力谋划和构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新格局,为安徽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二)制定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际化需要一系列政策助力。在财政政策上,安徽各级政府可以考虑联合企业资本,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对首次开拓特定海外市场的皖企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对其它国际化行为给予补助、贴息、减税等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协助企业发行债券,鼓励有条件企业境内外上市,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直接投资业务,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与资本使用成本高等难题;在保险政策上,要采取一系列承保支持措施,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和目标国市场环境,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为相关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时提供保障风险、便利融资和补偿损失等服务。
(三)敦促企业采取多样化“走出去”模式
国际化有商品贸易、任务外包、境外投资以及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安徽商务部门应敦促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场特征、技术水平和产业周期等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出海”方式。一般地,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比如科大讯飞,往往采取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与本国或外国知名企业签署协议而结成联盟、但彼此不参股,减少海外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为本企业获利提供保障。另外,即使针对特定的国际化方式比如出口,其实际操作方式也因企业而异:其一,企业自行出口,但该方式要求出口企业对当地资源、市场、社会、法律等方面已具有深入了解;其二,依托大型企业出口,通过各种方式打入国际大买家的采购系统,借助后者完备的销售网络体系完成出口;其三,利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拓宽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节约交易时间和贸易成本。
(四)千方百计促进创新资源流入
创新资源是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国际化的重要抓手。自2011年以来,安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但对创新资源这一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重视得不够。安徽各级政府应搭建各种平台让海内外企业深入了解安徽优势企业,省内企业也可借鉴奇瑞汽车的创新资源战略,一方面时刻关注全球创新资源的分布格局,多措并举引入海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扩大国内创新资源流入。从安徽实际省情来看,在当前阶段重视对国内创新资源的利用可能更加高效可行。国内创新资源主要分布在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集聚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集聚区以及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聚集区,但是近年来房价和地价的成倍上涨推高这些地区生产成本,对包括科技型企业和人才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安徽政府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名片,以华人华侨为交流纽带,与企业共同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安徽,为创新资源的流入安徽开启绿色通道。
(五)积极推动重点产业技术与标准国际化
企业出海,技术与标准先行。一国或地区在全球财富分配的地位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战略产业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无论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还是个性定制化生产,技术与标准均设定了连接不同模块借口的规则,控制了战略性产业群和经济增长的命脉。按《安徽省标准化发展状况白皮书(2016年)》统计,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1403项、行业标准2550项、地方标准2081项,主导或参与研制的标准已覆盖23大门类、51个行业。尽管安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很多领域推动安徽自主标准国际化方面还落后于其他地区。未来,安徽应以谋求战略性产业标准制定权为长期目标,结合安徽资源禀赋特征、以智能语音和量子物理产业为突破口,解决原发性创新薄弱的问题,抢占价值链高端,控制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提高安徽标准的话语权,推动智能语音、量子通信和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技术与标准国际化,为战略性产业发展国际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