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的高校“中国梦”宣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12-06徐思婷
徐思婷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应该加强大学生中國梦思想宣传的教育与学习。通过对广州市高职院校中国梦宣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中国梦”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基于新媒体的广州市高职大学生“中国梦”宣传策略,为提升和寻求中国梦宣传的效果与途径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中国梦;现状;策略
党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它的核心目标在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将逐步实现并顺利完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工作。
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应该加强“中国梦”思想在大学生当中的宣传与教育。当前,很多高校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并将之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进行整合,并引入了现代技术和全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新媒体工具,为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更多的助动力和教学方法。
一、广州市高职院校“中国梦”宣传现状的调查分析
抽取广州市所在的十所高职院校的300名大一、大二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旨在了解和掌握广州各高职院校对“中国梦”宣传的实际现状与大学生的认知及个人看法,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梦”新媒体宣传教育的认知程度以及真实的建议、看法;另一方面,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加深对广州各高职院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探讨。十所高职院校分别是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职业学院、广东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
二、调研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围绕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理解、参与的目的、对学校宣传绩效的评价,这三个关键指标项,进行相应的访查访问。发放问卷数量3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为296份,有效率达到90%以上,符合本次调研的需求。
(一)学生对“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认知
由表1得知,大多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概念与宣传认知,存在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中认为“完全了解”的人数为105名,“不太了解”的为92名,“不了解”的为99名。占比分别为36%、31%、33%。由此表明,高职院校缺少对学生加强“中国梦”的指导与宣传力度,导致整体大学生对其概念、意义、内涵的了解程度不足。
(二)学生参与“中国梦”宣传的目的
从表2得知,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宣传可以煅炼学习才能占比较多,其次分别为“培养个人兴趣”、“提升社交能力”、“其他”。其人数分别为98名、76名、104名、18名,占比量分别为33%、26%、35%、06%。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学生对于参与宣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大多人主要认为是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其他素养教育、社会帮助等的意义与作用,缺少目标性。
(三)学生对高职校“中国梦”宣传的评价
从表3得知,学生对学校宣传“中国梦”的评价结果,整体学生对学校“中国梦”宣传的目的、绩效情况的评价度和满意度较低。大多人认为,学校宣传“中国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占比量高达53%,超过整体的一半。其中,认为能够“提升学生知识面、道德修养”的占比取得平衡,认为能够“培养兴趣、学习才能、丰富业余生活”的占比量也偏低。综上所述,广州各高职院校对“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执行情况,履行办度并不如人意,且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起到针对性和激发作用。
四、广州市高职校“中国梦”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得知广州高校大学生对于高校“中国梦”新媒体宣传的认知程度及满意度,整体偏低。同时,侧面印证一个问题,即广州各大高校对“中国梦”新媒体的履行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
(一)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宣传方法、宣传渠道、宣传内容较为为单一。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没有将“中国梦”宣传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结合起来,导致宣传和教育的较为枯燥、贫味。因此,对学生难以产生较好的激发作用,激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意愿。
(二)缺少创新性和真实性
不具创新性。通过对广州10所高职院校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大多高校现有的宣传方式不具创新性和激励性。具体表现为:宣传的平台和资源较少,且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和校内网;其次,宣传的性质和内容较为刻板,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再者,学校缺少公共区域,例如在图书馆、广播平台、学校大会、教室内等区域范围,进行广告宣传和海报张贴等等。
对于新生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属于青春、朝气、活力的新生群体,当中的大多人敢于追求,勇于创新,学习能力也较强。但对于不具有真实性、创新性、趣味性形式化教育,只会让他们觉得不具有挑战性,持久以往,将减退热情,并最终影响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和满意度。
(三)缺少课内外引导互动
