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关系
2018-12-06
一、银行信用与中小型企业融资关系必要性概述
银行信用与中小型企业是一个资金融通和往来的关系,首先,银行的信用关乎到中小型企业的借贷问题。银行信用好,从资金分配和财政收入上始终保持着相对平衡的态势,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到融资的活动中来。为银行创造效益的同时,对资金模式运作也是一种创新。就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而言,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规模壮大,数量与日俱增,竞争压力加剧,亟需资金融资的渠道来支撑中小型企业的正常运转,对银行来说也是契机。探索银行信用的市场状况,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浪潮推动下完成改制,着力创建新型适合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开明制度,让二者都有利可图,互相促进发展。
进一步认识中小企业的融资与银行信用的关系,可以通过银行信用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向上加以分析和论证。当前银行信用与中小型企业融资的过程中所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等等。造成信用风险的根源是,诸多中小型企业无力偿还贷款而选择违约,使得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值低下,加之银行的信用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资金的损失风险境况存在。市场风险属于不确定风险,市场行情的波动也会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造成影响。银行和中小型企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规避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风险。银行与中小型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促进,银行提供给企业广阔的发展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目前的长足发展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一是银行信用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在银行信用层面上与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紧密衔接;两者之间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因此,完善银行信用,促进中小型企业融资是当下实在必行的发展责任。
二、 银行信用与中小型企业融资关系剖析
首先,就银行信用而言,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对银行信用制度做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缺乏关于银行信用的硬性法律条例。现行的法律规范不过是一个框架,没有实际操作性,致使银行信用的风险难以控制,造成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很多中小型企业对贷款的内容没有做到详细的了解,使诸多中小型企业借机违约,银行的债权得不到更好的保障,在贷款的担保和信誉方面缺乏规范。一些商家假借贷款的名义,去做黑心的生意,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造成违规操作的行为。这些看似渺小的现象,造成了安全隐患,引发风险的堆积。
小额贷款的规模逐年扩大,贷款的流程简化,审批和发放资金过程操作不够严谨,有些小金额的贷款甚至没有合同制度,企业贷款无力偿还或者延期偿还期限,都会使银行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严重使得运营系统瘫痪。也会对银行的信用评级产生相应的影响。 贷后需要随时跟进借款人的资信状况,签订合同,明确贷款的期限,还款的方式,以及担保人,做好一系列保障工作。违约的承担处理机制,对贷款的提取状况,经营生产,以及贷款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
其次,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应准确了解银行信用等相关问题。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存在很多问题,还应全面加强风险监督机制。风险管理人员队伍还迫切地需要进一步壮大。风险监测系统体系也依旧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为了保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应结合实际,从体系出发,进行制度改良,以摆脱信用风险危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契机。银行信用存在着个人消费借贷的风险隐患,还存在像民间借贷这样的潜风险。监管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政策的鼓励性,市场监管方法还应该不断丰富。金融市场的不可预期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法律环境需要更加完善。如今商业银行法律虽然看似稳健,却显得余力不足。一旦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双重夹击,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就会暴露它的弊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动荡的状况,完成经济的复苏。率先改变法律环境,为银行信用体系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同时,中小企业融资还需要克服自身问题。例如:信息透明度较差,市场转换相对频繁,经营的稳定性不够高,以及缺乏品牌建设,受到外部冲击的压力较大,等等。以上各种因素间接性的导致了企业融资难的系列问题。
除此之外,银行信用也是存在风险的。最典型严重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银行的授信制度存在着严格的准入要求,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与日俱增。加之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日趋相对严格,使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距离很难拉近。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相对不完善的环境下,银行应该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银行信用与中小型企业融资关系的建议及对策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应该处理好同银行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根据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与银行的契约模式调节和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二是在壮大中小型企业的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中小银行与之相配合。三是凭借中小企业自身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稳固经济地位,创造投资机会,为企业赢得认知度和口碑。四是增强信用意识,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个人消费贷款信用评级机制,完善商业银行贷款信用的组织形式。增强风险的鉴别能力。采用多元化的借贷资产组合模式,吸引更多是筹资者和投资者参与到银行的交易中,同时也必要的发放贷款,创新信用评级工具,利用新技术,新的服务理念创造资金价值。形成行业之间公平竞争的态势,将商业银行发展带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从信用体系出发,更需要公众的力量来维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诚信制度的建设。认真制定并实施跨境电商信用等级标准。强化信用管理,严格按照 法律规范来执行信用评级制度。搭建银行信用体系网络模块。与其它信用度较好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信息化信用体制的建设,促进银行信用提升质量,增强中小型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也帮助中小型企业自觉树立诚信制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人的智慧不断推陈出新的思维,为银行信用的发展带去前进的曙光。
收集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信息,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在中小企业的征信运作中,注重合法权益保护。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律制度,完善中小型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对银行信用方面的法律条款进行补充说明,让中小型企业签署协议时能够充分了解。规范银行信用法规,完善贷款担保实名制。借鉴以欧洲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法律体系,促进行业的自律,也站在贷款企业的角度,将信用经济落到实处。
处理中小型企业与银行信用的关系,促进银行制度立法规范的多元化,推崇多样化的银行信用担保类型。打造银行竞争的软实力。完善担保法,增加信用贷款担保的有关规定。银行应该与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履行银行信用与保险的关系,以此来完善银行信用业务,降低风险。建立银行和中小型企业的共同合作,筑牢银行信用体系建设的根基。
对于银行来说,应切实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工作,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构建信用体系,解决中小型企业担保困难问题,提供充足的选择途径。控制好中小型企业营销环境,规范风险识别,加强风险预测,改善风险评估。二是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三是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设定全新的融资服务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相关联的方式,使银行能够掌握到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打破传统融资的局限。四是通过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制度,打造金融服务的新业态。
正如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在2017年12月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与金融论坛”发言称,“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央对金融工作的规范,把握方向,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指南。”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银行在创新改制之下彰显它强大的生命力。同样,风险与机遇并存,银行信用管理一直都是备受瞩目的话题,风险是经济得以进展的先行客观条件,风险不会消失,只能加以抑制。唯有积极配合金融市场进行改制,提升管理经验,防控金融风险,才能促进经济的稳中求进。中小型企业规模日益壮大,资金运作渠道越来越广泛,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越来越严峻,银行依托于中小型企业而发展。银行既要做好支持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营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0)
[1] 董震,程亚硕.企业信用风险和管理体系的创建[J].中国商论. 2016,(01):52-57.
[2]王文彦.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商情. 2016,(11):43-48.
[3] 彭伟.基于KMV模型的上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J].南方金巧,2012,(0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