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8-12-05胡帮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财经类二本调研

胡帮勇

(重庆三峡学院 财经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最终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承载着我国伟大复兴的梦想。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思想活跃,“少年强则中国强”,他们是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后继者。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各高校应当大力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部分大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更是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不断形成理论知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地方二本院校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积极创新的科技氛围。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学术氛围不浓,特别是对于处于内陆腹地一些经济欠发达、交通相对落后的二本院校,接触外界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相对弱势,加之文献数据库等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本该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二本院校逐渐演变为“教学”为重的单元化模式高等学府,科研氛围和师生的科研热情都较低。很多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被动地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创新与科研跟大部分师生绝缘。此外,除了教学计划以外系统的科研知识,学生知之甚少,很少有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去扩大知识面,阅读学术文献的学生几乎没有。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静心阅读学术文献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奢侈,他们更多的是接触休闲娱乐的“快餐文化”。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科技和创新是“高大上”的词汇,“搞科研”是一流高校或是一流学科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创新与科技和地方二本院校“不搭边”。大部分学生认为,二本院校的学生学好课本知识,考几个有用的证书,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是他们的“本分”。学生参与科技团队和一些创新项目,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学分的需要或者成为美化就业简历的筹码,发自内心对科研的喜爱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科技创新与教学严重脱节。就目前二本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大一的学生主要是打基础,以思政、高等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为核心。大二学生主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忙于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大三的学生忙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就业压力使得全民考证,在大三时学生考证热情空前高涨。大四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考研的学生都在忙于背单词、做数学习题、进一步强化专业课,沉浸于与考研相关科目的书山题海之中。考公务员的学生看《申论》和《行政能力测试》。总的来看,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各有该干的事情,任务相当繁重,应付这些事情很多学生已经力不从心,能够从事科研创新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少数学生愿意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这是难以直接从课堂学习中获得,一般通过广泛阅读、参与实践等方式开阔思路而潜移默化的形成,而目前财经类的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想,更多是偏于应试教育,依然是以成绩论高低。首先,课堂讲学与中学实质差别不大,“满堂灌”是常见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未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理论课时比重很高,即使开设了一些实践课,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实践能力,更多的是形式重于实质。再次,课程的考核基本是闭卷考试,考前画重点,学生背答案,导致学生不屑勤于思考,机械的记忆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高校的重书本轻思维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应用能力很强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像财经类的文科专业更是如此。最后,课程体系当中,并没有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科研”意识的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即使想创新,也不知从何处下手,很盲目和迷茫。因此,二本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重于实质,重理论而轻实践,注重成果展示,以论文、调研报告的结果论英雄。而事实上,研究的过程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动手能力的缺乏,学生难以身体力行,学生取得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几乎没有。

第三,激励机制不完善。首先,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科研经费都按照学科投入,理工科获得的经费远高于文科类专业,资金分配严重不公。在实验室建设投入上,理工科投入也比文科高。文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致使诸如财经类等文科专业难以出现创新型科研成果,文科类教师的科研创新缺乏物质支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更如同水中浮漂。其次,无论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基本都是教师,科研经费也基本是由教师负责,学生获取含金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几乎没有,在二本地方院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再次,地方二本院校提供给财经类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范围和空间不足,只开放了部分实验室,并且实验设备陈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没有财经类的期刊阅览室,免费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电脑数量不足,获取数据库等文献资源也或多或少的设置了障碍,学生难以阅读和下载最新的文献;最后,学生科技创新的渠道单一。财经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形式最多的是就是社会实践,写一份调研报告。各院校都相当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一般由团委牵头,院系落实,通过立项资金资助的形式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调研项目的选择上,也多以社会时政热点话题巨多,专业性很强的调研相对较少。从近几年学生实践的状况来看,学生调研主要关注热点话题,调研项目与所学专业和知识基本不搭边,调研有热情但不能持之以恒,更多的学生把一些社会调研当成了体验生活。学生对实践调研缺乏整体思路,调研手段知识匮乏,很难透过社会实践的现象来深思深层次的根源问题。总体来看,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热度,缺广度,无深度。“挑战杯”是各高校高度重视的高级别赛事,对学生创新科技团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挑战杯”旨在为爱科研、爱创造、爱动手的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运会”。但是,“挑战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大学生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牵头,“挑战杯”是由团委、学生处或二级院系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率大大折扣。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第一,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与科研型院校相比,地方二本院校在办学经费、科研条件、培养目标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以及科研平台支撑等诸多方面都与一本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导致以教学为主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术创新氛围相对匮乏。对于地方二本院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优化校园的学术环境。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首先,指导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解惑答疑,更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对科技创新感兴趣。应选择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只有自身有科技创新意识,才能更加高屋建瓴的指导学生创新。指导教师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鼓励指导教师深入一线,加大“双师型”培养力度。

第三,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保驾护航。首先,学校应出台奖励政策,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的学生和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其中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可以抵免学分,在学生奖学金评定上可以优先考虑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同学,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会议、技能大赛等,提高外出的餐饮、住宿、差旅等补贴标准;再次,对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获奖等级和层次,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用于抵扣课时或增加科研分值,在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以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最后,在实验室、期刊阅览室的建设上要加大资金投入,激励学生创新热情。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给学生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加大经管类专业期刊阅览室建设力度,扩大期刊阅览室面积,增加座椅,使学生能够更方便地阅读纸质期刊。

猜你喜欢

财经类二本调研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