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文学与税收文化建设简论
2018-12-07李纳珂
李纳珂
摘 要:税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极不光彩,古代文学作品中税收以“恶”为特点,充满了对税收制度、税收征管和税吏的批判;近代文学中的税收乱象以“多”为特点,小说戏剧中多有体现。随着公共财政的出现,税收“必要的恶”使其形象不再丑陋,但“形象纠偏”的文学之路任重道远。
关键词:税收;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00 — 04
2014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税收文学与宣传”研讨会上强调要全方位推进税收改革发展,构建税收宣传大格局,以文学积聚税收正能量,“发挥文学作用,讲好税收故事”,要通过影视作品等文艺形式的尝试,实现“立体式”传播,实现以文兴税的目标〔1〕,这就为税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歷史上文学作品中所书写的税收形象极不光彩,给我们展示的大多是税收负担的沉重和贪官污吏的横行,“形象纠偏”在当代税收文学创作中可谓任重道远。
一、文学史中的税收书写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往往让人不快,加上贪官污吏的史迹不绝,税收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便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罪恶。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戏剧,常将此作为重要的题材和素材,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厌税诗”“悯农诗”“厌税文学”等,批判税收制度、鞭挞税政恶吏的文艺作品长盛不衰。
(一)古代文学中税收的“恶”
一是对税收制度的鞭挞。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对战乱与灾荒下的民生给予关注,写出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和负担沉重的诗歌,如白居易在其《观刈麦》中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负担的沉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也谈及了自己对此的无奈与愧疚,“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4。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指出,父子劳苦耕作,尚未收获,官府就准备收租,与唐彦谦《采桑女》“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的泣血哀怨相映照,表达了诗人对政府残暴统治的愤恨与控诉。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形象地描绘出农民生活的恶劣境遇,如“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等,均以朴素的语言勾画出农民、农村的严酷生态,重税盘剥使常年的辛勤劳作所剩无几难以糊口。更为可怕的是,老百姓甚至无处躲避,“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3〕16,本想逃到无税之处聊度余生,但“湖面亦收租”,这是税收“无处不在的恶”的真实写照。
明清之际的诗人如归庄、宋琬、吴嘉纪、查慎行、郁植等都有涉税诗流传。归庄通过《观田家收获》“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今见陌头谷实好,富儿知有十分租”〔4〕61的刻画,痛斥了满清统治下的租税之恶。吴嘉纪《税完》中的“输尽瓮中麦,税完不受责。肌肤保一朝,肠腹苦三夕”以及郁植《悲歌》中“东邻输税鬻小女,石壕夜呼横索钱。西家老翁徒壁立,唯忍冻饿长安眠”,都真实地反映了民众为完税被迫卖儿卖女的残酷现实。宋琬的诗有很多都是对清初赋役盘剥的斥责,如“梨枣新官税,莲蒿古战场”(《荏平早发》)〔5〕363,对满清苛税征及“梨枣”的搜刮苛敛进行了深刻揭露。他的绝句《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更是一绝:“茅茨深处隔烟霞,鸡犬寥寥有数家。寄语武陵仙吏道,莫将征税及桃花”。该诗揭露的正是清初“盐井税”“梨枣税”以及绫绝茗藓革丝无所不税的现实,这与范成大“近来湖面亦收租”的说法相似,表达的是同一种愤恨和同一种愿望。残暴统治和横征暴敛的结果必然将引起人民的奋起反抗。
二是对贪官污吏的愤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暴动,大都是因苛捐杂税而起,反抗的对象大都是国家的代表者尤其是税吏这个群体,在文学作品中,这个群体的形象绝不美妙。
白居易的《纳粟》谈“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的惊恐,他的《重赋》则描述了税吏的贪渎奸诈:“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朘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国家明确规定“税外加一物”即以枉法论处,但奸诈之徒依然我行我素,老百姓对此却无可奈何。同样在其《杜陵叟》中记述的则是国家税收蠲免政策遭棚架的问题,“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这种行为绝对是征税者的恶作剧。类似的情况范成大也曾写道:“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3〕19,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最终只是养活了一帮贪渎之人。直到清代,这种行为依然存在,“朝廷诏下如甘露,豁免闾阎旧租赋。岂知未颁恩诏前,州县奏销未得延。良善之民早完税,顽梗之民竟无畏”〔6〕,朝廷的“甘露”和“恩典”从不肯眷顾良善之民。
在征缴税款时,税吏凶狠的背后往往是暴力。王安石的长诗《感事》道:“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7〕178。诗中之意一是指出了农民的苦难根源在税吏,二是讲国家税款的中饱私囊,三是说征税方式的粗暴,“笞扑随其后”的恶毒极具威慑力。宋琬的《渔家词》说:“今秋无雨湖水涸,大鱼干死鲦鳅弱,估客不来贱若泥,租吏到门势欲缚。烹鱼酌酒幸无怒,泣向前村卖网罟”,诗中对税吏征税时狐假虎威的形象进行嘲讽,贫苦渔民为缴税不得不“卖网罟”,还得小心伺候笑脸相迎酒肉招待,将贪官污吏的贪婪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税收生态的恶化程度。暴力征税现象一直在延续,直到民国依然可以看到税吏扛枪下乡的镜头,且不论民国税警部队成立的背景渊源,单就这支部队的名称就很吓人。
三是对轻徭薄赋的期盼。既然税收无处不在无法躲避,那么,人们愿意做的就是希望统治者能够良心发现,将税收负担减轻一点,但历史上的轻徭薄赋一直是一种奢望。当负担沉重难以承受时,老百姓只能“用脚投票”,到“桃花源”避难去,“适彼乐土”“适彼乐国”虽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但也是老百姓求生的一种最朴素愿望和最廉价抉择。
