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疗法综述
2018-12-06马燕妮
摘 要:文章主要论述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应用,试着探讨了萨提亚家庭治疗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总结发现,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众多实际中的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改善人际关系中均具有效果。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学生心理;人际关系
一、萨提亚家庭疗法的模式
(一)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在“威胁—奖赏”这个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而“种子”模式认为众生平等,人类看作是拥有巨大潜能,可以将自身的内部资源、自尊以及生存和行动的选择权最大化的生物个体。
基本三角关系,每一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基本三角关系的一部分:父亲、母亲、孩子。在这个基本三角关系中,孩子是學习者、受教育者、接受者,许多功能不良的沟通就常常植根于童年早期。
生存姿态,即沟通姿态或沟通方式。沟通是指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良性的沟通是传递信息、增进彼此了解的最好方式,但内外不一的不良的沟通方式则是导致系统功能不良和紊乱的关键因素。
萨提亚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她把过程看作是通往改变的途径,把内容看作改变得以发生的情境,提倡应该注重过程而非内容,所以她把治疗重点放在如何在渴望、期待、知觉以及感受水平上将父母和儿童联结起来,改变原有不良的内部加工过程,为所有的家庭成员提供一种内部转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二)主要的工具和技术
当下家庭疗法受到格式塔疗法、心理剧、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影响,萨提亚家庭教育与咨询模式,将治疗目标指向于提升体验、释放被压抑的冲动和情感、发展更好的觉察力、学会认识和表达情绪,以及获得亲密感。咨询师使用多种经验唤醒方法,来帮助来访者更真实地接近他们的情感、感觉、渴望等内部体验,提高个体对自我此时此刻不断变化的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家庭重塑。家庭重塑是最能代表萨提亚关于个体成长和改变理论的技术,它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崭新视角。家庭重塑通常在团体中进行,让主角(来访者)挑选出人来扮演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其它重要人物,以戏剧的形式来展现家庭的动力结构。
个性部分舞会。这是一个鉴别、转化并整合个体内部资源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组成部分,萨提亚称之为个体的“很多张脸”:内心苛刻的法官、孩子、成人、老人、性、继续生命力的希望、对死亡的恐惧、对依赖的渴望、对快乐的需求等等。每个部分都希望得到实现和满足,而事实上,这些部分并不总是和平共处,并且相互影响甚至发生冲突。
二、萨提亚家庭疗法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吴燕霞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采用自尊量表筛选某高校大学生 32 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 8 周每周 1 次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尊得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自尊得分均差异显著。
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高洁等人探讨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干预效果,选取某本科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给予每周1次,每次7小时,共8次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团体辅导。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孤独感、自控力、紧张感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对学生倦怠的影响,杨蕊先用量表诊断,有 16 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倦怠,通过一对一的萨提亚模式的个案咨询来帮助案主转变学业倦怠情绪。我们每周一次约谈案主,持续 6 周。通过统计,8 名学生被试前测的学业倦怠平均分为 78分,后测平均分为 55 分,所有参与成员的学业倦怠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大部分参与者成学业倦怠分下降非常明显。说明萨提亚模式对大学生学业倦怠有很好的干预效果。
(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为了探索萨提亚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性,刘涛等人选取1100名大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测试,根据自愿原则,选取人际困扰较严重的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实验组采用萨提亚模式进行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 IAS 总分、SADS 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SCL-90 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干预前。
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影响,首先以校园欺凌为切入点,描述其危害和特点,然后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尝试性地通过角色舞会、家庭重塑等技术来探讨校园欺凌行为中家庭介入的方法,最终实现良性的沟通模式的建立和健康的家庭规则的制定,提高家庭的整体自尊感和个人的自我价值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芳.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13,28(02):113-115+128.
[2] 张文霞,朱东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王琪,杨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08):58-59+70.
[4] 刘涛,李业平,刘新民.萨提亚模式在大学生人际困扰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02):156-159.
[5] 李春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下校园欺凌的分析[J].青少年学刊,2017(03):26-31.
作者简介:马燕妮(1994- ),女,汉族,江苏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