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忆稚年
——童年、少年生活掠影(节选)
2018-12-06臧克家
◎臧克家
另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终生不忘的是在我家当“把头”达五十年之久,四辈子同呼“老哥哥”的老李。他青年时代就踏进了我家的大门。我曾祖父叫他“老哥哥”,我祖父、父亲叫他“老哥哥”,我也叫他“老哥哥”。我小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地里的活已经不能干了,只管喂驴,扫地,五天赶一趟“吕标集”。他对我和善极了,陪我玩,讲故事给我听。当然,他“扒瞎话”的本领比六机匠差远了,但对我,还是富有吸引力的。他讲我们“荣华富贵”的家史,带着不胜今昔之感。他从什么地方到我家来的,他为什么从来没提到过自己的“家”,也没一个亲人来探望过他,孩子时代的我的小心里,有着这样一些疑问。我祖父对人严厉,铁脸一张。听说祖父、父亲小的时候,和我一样央求“老哥哥”讲故事,说:“这时候你对我好,长大了挣钱养你的老。”当他们上了年纪,挣了产业,当家作主的时候,自己便被称呼为“老爷”,“老哥哥”变成“老李”了!我小时候,时常看到“老哥哥”赶集回来,有点胆怯地半低着头向祖父报账的难堪的窘态,替他担心,深感不平。
“老哥哥”老了,耳朵聋,记忆力差,漏买一样东西,或是差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躺在炕上鸦片烟灯旁的祖父,便用语言,用冷脸子责斥他一番,“老哥哥”毫无反抗,做了错事似的,迟迟地,迟迟地,带着不安退了出去。“老哥哥”,干一年活,工钱不过十二吊,他从不花钱,也没有个花钱的地方。他的一点钱,包在一块破布里,放在一个破箱子角落里。我小时候贪赌,输光了,恨不能老鼠洞里掏出个铜钱。势逼无法,最后主意打到“老哥哥”可怜的破钱包上了。乘他不在,我悄悄地取出几个铜板来,十分疚心,这么想:“老哥哥”多可怜,赢了,再给他还原。可是输的时候多而赢的时候少呵!“老哥哥”也从来不过问,也不知道钱的多少。几个钱好似为“压箱”,别无用处似的。
他上了年纪,冬天怕冷,总是把小耳屋的炕烧得热一点,躺下去,一会儿便打起呼噜来,精神不济了。对于烧炕,祖父怕草贵。“老哥哥”有时给我唱下面这个歌谣:“不图吃,不图穿,图个热炕头烙腚眼。”事情正出在这烧炕上。有一年冬天,“老哥哥”烧炕不小心,把我小叔叔的一只鞋子也烧了。祖父生大气,一气便把“老哥哥”赶走了。他有他的铁算盘,烧了鞋不过是一个引子罢了。我满眼流泪,哭送“老哥哥”走。他背着一个小包包,劳动一生的代价,走向何处?走向焦家庄子他的一个侄儿家里去。侄儿是穷苦农民,穷得吃不上饭,怎能再加上他这个累赘呢?我送“老哥哥”出了庄,看着他一步一步地下了坡,我止不住眼泪。我爱“老哥哥”!我想“老哥哥”!“老哥哥”呀,你在我家劳动了一辈子,年老了,无用了,就被无情地赶出去了。我痛恨我祖父!我痛恨地主!当年,我用流不尽的眼泪送“老哥哥”走,今天,写怀念我的“老哥哥”的文章,写到这里,我只好停笔,让眼泪的淫雨倾泄我对“老哥哥”的似海深情。
(选自臧克家《逝水落华集》)
【点读】
臧克家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诗人之一,始终保持着对旧中国农民的密切关注。而这份关注,自他幼年时就已深埋于心。臧克家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却在穷孩子堆里长大。据他回忆,他们村子“除了臧姓的以外,全是贫农,一共五六十户,姓名各异,而悲惨的情况,生活的酸辛,都是一样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拨动着幼年臧克家敏感的心弦,激发出他对世界本真的关怀与同情。
尽管家人十分重视“等级制度”,但“老哥哥”始终被臧克家视为良师益友。然而生活并没有善待这个给他童年带去无尽温暖与欢乐的老人。一个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最终都化作一个孩子不舍、悲愤的泪水。于社会“无用”的“老哥哥”,也在一颗纯真的心灵中实现了价值的永恒。
臧克家在诗歌《爱的熏香》中写道:“暴雨把西沟灌一个饱,像一个粗暴的人日夜吼叫,这声音叫醒了我的记忆,我又变成了个快乐的孩子。睁开眼什么也望不到——除了矮的谷子,高的高粱;耳朵也听不到别的声音,只听到农人的歌唱,蟋蟀的歌唱,只听到一片生机在大地上响。”孩子的快乐是没有代价的,孩子的爱是不计得失的。臧克家一生怀着孩子的热情与真挚,爱那美丽而悲惨的土地,爱那朴质而艰辛的农民。
苦难的黑暗长空里,童真是闪耀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