从《苛政猛于虎》《桃花源记》《捕蛇者说》《促织》等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其后的故事,也能够深刻体会到纳税人的无奈。为了找到一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宁愿以打虎、捕蛇为生也,这些文章不仅是对百姓生活艰难的诉说,更是对残暴统治的无情揭露。当这条路被断绝后,可供人们选择之路也只能是代价更高的革命了。
农民革命运动,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情况下,其追求总是在“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圈子里打转,到李自成起义时,仍然是以“不纳粮”为号召:“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過一场。”及至后来的“打土豪分田地”等歌谣,首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有地”和“无税”这两种诉求,但也可见实现这种理想愿望的道路有多么艰难。
(二)近现代文艺作品中税收的“多”
及至近代,由于公共事务日益繁增,国家对公共财政的需求也同步增长,财政支出的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国家税收的急速膨胀,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税收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多”字。
一是诗词小说中的税收乱象。近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爱国主义指向,其中,诗歌逐渐形成了启蒙、革命和宋诗体三大流派,但都在爱国主义的道路上行进。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的哀叹之后,魏源的《秋兴》也狠批了“荒年谷贸丰年玉,下赋田征上赋钱”的荒唐做法,此类社会性题材的诗歌其后并不少见。小说当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首,作品都深刻地揭露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几乎都涉及到了税收这个严肃话题。最能体现民生艰难的小说当属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叶紫的《丰收》等,他们都以精准的感悟和犀利的笔法勾勒了“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生画卷,深刻揭露了苛捐杂税所带来的农民丰产不丰收甚至破产的严酷现实。小说中透露出的税收乱象除了前述的贪污中饱、严刑苛罚之外,就是数不清的税费名目,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就是:“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
二是戏剧文学中的税收形象。近代戏剧文学因“戏剧革新”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戏曲剧本,其题材涉及政治时事、社会历史问题等个个方面,仅晚清10年即多达160余种,占比最大的就是那些宣传“推翻这专制政府,扫灭那无道昏君”的历史剧〔8〕400,其革命教化作用较为突出,及至民国时期,以田汉、洪深、曹禺、夏衍等人为代表的剧作家群体出现,他们“大多站在时代思想的前列,满腔热情地参加现实政治斗争,戏剧创作活动再不是业余消遣的一种方式,而是参与现实、关注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9〕72,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本,对社会黑暗、人间疾苦、官员贪腐等现象进行了无情揭批,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前途、民生多艰的种种忧虑和关怀。这一时期以京剧、川剧、秦腔、评剧等剧种较为兴盛,戏剧作品塑造出的贪官污吏恶霸劣绅如“王保长”“焦阎王”“南霸天”等形象无一例外地诉说着缴不完的税,纳不完的粮。
上述文艺作品中的税收描写,无论是对税制的揭批还是对税吏的角色构建,其“污名化”处理和“文学性”描述并不代表绝对的真实,历史上的贪官污吏并不少见,税吏的丑恶确实存在,但绝非主流,他们只是社会经济的破坏者而绝不可能作为历史的推动者,推动历史进步的依然是人民和人民的代表者。
二、税收文化与税收文学
前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对税务文化的解释是:“税务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的总和,包括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10〕。这一解释很显然是对税收文化的简化处理,或可称之为税收管理文化。纳瑞认为税收文化是“一国特定的税收文化是与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税收实践活动所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和税收管理、所形成的习俗行为以及所积淀的意识形态的总和。”〔11〕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其共同的意见是“文化在税收领域的反映和体现”,税收文化或税收文化的存在对于构建和谐税收、推进税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文化的价值
税收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对税收参与者精神文明的塑造。税收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在于教育涉税人员尤其是税务人员如何公正、尽职、廉洁从税,税务机关的清正廉明是税务文化的一面旗帜。在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内,税收文化不仅应包括税务部门税务人员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税务精神、税务道德、税务形象的教育与养成,也应包括用税方的民生观念、节俭有度、依法用税等以及纳税人的纳税道德与文明等内容。一系列观念的养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尤其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来支撑,因此,那种“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和认知功能”的表达方式的文艺作品在展现税收宣传税收方面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文艺作品为税收服务的功能日益突出,加强和深化税收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全方位推进税收改革发展,构建税收宣传大格局,需要发挥好税收文学的作用,亟待广大税收文学爱好者担负使命贡献力量”〔1〕,这既是国家对税收文学作用的概括,更是对税收文学爱好者的期待。
