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赛课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8-12-07朱玲
朱玲
摘 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以赛促学、赛课融合”的改革模式,搭建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创新能力提升的桥梁,进一步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与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赛课融合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面临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在教学环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定的路线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不足、参与性不够,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体现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不够。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仍沿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铺垫,更需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教学课程体系的扶持。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大程度脱节,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需进一步完善。
第二、现有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实践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专业基础实验完成,实验内容模式固定、方法单一,所有同学完成相同的实验项目,无法达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有一定欠缺。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将跨学科的知识重组。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欠缺。
第三、教学考评体系无法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教学中的考核一般包括作业、实验及考试等环节,目前的考评体系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很难进行考核。教学考核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补充。
二、“以赛促学、赛课融合”改革的具体内容
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除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科竞赛则是一个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绝佳平台,因此,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点及擅长领域选择参赛,进一步增强学生研究及学习的主动性,利于理论教学的落地。据此,本文通过“以赛促学、赛课融合”改革方式,建立“一个模式、二个评价、三个层次、四个改革、五个制度”的改革体系,能有力地促进个体创新创造素养的形成,全面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体系通过“以赛促学、赛课融合”的“一个模式”,增强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二个评价”体系,对高校学科竞赛过程及最终成效的合理评估;完成“三个层次”的研究,分别对学科竞赛的内容进行合理梯次分层,即理论知识层面、实践应用层面、技术能力层面;再完成“四个改革”内容的研究,即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改革、技术技能培养等进行研究,确定学科技能竞赛的基本内容,完成构建学科技能竞赛体系的基础工作;本项目重点研究“五个制度”的竞赛保障內容,完成保障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工作;
三、教改的预期成果
第一,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赛促学、赛课融合”模式是将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意在通过竞赛驱动实验教学。将竞赛训练课程化,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实践的目的。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科竞赛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完成从书本到应用的跳跃,同时可检验其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力。因此,通过学科竞赛可进一步达成赛课结合,并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融合。
第三,大学生科研团队及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
首先,成功构建四年不间断的学科竞赛培养机制。参赛学生以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学生居多。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指导模式,有效保证了竞赛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建立包括教师、高年级优秀队员在内的竞赛指导团队,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竞赛指导师资短缺矛盾。年龄梯队合理、知识结构互补的高水平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是学科竞赛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四,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科竞赛是财会专业知识的横向整合,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能更好的融合准也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以赛促学、赛课融合”改革模式,进一步提升财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与复合型财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