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2018-12-06赵天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竞争力大学生

赵天明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引言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的创新创业环境。另外,国家针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还提供了多种优惠政策,例如享受三年税收减免,提供小额无息贷款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高校方面也要做好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些问题,随后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基础上,就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青年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在高校课程中适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专业就业形势,感受到一定的就业压力,进而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大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尝试进行创新创业,丰富个人社会实践经验,对个人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2017年6月,教育部公开了《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为国内高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高校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并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在互联网时代,各个专业的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极快。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书本教材上所学的知识,与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加上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专业教学上偏重于理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操作能力不强,在毕业求职时也就很难达到企业招聘要求,进而引发了就业难题。从企业角度来说,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谋求发展,也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创造,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严格要求。而当前多数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脱节,创新创造能力不强,也很难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受到企业的青睐。

2.就业择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定位,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不断调整就业、择业标准,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近年来,市场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与时俱进地转变就业观念,这也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仍然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职业,而很少有勇气尝试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坚持“先择业,再就业”,对待各种招聘岗位挑挑拣拣,最终措施了最佳的就业机会,也就不能在就业竞争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3.高校就业指导没有深入开展。大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社会阅历较少,无论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都会面临一定的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逐步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教育,每个学期开展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专业用人需求等进行了解。但是从课程实际开展效果上看,就业指导规划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在教师安排上多以辅导员或学院就业办公室领导担任,课程的专业性不强。另外,学校虽然帮助学生制定了职业规划书,但是并没有监督其落实情况,也就很难形成对大学生的跟踪监督。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1.为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创新创业资源。大学生在尝试创新创业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需要学校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及提供一定的资源。例如,高校可以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由企业投资在高校内部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一方面能够将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个人对专业技术应用的熟练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会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个人综合实力也会得到企业的认可,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从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俗话说,创业是最好的就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拉动就业需求,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但是通过近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不容乐观,其中创业公司存活超过两年的不足30%。因此,高校应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相关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使创新创业项目走向正规。在高校的扶持和帮助下,学生可以逐步适应市场环境,自身的各方面经验也得到了提升。即便是今后到大型企业任职,也能够凭借个人创新创业积累的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3.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顺利过渡。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高校毕业后都将走向社会。对于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学生来说,步入社会后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难免会出现身体吃不消、心理不适应的情况。尤其是在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的情况下,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借助于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尽可能的减轻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也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到创业之艰辛,提前摆正对待工作的态度,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待就业问题不迷茫,从而在毕业求职乃至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四、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引导大学生转变求职观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缺乏主动的择业和创业意识,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潜能,使学生由被动求职向主动创业就业转变。其本质在于挖掘出每一名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展就业视野,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最终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它的核心包括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林肯商学院所提出的前四个模块正是针对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所设计的,第五个职业指导模块是在其他模块完善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引领,并为其他模块的发展提供宏观框架。由此看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加强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几方面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2.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才能合理调节挫折、失败造成的心理压力,有效防止心理失调,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游刃有余。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考虑到当下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时,往往都是根据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开设课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为教会学生主动择业甚至是创业,要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自我发展,自主选择,锻炼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丰富大学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达到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获得一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因素的总和。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其既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据此看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带动提升个人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结语

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取得满意的岗位。一方面,需要珍惜和利用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机会,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提高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创新创业学习中,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问题,从而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对口工作。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竞争力大学生
轻型合成营高原山地进攻作战环境适应能力评估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雷鸟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沙漠里的精灵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