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中的“和”思想

2018-12-05马焕兰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特色

马焕兰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3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文化思想结晶,发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理念,不仅运用这一理念去营造国内和谐的社会氛围,更推崇这一理念并在“和”的基础之上升华为“和而不同”的深层次含义,这样的发展与升华契合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发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根”。在201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历史时期的表述,也就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170多年近代以来斗争史、90多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6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在这四大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是我们不论在阐述任何历史阶段时都必须放在首要地位且始终不能忘却的历史,正是有了这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才构筑了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

中华文明史是取得今天一切成就的开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拼搏精神的支柱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必然内在地深刻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所构筑起的文化思想体系,所贯穿的文化思想内容更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泉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外的讲话中大量引用中国古典文集中的经典话语,这更是在行动上阐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思想的根基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

中国古典名篇中流传下来了许多有关于“和”的思想,这些“和”的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说的是个人层面的“和”。荀子的“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强调以和为起点才能积聚更多的力量;儒家思想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更是将“和”的重要作用上升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这个层面的“和”主要强调人际交往方面的“和”,即应该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个层面的“和”思想,在人的价值选择和人生指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习近平的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最终落脚点也在个人方面,而“友善”一词恰恰是“人和”的当代表达。

第二层,体现的是社会、国家层面的和与和谐。《尚书·尧典》说:“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国古典成语有“协和万邦”,自魏晋时期就有人们所理想的“桃花源”,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又有大同社会的革命奋斗理想。“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价值导向,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些不同层次上的“和”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从自己到国家、从小家到大家的精神价值诉求,更由此贯穿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和谐与共的精神血脉。

三、“和”与“和而不同”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正是不断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才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更加饱含中国特色、更加具有中国风格。

“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5]与“和”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就提到了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和合”概念,国家层面中的“和谐”、社会层面中的“平等”、个人层面中的“友善”,无一不渗透着“和”的概念,这样一种崇尚和谐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到积极的反作用。当然,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内的国家范围内的意义,同时,这一文化思想更对当今世界格局中文化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5]“求和平、谋发展”是当前世界进程中各个国家的一致共识,想要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思想上坚定的树立这样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是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传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向前推进和实现新的发展。”[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对外文化思想的传播上也十分注意这个点,将求“和”的观念毫无保留地传递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提出到后来一步步深化,都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世界各国、各国人民的命运与前途放在一个休戚与共的关系之中。但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所强调的世界范围意义上的“和”,更推崇的是“和”的更高境界,即“和而不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就引用了《左传》中的一段话来阐述“和而不同”的概念,即:“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3]这段古籍名篇中,将“和”比喻成汤羹,强调各种调料共同炖煮才能生发美味,强调世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必须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再次强调:“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7]并且说:“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7]

“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不仅对“和”的概念进行了引用和传承,更突出和强调了“和”这一概念在“和而不同”这一深层次意义上的内在意愿,这样的特征体现在文化思想上,对内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品位,对外能够输出优秀文化底蕴,树立友好的大国形象。近来年,西方也有一些“东方文化威胁论的言论”,但鼓吹一元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是在积极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互鉴与互通,这也更加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持着“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更能够在新时代的历史阶段上给予其他方方面面的思想以更深层次的品格支持。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