广州大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将“中国梦”新媒体宣传引入到课堂内外中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多教师只抓专业学习,而缺少对学生加以中国梦的立体式思想教育,包括进行师生交流,带领学生走到课外和社会中进行中国梦的学习和实践,加深中国梦教育宣传的深度。基到此,导致大多学生对“中国梦”的概念和内容,存在认知和理解的差异。
(四)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一些负责教学方面的领导思想观念陈旧,认为“中国梦”宣传教育只是思政课老师或辅导员的事,缺少对相关教学资源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导致学校对“中国梦”的宣传流于表面,仅进行口头性的宣扬表态,而缺少实际性行动,最终导致宣传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五)学生自身问题
现代的很多大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他们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安逸,个人主义也较强。因此,缺少对国家政治事务、社会建设工作的关注;一些学生面临较大的生活烦恼和学习压力,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校的中国梦宣传工作,导致整体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存在一定的理解差异和动力不足。
五、基于新媒体的广州市高职大学生“中国梦”宣传策略
(一)丰富宣传的内涵
导致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受妨碍的原因,通常是受学校的传统观念、中国梦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投入不足、宣传履行力度不到位导致的。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方和引导方,可通过丰富“中国梦”的性质和内涵,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重视宣传及教育创新
高职校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与新媒体工具、网络宣传模式、现代技术设施的辅助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学校需要做好如下宣传创新:首先,丰富新媒体宣传的渠道。例如,可扩大网络的宣传范围,在学校设立网络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校内网,随时进行浏览访问,查询相关知识信息,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及学习能力;其次,扩大相关平台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打造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平台;在公共区域,设置宣传标准,为学生发放宣传手册,在图书馆内引进相关图书教材;在学校进行广播宣传,举办演讲活动、设置宣传讲座等等;与此同时,丰富宣传的内容和内涵,以此达到增强吸引力并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作用。最后,注重创新的民主性。学校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建议,并将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结合,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结果。此外,可将“中国梦”的宣传任务,分配给学校社团,例如交由学生会、团体组织、班级小组负责,通过层层传递,以達到深化宣传的范围及普及范围的目标作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内外激发
将“中国梦”引入课内外教育当中。教师可在课堂上,以播放多影音视频、成立学习小组、举办课题活动的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通过提供丰富的画面感,语音感知等多种引导形式,这样不仅能够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将宣传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娱乐性。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活动中去。通过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四)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对于“中国梦”难以起到有效的宣传与教育。因此,各高职校领导要注重教学转变,来取得较好的宣传绩效。改变仅注重专业学习的观念,通过加大中国梦教学资源等软件和相关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投入,引进新型教学设施、多媒体宣传工具,提升技术宣传方法,来驱动“中国梦”的宣传质量与绩效成果;可向社会进行集资,通过引导社会企业机构、教育人士、慈善团体,共同参与学校“中国梦”的建设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撑,也能够提升学校的宣传质量及覆盖范围。
(五)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意识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接班人,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情怀,因此,在参与高职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应提升自律性与参与性,加强对自己的自律要求,积极参与“中国梦”的相关宣传与建设工作,无论是在业余生活,还是在课堂上,学生都要谨记的职责与义务,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同学,不逃课、不旷课,积极参与“中国梦”的相关讲座活动;提升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对“中国梦”的概念、意义、内涵的认知,掌握相关知识要点,业余要加强社会实践,了解何为“中国梦”,如何参与执行,它与国家、社会、个人的关联性等等;贯彻执行,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日常中贯彻实行,做到学以致用,包括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帮助他人,无论何时何地,要时常自我激励和鞭策,使自己不断进步,以报效国家和学校对自己的培养。
六、结语
“中国梦”的提倡和实施目的,旨在于复兴民族、昌盛国家、创造民主社会,培养新生代大学生对它的概念与思想理解,有利于落实以上任务工作,促进社会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以广州大学生为例,通过进行实例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大多学生的真实意见,进行收集评价,从而为高校加强“中国梦”新媒体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更为切实合理的完善方案。
参考文献
[1] 邓聿文.从三个层面完整理解中国梦[J].同舟共进,2013 (05).
[2] 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 陈明亮.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