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演进(1978—2018)

2018-12-05刘少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战略经济

刘少阳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对外开放40年的历程中,经过1978—1991年以试点为特征的探索期,1992—2000年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扩大期,2001年“入世”后以体制性开放为特征的深化期,2012年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新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华民族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从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始,到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江、内陆城市,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外开放战略各阶段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可为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提供“历史智慧”。

一、改革初期对外开放的历史遗产(1978—1991)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对外开放初期是一个不断试验探索期,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对“资本主义”开放。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以及给与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实践、全面推进。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历史遗产。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1977年,邓小平从国际形势和中国落后的现实国情出发,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1]233同时邓小平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其认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弧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117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64,“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1]90。正是由于对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做出来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扩大对外开放的区域和形式。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是对所有国家的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区域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1979年,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优惠政策,同时利用深圳等地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优势,试办经济特区,形成对外开放的4个“点”。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地。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由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组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邓小平强调,“对外经济开放,是个长期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的更加开放。”[1]79我国对外开放实现了由南到北、由东向西、由“点”到“面”、步步推进、循序渐进的空间推进战略。从引进外资和技术起步,到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对外开放初期的历史遗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经济特区、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3。总结对外开放初期的历史遗产,坚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成功的关键,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大胆试验,逐步推进经济特区的发展。坚持政策性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利用政策红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正如邓小平所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64,要坚持对外开放100年不动摇,创新开放形式和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历史智慧”。

二、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与实施(1992—2001)

进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混乱问题,为对外开放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开放促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实践,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确立了全面开放的思想,主张“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237。“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开放,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1]99深刻总结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区域逐渐由经济特区向内陆全面扩张,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性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重心开始由体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

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和战略选择。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2]江泽民多次强调对经济特区实施“三不变”政策”,认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一篇大文章”。1996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需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对外开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沿海、沿江扩展到内陆省会城市,对外开放的范围从一般加工工业逐步扩大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由沿海经济特区向内地不断扩散。

“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性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初期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3]。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551。“走出去”能够促进我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竞争,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能够促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对外开放的重心由体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心主要是“引进来”。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党中央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仅要“引进来”,还要学会“走出去”。1998年2月,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这是我们对外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4]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也需要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真正实现了由单方面的、有限范围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由试点、政府主导型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国际贸易通则框架下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重心也由体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

三、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战略的探索和发展(2002—2012)

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就超过20%,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思想指导下,更好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好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实施制度性开放战略,不断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把“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贯穿到对外开放实践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5]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新的国际发展环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明显紧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动日益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创新对外开放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实施国内体制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性开放战略。加入WTO是我国制度性开放的有利契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对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当今最大的全球多边经济贸易组织,有“经济联合国”之称,极大推进了国际贸易规则的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性标志。加入WTO之后,我国的贸易规则更加透明化、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有利于更快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由已试点为主的政策性开放向法律框架下制度性开放的转变,是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开始。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他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6]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利用外资的形式,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胡锦涛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7]。在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再次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8]中国将始终不渝的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为本国人民谋福利的同时,也强调关注他国人民的发展和利益,共享开放、全球化的发展成果。

四、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发展

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科学理论指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开放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新时代开放理念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牵一发而动全身”。“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10]。在这种创新理念指导下,党中央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回应人民关切,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等更加主动的开放型战略思想,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建、共享。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更多是在西方既定的框架内、被动参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不利于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战略强调“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11],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战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战略

2013年,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和东南亚国家时,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世界市场发展空间,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抓住“一带一路”新的发展机遇,“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2],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内地优势产业走出去,释放开放红利。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以“一带一路”为抓手,解决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三)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为推动开放的全面升级,我国还进行了自贸区的探索。中国于2013年9月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特征,能够减少束缚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现象和因素,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我国开放水平的提高。国务院划定的上海自贸区,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市担负中国经济“先行先试”的任务,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推行全方位的自由化开放战略。2014年12月,我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园区成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是一个地理范畴的概念,还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据官方统计,2015年扩建后的上海自贸区创造的GDP占整个上海市GDP总量25%的奇迹。对于自由贸易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13],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

(四)推动新的对外开放,扩展发展的新空间

过去40年的开放,我们更多是融入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应积极发挥大国优势,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为抓手,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扩展我国发展空间。“一带一路”为内地创造了新的开放机遇,为解决区域不协调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大开放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链提升。自贸区应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成为对接全球价值链的窗口,破除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当前我国自贸区包括上海、广东、天津、辽宁省、湖北省、重庆市等11个省份,涵盖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板块。通过自贸区的建设还能够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增强中国在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例如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裁决、碳排放谈判、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的影响力度,为中国产业升级争取较好的国际环境,扩展发展的新空间。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已经走进了世界舞台的重心。这个时代赋予习近平对外开放战略思想全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10]61。“以开放促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特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对外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的背景下,党做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开放的战略决策,选择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开放发展理念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积极寻求未来发展新动力,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开放红利。笔者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为未来如何更好的贯彻新的开放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历史智慧”。[13]100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战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