近代以来,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和公共财政的出现,现代国家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便与古代税收有了本质性的区别,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功能得以强化,税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由“无处不在的恶”而演变为一种“必要的恶”,税收作为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它是社会福利和公共建设的必然来源,其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国家政策的投放能力和支持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并不丑陋,其正义性合理性理应作为税收宣传的第一要义而存在。但已如前述,在中国历史上,税收形象的文学性概念已深入人心,众所周知的税收丑恶在贪官污吏的渲染下更加使人厌恶,当税收的公平正义及其合理性难以自圆其说时,对其进行丑化必然会成为旧时代文艺作品的主题曲,而当现代国家形成公共财政出现时,对税收丑陋形象的纠偏也成为一种迫切任务和义务,纠偏的重任既在于教育,更在于引导,教育引导的方式有很多种,文艺化语境构建更为重要,税收文艺宣传因此也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以文学艺术形式传递税收观念,宣传税收政策,展示税务工作,树立税务形象,纠正税收误解是当前乃至今后税收文学的核心和重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作正能量的作品无疑是当前税收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和当务之急。
(二)税收文学的使命
国家已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构建大格局,营造税收文学氛围;顺应大时代,发挥税收文学作用;创作大作品,提升税收文学境界”的蓝图构想,并以“发挥文学作用,讲好税收故事”基本要求出发,号召税收文学爱好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锻造税收新文化、积聚税收正能量,以文学树立税务好形象,实现以文兴税的目标〔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营造税收文学氛围的步伐,多出作品,多出精品,为繁荣税收文化多出贡献,为全面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精神食糧。
专家的建议很有见地:“用税收文化意识引导税务官员的行为和价值观、深化纳税服务以及总结并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是今后税收管理的优化方向”〔10〕。税收文学乃至整个税务文化建设的载体当以“互联网+”模式为重点,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便捷以构建文化建设网络,其内容应当不仅限于税收管理文化为要。税收文学作品应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技术能力,大力挖掘潜在优势,将税收的“正义”和“必要”宣传好,解读好,为国家税收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前些年,《马斌说税》《税务局长》《税务所的故事》等一批反映税收工作的影视作品的展播,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对于宣传税收国策、贯彻依法治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剧《于成龙》《大清相国》《天下粮仓》等一批反映古代税收题材的影视剧也受到热捧,今后的税收文学仍应以电视剧的创作为重点,力争出现“税收频道”热潮,为新时代新气象做出新作为。
三、结语
“上完国课,下养老幼”的中国古训体现了国人对纳税的认知与遵从,白居易的“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说法也验证了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但由于那些最基层的国家代表者税吏的贪渎,税收成为“无处不在的恶”,给人们留下了说不尽的酸楚,再加上文学作品的夸张,税收形象便丑陋无比。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和公共财政的需要,税收的必要和必须逐步为民众所认可,税收形象由此显得并不那么丑陋。但长期以来“无税”思想的影响和偷逃避税的冲动使得当前的税收征管仍然存在着许多“被黑”的空间,“形象纠偏”的文学之路依然漫长。
文学对税收的描绘具有较强的宣传教化意义,涉税文学作品对涉税各方的影响极为深远。古代税收文学中“恶”的夸张能够引起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和对税吏的痛恨,同样的,现代税收文学也可以通过正能量的书写树立良好的税收形象,因此,我们更应该在新时代的环境中营造浓厚的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创作环境,创作大作品,凝聚向心力,推动税收事业的大发展,按照当前最为权威的说法就是:“大时代下,税收改革发展的华章,税务人思索开拓的剪影,也需要文学为之歌咏、为之鼓呼”〔1〕。
税收与文学结合形成税收文学,在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中都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它的存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国家民族的进步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着力发展税收文学必然成为当前税收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王军.发挥文学作用,讲好税收故事〔N〕.中国税务报,2015-2-11:(A01).
〔2〕白居易.白居易集〔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2.
〔3〕范成大.石湖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归庄.归庄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宋琬.宋琬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3.
〔6〕李胜良.诗人眼中的征课:赋税史资料的一个灵动版块〔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68-72.
〔7〕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左鹏军.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10〕谢旭人.加强税务文化建设,促进税收事业发展〔J〕.中国税务,2005,(12):4-7.
〔11〕黄秀萍.我国税收文化刍议〔J〕.福建论坛,2004,(09):118-121.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