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山文化橙黄陶鬶赏析

2018-12-06李小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9期

李小涛

摘 要:陶鬶是山东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被认为与古代东夷人鸟崇拜有关。其形制的变化体现出山东先民在科技上的探索,对后世的青铜礼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山东博物馆馆藏橙黄陶鬶,体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山东史前文化众多陶鬶中最精美的一件。

关键词:陶鬶;龙山文化;鸟崇拜;橙黄陶鬶;形制变化

陶鬶是山东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的典型器物之一。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橙黄陶鬶,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挺拔秀美,可以说是山东史前文化众多陶鬶中最精美的一件。

橙黄陶鬶高29.3厘米,长流高颈,三袋足支撑器身,呈俯卧状,前面两袋足似前肢,后袋足极肥大,似器身及尾,颈身间由一绳纹鋬相连。整器制作规整,外表打磨得光润细腻,充分显示出制作者娴熟的制作技艺。流畅的轮廓和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使造型活泼和谐。整体看上去类似一只昂首伸喙的鸟,雄伟而生动,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造型独特的陶鬶在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的各主要遗址中都有发现,且数量较多。如在胶县三里河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在15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了近百件的陶鬶。

关于陶鬶的发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山东大学著名的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见到一幅古画,落款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画中题诗:“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老翁拾来插清供,结得莲房碗大饶。”诗后题写:“余家介子城下,土中偶得瓦器如罂罐,可充瓶供,插莲花房大如碗,饱绽坚实,以其气足生物有成也。”意思是在高凤翰的老家胶州,有一农夫在村外田野里挖出一个造型高古的陶罐,用做清供花瓶,里面的莲花开得很茂盛。细心的刘敦愿先生觉得这幅水墨淡彩画里的器物一定有原型,于是按图索骥去了高凤翰的老家,调查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胶县三里河遗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鬶的造型十分别致,学者们多认为是模仿鸟类的原型制作出来的。如宁阳磁窑发现的一件大汶口文化实足鬶,在其腹部左右两侧压印出鸟的两翼羽毛,就是活生生的鸟的形象,所以邹衡先生将之称为“鸡彝”。东方地区史前居民有崇拜鸟的文化传统,文献记载东夷首领少昊氏就以各种鸟来命名官职。这种采用特殊陶土做成的特殊器物,应该与当時东方部族的信仰密切相关,尤其与古代东夷人鸟崇拜有关。

陶鬶的形制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迁。大汶口文化早期陶鬶已初具雏形,中期定型并大量涌现,成为典型器物之一,但都以实足陶鬶为主,且器身多浑圆。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开始出现无腹大袋足鬶。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陶鬶形制有了较大变化,形体趋于修长,形状各异的陶鬶并行,对后世的青铜礼器产生了重要影响。陶鬶底部的袋足丰满而宽大,不仅稳定了重心,也增加了受热面积,使用起来更加节约热能,体现出山东先民在科技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