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及对策建议
2018-12-06
1.概述
1.1 研究目的。该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现有备案注册的检验检测机构,潜在可利用的检验检测储备资源以及我市科技创新载体、创新平台三个维度,检验检测产业规模、产业现状、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技术水平五方面的研究,旨在全面掌握武汉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水平,明确检验检测产业分层分级管理的新思路,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从而实现我市检验检测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检验检测产业的分析研究,旨在促进我市检验检测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市场布局和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资源配置更加优质高效的检验检测产业业态,为社会提供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的检验检测服务,更好的服务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普查与案例实地研究结合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测各领域各区域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发现我市检验检测产业的优劣势;以500多家机构的普查信息为定量基础,结合各领域实地案例分析,定性分析我市检验检测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特点。
2.武汉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多,可挖掘检验检测潜在资源和高端储备资源大。截止2016年底,我市备案注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共计592个,其中,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CMA 机构)439个,获得CNAS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122个(以下简称CNAS机构),认证机构31个。全市已建成和批筹的检验检测相关国家级中心22个,检验检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中心12个。各类高等院校82所。另外,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众多,包括各类(国家)实验室15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4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3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7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0个,科技产业化基地11个,这些都是潜在、可挖掘的资源和高端检验检测储备。
2.2 检验检测产业结构不合理,中高端检验检测配套能力不足。一方面,我市涉及公共安全领域,包括食品、农产品、医药卫生、环境质量、建筑工程及建筑材料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众多,达360个,占备案注册561个机构的64%,同时,民营企业涉足最多的也是这6个领域。但其他领域现有配套能力不足,尚不能很好满足我市现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和钢铁及深加工6个产值过亿的行业中仅食品和烟草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勉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而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配套不足,滞后于相应产业的发展。
2.3 检验检测产业整体布局相对分散,未与区域产业形成产业合力。我市检验检测机构按区域分布可划分为武昌片、汉口片和汉阳片,武昌片基于其科研院校云集和产业集聚的优势,汇聚了我市半数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达306个,其中武昌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最多。汉阳片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最少,仅81个,为武昌片总数的四分之一。汉口片共174个,除黄陂区和新洲区数量较少外,其他行政区数量相对较均衡。目前武汉市检验检测行业整体布局相对分散,产业资源难以达到最优配置,未能形成产业合力,也尚未形成机构集聚吸引产业集聚的“榕树效应”。
2.4 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定位不清,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有待加强,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国有CMA检验检测机构255家,其中事业单位148家,国有控股企业107家,总占约63%。政府和国有资产机构较多依赖行政任务,导致检测任务来源单一,体制机制不灵活,市场化程度低,影响整个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活力和生命力,有碍我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快速发展。
2.5 检验检测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等,信息沟通不畅。一是企业需要的检验检测需求找不到对口的检验检测机构,同样,检验检测机构具备的较强检测能力未充分的进入市场化公开信息,供需双方缺乏一个交流互通的渠道。二是一些高端检验检测潜力还需深入挖掘,引导其市场化,其检测能力的受益范围仍局限于企业内部研发,或仅用于国防航空、桥梁等专业领域,引导其市场化的潜力巨大。
3.武汉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3.1 采取分层分级管理思路,有的放矢,与不同需求对接,引导全市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建议按照检验检测来源、能力、服务领域、机构规模,以及历年各级各类飞行检查、监督抽查情况和通报结果,对我市检验检测能力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采取分层分级管理新思路。通过绘制 “武汉市检验检测能力分层分级管理金字塔图”,一方面有利于对我市全部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等级管理,提升质监部门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有的放矢,引导不同检验检测能力与对应需求对接,引导不同类别的检验检测能力适应性发展,促进全市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升。
3.2 资源集聚、产业带动,政策导向,提升品牌,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以下简称集聚区)。我市建设集聚区是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的精准战略定位,它突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发合作、辐射带动。建设集聚区坚持开放式建设模式,科学谋划全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制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把着力点放在政策引导和精心培育上,通过“搭平台、设联盟、推创新、育市场、树地位”,促进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和产业合力;促进我市传统优势产业重新布局、整合。
3.3 挖掘检验检测现有和潜在资源,开发检验检测高端资源,创新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模式。我市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明确重点部署的领域和方向,以新建和提升一批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和各领域领军企业的设备、人才、专业技术和信息等优势资源,推进检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建设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行业限制和所有制限制,支持政府检验检测机构主动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与国内、国际知名检验机构合作,探索以股份制形式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向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转型。使检验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服务与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更加融合配套,且更好地发挥政府资源调配和宏观决策的服务作用。
3.4 探索提高质量技术基础供给水平,服务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搭建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助推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一是积极筹划在全市已有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建设共享实验室,提供基础性服务。运用互联网+检验检测平台,就近为园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标准查新、标准制修、计量器具检测、产品认证等全套服务。二是探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在全市建网布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导有意愿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的实验室和产业科技研究院积极对外开展检验检测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体化产品研发方案。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检验检测供给水平。
3.5 构建互联网+的现代化监管模式,督促机构提升主体责任意识,创造良好的检验检测市场竞争环境。一是充实完善机构监管“两个人员库”,即技术专家库和区局为主体的监管库,两个库为实现全市机构证后横到边纵到底地监管提供人力保障。二是健全“两个信息库”,通过全面梳理监管对象信息,明确监管重点,建立“全市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信息库”和“全市检验检测机构信用信息库”。 两个库旨在一方面组织全市机构自查,摸清监管对象家底,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机构重点监管,计入信用档案,形成动态信息作为监管参考。三是构建“两个监管网”:纵向建立市局及区局主导,涵盖全市机构的纵向监管网,横向搭建质监及各领域行业监管部门,涵盖全市机构的横向监管网,既畅通质监部门指令传达,又扩大质监部门对各行业的影响。四是组织实施年度监督检查,对全市机构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的监管,营造放心检验检测氛围。五是引导企业树立责任意识,强化质量管理。督促检验检测机构加强日常质量控制管理,提高风险控制和服务意识,梳理风险点,扫除盲区。
3.6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机构分类改革,全面提升我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我市检验检测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在更高层面上引导,一是引导国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向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向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集中。二是探索放开部分检验检测领域和准入机构性质的限制,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重点以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基础,保障产业发展,加快引入民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盘活检验检测市场,加大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招商力度,增强检验检测服务业辐射范围,形成国有、民营、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机结合的竞争格局。
(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家饮料及粮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 武汉 430048;武汉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湖北 武汉 430024)
[1] 郝丽娟.检验检测认证整合蓄势待发[J].质量与认证,2014,0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