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惩戒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2018-12-07北京市十一学校

教育家 2018年44期
关键词:惩戒育人家庭

/ 北京市十一学校

随着选课走班制的逐渐推广,依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课改要求,任课教师开始肩负起班主任管理与育人的部分责任,开始构建“所有人都不是班主任,每个人都是班主任”的“全员育人”模式。与此同时,选课走班制的实施与传统班主任的淡化,也正在塑造着全新的学生生态,变革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探讨教育惩戒这个话题,也有了许多全新的意义。有些老师担心管太多,影响到学生对自己评价;有些老师初登讲台,与学生亲密无间,不知道师生边界;有些老师依然遵循着班主任的经验,要求与约束学生,却时常深感无力、底气不足。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发挥教育惩戒的教育功能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惩戒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平时我们经常遇到学生不听话、作业上交不及时、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或是没有按照规定穿着校服、在言语上顶撞老师、与同学产生肢体冲突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很多老师常希望通过惩戒来解决问题,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效果甚微。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不同的身份,不单是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还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老师”,但无论是什么角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之前,都必须明确教育惩戒的目的。教育惩戒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教育惩戒既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不是教育的万金油。它是学生的行为表现与现行社会规范、未来社会要求产生了严重冲突后,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必要惩戒,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发现社会行为规范的合理性,进而生成自主约束自身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形成对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尊重与遵守。这是惩戒的教育目的。

为教育惩戒建构共识。教育惩戒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教育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要想教育惩戒得以顺利实施,构建教育共识十分重要。因此,不是简单地要求和引导学生对学校管理规范的被动服从,而要让学生参与规则的讨论、制订、优化的过程中,从内心接受规则的约束。

传统行政班模式下,班主任常常组织学生在民主协商和讨论的基础上,制订班级管理规则,这比单纯地遵守既定的学校规章制度更加科学有效。选课走班打破了传统行政班,但是,师生共同构建日常学习生活的规范和准则,这种民主讨论与协商的方法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在民主协商基础之上形成的规则,对培养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责任与担当也有深远的效力。

既然惩戒仅仅是一种手段,其最终归旨是让学生接受教育,那么,它从来就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学生服从,而应该让学生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惩罚,这样的教育才能直达学生的内心,真正发挥出惩戒的效能。

用良性沟通寻求家庭与社会的合力。手机进入校园之后,就一直成为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针对学生违反校园管理规范,使用手机玩游戏等行为,不同学校都出台了各种约束和惩戒办法,代管是通常使用的办法。但这需要学生认同这种管理的办法,更要取得家庭的配合。

学生没有手机确实不方便与家长的联系。无论学生是住宿还是走读,在对学生手机进行代管时,先与家庭取得联系,告知学校处理的原因与相应处理措施是必要的,毕竟这里牵涉到诸多法律问题,何况家长的支持是实施惩戒、达成惩戒目的的重要条件,否则,你今天代管了学生的手机,明天家长就给他们买一个新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教育惩戒要取得相应的效果,必须先和家庭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形成合力。当学校要对学生的失范违规行为做出相应的惩戒时,应当了解学生之前有没有类似事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学校该给予什么样的惩戒,并将这些问题与家长进行提前沟通,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避免教育惩戒给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能够在帮助学生的问题上,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

其实当今有关家校教育的讨论已经泛化,家庭与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参与和建构正在一步步走向深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与家庭、社会开展积极互动的老师,能做好教育工作,更不要说进行教育惩戒了。

当然,学校是一个育人场所,育人的本质要求它必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也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权利进行格外的保护。但是,学校育人的终点在于培养能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人才,因此,必要的教育惩戒必然要对时代发展的命题做出回应。

深挖教育惩戒背后的教育功能。曾经班上有一个学生几次三番在自习课上高声讲话,多次警告无效后,按照《晚自习管理公约》,主管老师准备对他作出停晚自习和停住宿两周的惩戒。两周之后,笔者找到这个学生,一是提醒他可以再次打印晚自习申请表格,重新申请;二是进一步了解他对这个教育惩戒的态度。他告诉笔者说,停宿之后,每天往返学校与家里,路上要耗费两个小时,为了赶上早读课,他必须五点半起床。对一个成人来说,每天在通勤上耗费两个小时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他想到自己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辛勤奔波时,他从心底里接受惩戒,并表示一定改正错误。

教育惩戒不仅仅要考虑如何确定惩戒的内容与标准,而且还要考虑到惩戒给学生、家庭所带来的现实影响。可见,教育惩戒不是一个单纯的针对违纪、失范行为的矫正工作,而是由一个学生的不当行为而引发的一个教育契机。从这个教育契机出发,教育惩戒追求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将自己的行为重新回归到某种既定的规范上来,而是要让学生在内心与某种规范达成认同,甚至是让教育惩戒承载更多的教育内涵,即师生平等基础上的管理与服务。

传统的教育惩戒总是存在一个超学生的执行者或者说施加者,它可以是一个身份,却内含着一种权威,一种天然高于学生的威严,不可触犯。但是,在这种高于学生的威严的引导之下,很难培养出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灵魂,更难以培养出学生自由生长出来的创新与创造。

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惩戒是否就一定不具有可能性呢?当学生真正认同了你,你作为教师的威严便自然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可是,当学生只认同某一种身份赋予某人的威严——因为你是老师,所以才尊重你这个人和你的行为,那么,随着身份角色的变换,他告别学校的时候,他可能只尊重某个职位、某个头衔。

所以教育惩戒是否有效,还要看能否转变老师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绝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其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其实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是,教师服务的并不仅仅是某一位学生,而是整个学生群体,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好学生群体的整体利益,必须对有损学生群体利益的行为,或者是侵害到其他群体成员权益的行为,实施必要的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当今,我们应该跳出关于“适度”标准的空洞、乏力、无意义的争论,重新回归到“教育”的范畴,去探索和激发出其应有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惩戒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忘却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家庭“煮”夫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