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党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析

2018-12-06吴姗姗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学生党建模式

摘 要: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之一,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探索“互联网+党建”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打造网络党建品牌,处理好开放互动与信息安全的关系、网络学习与现实参与的关系、生动活泼与严肃认真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党建;模式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而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之一,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要求全党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挑战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鲜明特点,“老师讲的对吗?课本写的真实吗?社会上的传言是真的吗?”对于又红又专的“大道理”,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采取怀疑的态度,进而通过各种途径求证这些观点、理论和学说正确与否,而网络便成为学生的首选方式。网络上那些“新鲜事”、“唱反调”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学生思想。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学生党建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阵地”——网络阵地,这意味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对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

受制于课堂时间、授课安排、课堂规模、教材编排等因素,授课教师在课堂很上难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一一解答。针对课上遗留的疑问,大多学生选择了使用网络平台搜索答案。不可否定的是互联网为学生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力的大学生极易被各类“信口开河”的歪理邪说引入思想误区。这些歪理邪说抓住学生“质疑权威”、“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肆意编造不实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我在课上讲了50分钟,学生不信我,课下学生上网查了5分钟,信了别人”成为授课教师时常遇到的苦恼,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对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影响

受制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方式较为单一。在党员教育方面,集体性学习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无法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但学生在互联网平台可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党员管理和监督方面,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较为封闭,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更多依靠党组织自身完成。由于学生对线下宣传栏的关注度逐渐降低,非党员学生对“党员在干什么?党员在学什么?”等问题知之甚少,自然无法有效监督党员的言行,这对党员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互联网技术对党员信息管理、组织关系转接、党费管理、党内统计等党员管理工作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

(三)对学生党建工作效果的影响

与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的互联网更受学生青睐,互联网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言堂”,各种思潮、各种学说在互联网平台交互错杂。“无网不欢”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普遍现象。一味地单向灌输“大道理”,学生成为麻木的被动接受者,而当这些“大道理”与现实中个别现象发生冲突时,瞬间被网络观点和言论冲淡。如果不能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任由不当网络言论肆意扩散,学生的思想行为极易被各类不良网络思潮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建工作效果。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快速进入和占领网络阵地,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建的机遇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社会生产发生了新的变革,也为人类生活创造出了新空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运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一技术平台的推出及广泛应用,既是党建工作面临的时代机遇,也是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基层党建拓宽工作领域

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每天产生海量的、多元的数据信息,对于创新党建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高校内,面对“网络原住民”的95后学生群体,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引领广大学生、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就必须占领网络阵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打造一体化的党建平台创造无限可能,一体化的党建平台,可实现党建工作由现实空间向网络虚拟空间的无限延展,用網络的覆盖推进组织的覆盖,让党员“处处有家”;可打破传统党建工作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壁垒,让党的活动“适时上线”、“时刻在线”;给党务公开、群众监督提供新载体、新途径,让网络成为群众监督党员的“千里眼”、“顺风耳”。

(二)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为基层党建提高管理实效

在网络环境中,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存在,来自各类组织与个体的大量信息在数字世界集散,在悄无声息中发出巨大的能量,改变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也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数据分析能够高效处理和分析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为制定有效对策提供科学支撑,具有全面性、动态性、预测性等特点。其特有的量化思维模式,动态管理模式,对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运用云技术、APP软件等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各类信息,动态掌握组织整体状况和党员个体状况,由传统的经验式分析转向专业化的定性数据分析,由此掌握其中规律,即可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适时、动态、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线索。

(三)“互联网+”理念推进基层党建的变革创新

“互联网”+党建的学生党建新模式,是综合运用互联的理念、技术与手段,在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下,构建线上的党组织与党员、党员学生和非党员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党建工作高效、规范与科学。“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可促进党员教育的生动化,促进党员管理的精细化,促进党员监督的公开化。“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和理念应用于党建工作,可推动党建宣传由单一走向多维,党员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各项工作由分割走向融合。“互联网+”是一种创新引领,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相融合,更新观念、创新模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传统党建”向“智慧党建”的换挡升级。

三、构建“互联网+党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党建工作,如建设专门的党建网站、开发党建APP、建立党建微信公众平台等,但通过浏览诸多高校党建专题网站和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发现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内容单薄且更新速度慢,功能较为单一,主要用于宣传党建活动。可见,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并未实现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党建的宣传工具。针对互联网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只有实现学生党建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才能化挑战为机遇,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培育专业队伍,打造网络党建品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如何让网络党建脱颖而出,占领高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这就需要网络党建有特色、有吸引力。缺乏技术支持和长期规划的网络党建势必沦为“自我欣赏”的花架子。网络党建的平台搭建方面,需要组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技术团队;网络党建平台的功能选择方面,在满足党建基本工作要求的基础上,问需于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切实需求,确保网络党建平台成为服务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网络党建平台的内容选择方面,突出网络的“新”和“奇”,而不是仅仅把文件、政策原文照旧地搬到网络上,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故事和典型案例,要敢于“针结对麦芒”的驳斥网络不实言论,而不是让歪曲事实的观点和言论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同时,各个高校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网络党建品牌,而不是各个支部“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每个平台各有特色但影响力不足。

(二)处理好开放互动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互联网+党建”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党员的发展、管理、教育和监督工作更为“可视化”和“透明化”,进一步推动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发送—信息接收—信息反馈”的互动式传播,使“一对一”个性化传播成为现实。但在搭建网络党建平台时,应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网络党建平台进行实时监控,防范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平台发表不当言论和违法信息,确保网络党建平台的安全。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互动和交流需求,但并非任由学生毫无边界地发表个人观点和言论。针对学生偏激的观点,要采取有效的舆情引导手段加以疏导,防止网络党建平台沦为仅仅是学生展示自我、追求个性的个人舞台,反而削弱党建工作效果。

(三)处理好网络学习与现实参与的关系

“互联网+党建”为党员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党员参与支部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方便快捷的“微党课”、“微课堂”等网络党课逐步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以线上网络学习取代线下集体学习、以线上支部活动取代现实支部活动的现象。但《党章》规定:所有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此处“党的组织生活”特指现实中的党组织活动。因此,以“互联网+”推动基层党建必须处理好网络学习与现实参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又要明确现实支部对党员的重要意义,现实支部是党员日常组织活动的主体,网络教育只能作为现实的补充和延伸,要坚决杜绝党员只参加网络支部活动而忽视实体支部活动的行为。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网络支部与实体支部的有效衔接方式。

(四)处理好生动活泼与严肃认真的关系

推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生动活泼、方便快捷、互动共享的优势,通过关注不同文章的阅读量、转发量,了解学生喜欢的编辑排版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题材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呈现形式,则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对相关内容的关注度。但党的知识具有严肃认真的特点,搭建网络党建平台也应满足严肃认真地开展党员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宣传和学习内容的选材上,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口味”,既要保证“口感”,又要考虑“营养搭配”,而保证“口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要为学生采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将党的知识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增加网络学习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通过网络答题闯关的形式开展知识自测,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互联网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党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方式发生转变,党支部宣传、组织、凝聚和服务学生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网络党建的产生并非完全取代传统的党建工作,需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其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焦晓云.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互联网+基层党建”的路径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1):36-40.

[2] 王保彦.“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多维解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7(03):31-37

[3] 刘志威.关于“互联网+”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122-3123.

[4] 张超,吕永亮.“互联网+党建”的本质、产生与方法论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8-10.

作者简介:吴姗姗(1982-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企业管理硕士,讲师,中国民航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党建学生党建模式
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新媒体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
龙江县 实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
龙江县 实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