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地搬迁实现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路
——以云和县为例

2018-12-06梅海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农房空闲公益林

梅海燕

(云和县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云和 323600)

一、云和县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概述

一直以来,浙江省云和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民异地搬迁工作,将其作为“小县大城”战略的重要抓手来推进。从1996年就开始积极引导高山、边远山区和库区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搬迁下山。2000年开始,县政府在县城建立了第一个全县性的农民新村,拉开了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山远山群众异地搬迁的序幕。2005年开始,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异地搬迁力度,提出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梯度转移,市场运作、政府补助”的原则,采用自建房式安置、公寓式安置、资金补助式安置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异地搬迁。到2017年底,云和县先后建成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48个。实现农民异地搬迁10 176户35 531人,约占全县农村户籍人口的1/3,其中整村搬迁186个自然村,1 783户6 096人。

通过深入实施农民异地搬迁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状况,优化了山区农民生存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1.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异地搬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的出行、饮用水、用电、上学、看病等问题,保障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异地搬迁进城入镇后,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参与特色农业、从事二三产业,收入水平比转移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3.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异地搬迁,人口向城镇集聚,带动了城市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亮化工程的建设,推动了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了城镇资源的共享率,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广大异地搬迁群众享受到城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公共服务,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实行异地搬迁后,大量农民从生态脆弱地带搬迁出来,有效减缓了山区贫困人口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活动强度和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退耕还林、退宅复垦,使山区植被、野生动物等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

二、云和县异地搬迁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和县的农民异地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随着近年来异地搬迁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条件较好的农民和村落基本实现转移,剩余群众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搬迁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整村搬迁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二是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农民群众原有的基础相对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进城后的意识还不能及时转变,给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在县城集中小区内利用绿化地种菜、垃圾乱扔等情况还时有发生。三是农民进城后,造成了部分土地荒芜、空闲房屋倒塌,在农村的资产资源效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做好云和县异地搬迁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异地搬迁时一项民心工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下一步,云和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和深化。

1.加快农民异地搬迁进城。要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扎实做好符合条件异地搬迁进城农民的资金补助兑现等相关工作,确保异地搬迁进城农民及时领取补助款,缓解他们的资金压力。

2.加快异地搬迁农民融入。一是要继续发挥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平台的作用,在加大对异地搬迁进城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综合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异地搬迁进城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管理,继续通过“融入社区”等主题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群众积极参与新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加快社区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3.盘活农村留守资源。针对异地搬迁农民进城后,原有资源的效益盘活问题,在继续推进农村各类产权流转的基础上,要重点在两项工作上寻求突破。一是探索开展“空闲农房二次创业”。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我县制定出台《云和县“空闲农房二次创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各乡镇(街道)要对辖区内适合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的空闲农房进行调查摸底,并对空闲农房坐落、面积、农户意愿等信息进行汇总、登记、造册。在继续推广租赁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将闲置农房征收为国有公开出让,力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据统计,该县适合进行“二次创业”的空闲农房达1 115余幢。目前,已成功租赁农村空闲农房100余幢,为农民直接创收400余万元。如忠协玩具公司和云和大酒店以22万元/年的价格租赁赤石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小木屋用于民宿开发,并从农户手中租赁了7幢空闲农房进行开发利用,目前经营情况良好。二是探索完善生态公益林未来补偿收益质押贷款机制,积极盘活农村“沉睡资源”,为农村群众创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坚强支撑。立足该县森林覆盖率高,拥有79.9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实际,着手启动生态公益林未来收益质押贷款工作。省财政对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助30元,村集体与担保公司合作,以未来五年收益为基数,组成质押资金,再放大10倍,为村集体和农户融资提供担保。

猜你喜欢

农房空闲公益林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全省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鸟”字谜
西湾村采风
让闲置农房成为“黄金屋”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彪悍的“宠”生,不需要解释
“共享农房”需要走好“规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