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水平考试综合思维的培养

2018-12-0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例题要素考试

郑 曦

(福州第十五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5)

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地理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时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见如图1)。[2]地理核心素养各要素是紧密联系,逻辑相扣,必须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来培养。

图1

一、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为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其中综合思维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见表1[1]核心素养水平2波浪线文字,各素养中,“理解”“分析”“解释”“获取”等属于综合思维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表1 核心素养水平2

可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即从全面和关联分析的视角考查要素;从静态和动态结合的视角考查时空;从区内和区外综合的视角考查位置,通过三个维度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

二、解决地理问题面临综合思维欠缺的现状

采用“某高中学校学生的问卷数据”[3],分析目前学生在“综合思维”方面的素养现状。综合题最能考察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图2反映学生对地理综合分析题难易度的感知,感觉一般和不难的共占总人数的36.8%,和最后取得A及以上等第的人数大致相当,说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弱。

图2

综合思维的欠缺还反映在学生对地理综合分析题没有思路,究其原因如图3所示(可多项选),接近半数的同学选择了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区域地理知识太薄弱和地理知识网络不清晰。

从问卷中暴露的主要问题有:必备知识有缺陷(地理基础知识、区域地理知识太薄弱、有些知识理解不透彻);关键能力不扎实(地图能力、地理脉络、地理逻辑),地理核心素养单薄,无法有效形成综合思维。因此,亟待夯实地理必备知识的基础,进而培养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图3

三、依托水平考试有效培养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的逻辑能力需要通过日常地理教育教学培养,有效的教、高效的学这两方面都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同时,考试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功效,教、学、考三位一体,教是考的基本,学是考的保证,考试是教学的延伸和加强,教学驱动考试,考试导向教学,共同引导将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具体案例情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选取近两年福州高一水平考试试题,遵循地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分级——水平2(能够对给定的地理事物现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分析水平考试培养综合思维的功效。

1.环环相扣:要素综合培养综合思维

例题1改造经典高考试题“刚果河为什么没有形成三角洲?”配合乡土案例,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搭建问题架构(如图4),并且依照水平2的标准,将地理思维可视化,用逻辑链条的形式呈现,考核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图4

该例题的地理思维强调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即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中流、下流)、水文(流速、含沙量)、植被等诸多要素综合考虑,关键要素指标“河流流速”“含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三角洲的形成,思考将①中游河段泥沙沉积;②下游河段含沙量少;③泥沙不易在河口沉积,一一填写在相应位置,完成环环相扣的地理逻辑推导。

本题实测难度值为0.4006,充分说明,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有明显欠缺。因此,需以教材学习过的知识为铺垫,挖掘“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经典案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开拓地理逻辑思维。同样,也可以在考试中培养综合思维,解释“家乡南台岛的前世今生”,让学生学以致用。

2.丝丝梳理:时空综合培养综合思维

例题2取材2016年10月影响我国的南太平洋“双台风”,这样的现实生活情境。

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材例证是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涉及气旋反气旋与台风、台风与天气以及等值线的判读等知识点。旨在训练学生“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在试题质量分析时,本次测试有学生提出探讨观点:“超强台风的中心最低气压肯定低于935百帕,强台风的中心最低气压肯定低于955百帕,而27题图中的两个台风,一个强台风莎莉嘉,一个超强台风海马中心最低气压基本都在990百帕左右,非常不符合气象学的常理,我作为一个十几年的气象爱好者,这一点我要提出严肃的批评”。这正是通过测试延续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的有小契机。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确实在成熟时中心气压有可能低于955百帕(935百帕),但是思考问题必须放在时空的角度进行,试题素材源于香港天文台2016年10月17日20时,还是台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发育到最成熟阶段,因此气压中心数值并不固定,而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例题联系实际模拟天气预报,以此训练思考过程,要求必须掌握气旋反气旋的基本原理,并具备等值线判读的基本能力,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要素的演变过程,推演天气系统在过境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天气变化,综合考虑气温、降水、气压(风)等要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到例题中“双台风”对所在城市的天气影响。由此印证需要通过考试不断加强训练,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层层推导:地方综合培养综合思维

例题3“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农场的土地利用示意图。结合图表,回答问题。”(图5)

试题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材例证是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涉及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地域特点等知识点。设计用“地理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即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图5

训练考核学生从试题图例信息展开思维推导,找出各因素、条件、特点的逻辑关系,再结合所学的混合农业相关知识作答。实测难度值(0.4342),案例来自教材,教材的编写注重地理逻辑:澳大利亚人口分布、降水分布、气温分布→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就是从地方(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等综合分析,由此形成独特的农业地域类型。例题中“住宅”+“人口密度小”→②地广人稀;“交通便利”+“通往沿海城市和港口”→市场广阔;进而层层推导“商品化程度高”。因此,从澳大利亚(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以及人地关系对形成混合农业的影响,彰现因地制宜的综合思维理念。

显而易见,水平考试作为教学的加强和延伸,能够有效培养综合思维。试题的案例情境能比教学更快速、更高效地要求学生,它必须运用获取、对比、分析、归纳等综合思维的方法,要素综合(或时空综合、或地方综合、或多项综合)的基本思想来认识与分析地理现象,进而解决地理问题,形成完整的综合思维的逻辑过程。

猜你喜欢

例题要素考试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也谈做人的要素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