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融通”新途径
2018-12-07岳海艳曲春波
岳海艳,曲春波,陈 帆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900)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组织建立的。双证融通的目的是建立健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横向沟通的立交桥,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评价服务工作,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双证融通模式有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
“双证融通”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即一种教育形式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又锻炼了本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2015年12月,上海市正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第一批13个专业列入试点范围;2016年第二批34个专业列入试点范围,60多门课完成评审。试点专业的学生通过考核后,可同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三级)和学历证书。201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140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其中,准入类36项,水平评价类23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81项,其中,准入类5项,水平评价类76项,初步形成了我国职业资格目录框架。然而已经获得双证融通资格的专业如食品检验工,却未列在职业资格目录中。2016年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走在前列。对于目前开展很好的双证融通专业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变简单的双证融通模式,使得双证融通在现代职业教育和国家资格框架构建中实现企业和学校的融合、工作与学习的融合、社会与个性的融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在企业实践学习和调研,就食品检测专业在新时代国际标准下双证融通的模式进行深入探索[1]。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与大中型企业行业共建双师型培训机制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在职业院校领导支持和参与下,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双证融通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培训机制。一是职业学院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掌握最新的检测标准和最新的工艺方法。例如,到和我们有合作签约的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上海天翔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把新标准、新方法和新工艺增加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检测技术,让学生有信心和能力到这种大企业去顶岗实习和工作。二是大力引进企业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例如,我专业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已经聘请光明乳业的内训师、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职上课,带给学生完全的企业经验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开展企业文化的培训,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和深化。三是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要求,建立企业经营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包括职业学校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校企合作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具备职业学校相应岗位任职条件的,经过职业学校认定和聘任,可担任专兼职教师,并享受相关待遇;经所在学校或企业同意,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根据合作协议,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可根据有关规定和双方约定确定薪酬。这已经列入2018年3月1日实行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进步。
(二)骨干教师培训
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方向积极开展与国内兄弟院校交流,与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职业教育发展成熟国家交流合作,探索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借助与国际院校合作的平台,派骨干教师出去培训,引进国际学校的优质教学课程包,通过专业交流、学生互访、教师互派,有效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教学水平。比如,闻名世界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如何学习转化为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是我们职业教育的追求和目标。新形势下,本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实训条件、国际化教学资源、国际化教学方法等方面着力推进。学校将更加广泛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与境外友好院校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交换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国际化企业任职的能力。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下的双证融通课程建设
双证融通的最大突破就是双证融通课程的设置。所谓双证融通课程,即在任务引领型课改理念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学校教学内容的专业非理论课程。即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景的有机结合、学校教学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课程。目前上海市两所高职学校已经通过专家审核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四门双证融通课程为《常规理化检验》、《常规微生物检验》、《质量安全理化检验》和《致病性微生物检验》。首先,课程覆盖食品检验工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基本技能要点、相关知识,同时体现职业(岗位)的先进检测技术,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使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具有实用性。弥补了原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食品检验工三级考试内容和仪器多年不更新,与现代企业的实际检测方法和最新检测标准相脱节的问题。同时,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可以根据实际用人需求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也有自己的特点,模块化、任务为导向,项目为引导,也就是把传统大块的知识打散,企业要用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能够顺应现代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其次,双证融通课程的内涵建设。一是需要根据食品企业岗位和职业标准要求进行,把技能大赛中一些可以较好提高学生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放大”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强化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大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编写相对应的四门双证融通教材,教材编写任务繁重,需要8—10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参与其中,同时还有理论和技能操作题库完成。目前已经和上海光明乳液有限公司合作编写实训教材。二是要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同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支撑起了德国制造,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双元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理论课覆盖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践为导向,实践与理论并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产出与在德国本土同样质量的产品,才是双证融通课程建设的重点。最后,积极探索国际标准下的双证融通课程,加强国际合作,需要经历“前期调研→课程对比→教学计划确定→学分互认协议→师资培训”等阶段,引进国际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全部课程及所有教学资源(包括互认课程,以及如岗位能力标准、考评工具、试卷、开卷考试项目、口试、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12大类考评方法和内容)、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授课和考评计划、教师指南、学生指南等,有效提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国内完成专业培养,经双方认证合作后颁发中、外两国的毕业证书。毕业生可继续申请在国外完成更高学历的学习。同时,以中外合作项目对平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市级、院级精品课程起到促进作用。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改革[2]
实施双证融通后,将原来的综合性理论考试与多项目的技能鉴定分解成若干门双证融通课程考核,学完一门考一门,减轻了学生负担,降低了考证难度,提高了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合格率;同时,开设的融通课程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一一对应,确保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降低职业入门时间和成本,提高未来从业者的工作兴趣与对企业的信任度并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对企业的生产也有一定的贡献。对学生来说,得到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贴近职业实践的学习。双证融通课程人才培养的是具有扎实、广泛的食品企业管理、食品检测方面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素养能力,熟练掌握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监管等技术,具备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生产加工企业、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品质检测、质量管理控制、质量认证等岗位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适应食品生产企业品质控制、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和药品等政府管理部门行政监管等第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一)双证融通课程教学设计[3]
双证融通课程内容融学历教育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于一体,强调技能训练,课程内容要改变原来的“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授课形式,而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结合动手操作,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授课形式。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其基本的教学步骤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教师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多媒体课件的准备、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教学设备的准备,以及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溶液、玻璃仪器、仪器的准备等。
2.下达任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并下发任务书,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3.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划分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形成“作品”。
4.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规律特点,并对学生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食品理化分析课程聘任光明乳业优秀的技师上课指导学生在学校完成操作技能训练,同时选派学生到光明乳液完成规定的操作项目和任务。
(二)双证融通课程考核鉴定
目前双证融通考核采用人社部院校学生鉴定管理信息化平台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考核分三个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占30%,满分100分,不低于5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60%,满分100分,不低于50分;综合素养评价占10%,满分100分,不低于70分。总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评价是手段,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比考核标准。期待出台中国的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条例,规范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和考试标准,确保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水平。
四、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下的培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项目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要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其中,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校企合作整体工作,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推动本行业的校企合作。
1.从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与学生就业挂钩出发,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与上海光明乳液有限公司合作,订单培养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实训场地在光明乳业,学习“光明乳业”的企业文化,学生感受到世界级制造工厂的企业氛围。校企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企业技术培训、师资培训、光明乳液产品展示、技能大赛开放等领域实施了深入对接与合作[4]。
2.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与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的大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于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希望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只有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不仅可使职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而且是职业教育发展至一个更高层次的参照系。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职业教育更倾向于德国的“二元制”,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学习,有利于职业资格紧跟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建立国家统一标准的学习,则有利于个性需求,实现就业创业的生涯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借鉴德国“二元制”,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德国制造水平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