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8-12-06姚兰
姚兰
脑梗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局部血栓形成,致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急性脑梗死是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也有部分患者因固体、液体、气体等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断,导致相应区域脑组织坏死[1-2]。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史均是急性脑梗死发作的重要因素,脑梗死多发于50~60岁人群,约25%的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多采用溶栓、抗血小板、神经保护等手段,由于大部分患者入院时错过最佳溶栓时间,因此,治疗的中心多集中于缺血区神经组织的抢救[3-4]。本文对我院采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分组,观察组40例,年龄56~62岁,平均年龄(69.5±2.2)岁,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37例,年龄55~63岁,平均年龄(69.7±2.5)岁,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55~65岁;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都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同意;病程<48 h;首次发病患者;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治疗药物禁忌者;重度肾功能衰竭;近期接受过同类药物治疗者;心肺功能障碍者;肿瘤患者;严重系统性疾病;家属或患者不配合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42)治疗,30 mg/次,2次/d,30 mg依达拉奉与质量浓度为0.009 g/mL的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治疗14 d。
1.4.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国药准字H20100041)静脉滴注,100 mL/次,2次/d,治疗14 d。
1.5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对比,得分越低表明神经功能改善越好。
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牙龈出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
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神经功能未改善或加重。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hs-CRP、IL-6、NIHSS评分用()表示,行t检验,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置信区间95%,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3.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7.9±1.9)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为(23.8±4.9)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
2.3 两组患者hs-CRP、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hs-CRP、IL-6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hs-CRP、IL-6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观察组略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早期实施血管再通、再灌注治疗利于短期内恢复患者脑功能,但大部分患者入院时错过最佳溶栓时间,且禁忌证较多,因此,治疗的中心多集中于缺血区神经组织的抢救。临床研究表明[5-6],采取脑保护、改善血液黏度与脑循环等措施以抑制急性脑梗死进展、预防闭塞血管段延长及血栓的再次延伸具有重要意义。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 (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而依达拉奉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明显升高[7-8]。依达拉奉能够抑制脑部组织中的羟基自由基,改善脑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过氧化情况,延迟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细胞相关迟发性凋亡等情况。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药物之一。丁苯酞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用药后阻断脑梗死后的脑损伤病理环节,提高线粒体的功能,保护缺氧状态下的相关神经细胞,避免其出现损伤。临床研究表明[9-10],丁苯酞能够抑制细胞内大量钙离子、谷氨酸释放、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凋亡,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挽救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相关细胞,缩小梗死范围。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3.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7.9±1.9)分,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为(23.8±4.9)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观察组略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形成和过氧化产物堆积,减轻机体炎症水平。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