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8-12-05刘祥敏涂峰达

天津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技产业天津人工智能

◎文/刘祥敏 涂峰达

AI成为近两年最为流行的热词,宽广的应用领域让AI逐渐成为颠覆传统行业,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引擎。欧美日等国已经将智能科技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从政策、技术、资金、法律等多个维度引导和支持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今年以来,中央和各地方也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天津在智能制造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能否很好地利用这次发展机遇,将是天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天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一)天津智能科技发展成果

经过多年持续发展,天津智能科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智能科技产业初具规模,智能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具备了良好的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景。

1.智能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近两年天津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如飞腾公司的自主高性能CPU—FT2000芯片、曙光“星云”计算机、“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南大通用GBase系列数据库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如天津大学的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等神经功效测试系统、南开大学的视觉显著性计算和智能机器人、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汉柏科技的人脸识别等。

2.智能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聚集了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与中国工程院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2016年新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30家。滨海新区TjAb众创空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3.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天津聚集了3200多家上下游企业,滨海新区初步形成了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中新生态城等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智能科技产业格局。武清、北辰等区加快构建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产业集群,东丽区形成了“3+N”智能科技产业空间布局。

4.智慧城市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 6100G,光纤入户覆盖能力818万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光纤网络的城市,4G网络覆盖城区和主要乡镇,大型公共场所无线公共局域网免费向市民开放。政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医疗与健康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形成。智能交通加快发展,公众智能出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天津与其他城市对比

当前各大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通过对企业数量规模、政策、学术科研基础、人才储备、资本环境等方面的对比,可以较为直观的感受天津在发展智能科技领域的优劣势。

在企业数量上,北京在各项指标的优异表现使其得分远超其他城市,稳居第一,其实北京不仅在AI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达到上海的两倍,而且还聚集了相当一批的独角兽企业,如小米、商汤科技、寒武纪科技、旷视科技,深圳和杭州也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已积淀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天津虽然整体发展较为均衡,但是仍然落后于上述城市。

在学术基础和人才储备上,北京拥有全国最为密集的科技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接近全国一半的人工智能团队集中在此,深圳、杭州各有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上海则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天津依托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高水平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仍然落后于北上深杭。

在资本环境方面,北京、上海仍然是目前AI企业融资额最高的城市,深圳紧随其后,在这一方面,天津不仅和京沪差距较大,更是落在杭州、武汉、成都等第二梯队城市之后,这对天津的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综合来看,当前全国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北上深杭处于第一梯队,天津排在第二梯队,有着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储备,但也有很多局限,企业规模较小,集聚效应不足,资金环境不理想,大量热钱很难流入。

二、天津在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AI人才资源短缺

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尤其是软件开发、智能制造等行业存在 “产业跟人才走”的现象,随着AI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人才缺口会快速增大。今年以来,广东、天津、辽宁、黑龙江、福建、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已经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各地对AI人才的争夺会异常激烈。但是天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吸引力远远不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近年来,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情况不断加剧,而全国已有1/3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掌握话语权,拥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院士。在产业升级中人才可能将会成为最大的短板,天津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

(二)产业规模小

近年来天津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例如飞腾公司的自主高性能CPU—FT2000芯片、南大通用GBase系列数据库技术等,但是本土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规模和质量上仍然较小。根据已统计的政策文件中,未来人工智能重点核心产业规模最高的是广州市,预计将达到1200亿,高于其他地区政策所预估的产业规模数;其次是上海市,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第三是南京开发区、中关村以及浙江省政府,预计未来人工智能重点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人工智能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为广州市与苏州工业园,预计支持力度在百亿级以上;其次是南京开发区,以创立基金的形式,预计投资80亿元扶持人工智能产业,由于南京、苏州和常州同属于江苏省,因此在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资金支持上,江苏省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省市。天津无论是在投资额度还是总体规模,都与上述城市有一定差距。

(三)应用场景少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赖于让AI在个人助理、汽车领域、医疗健康、安防、电商零售、金融、教育等方面的应用覆盖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应用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硬道理,只有技术不断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才能得到发展。当前,由于技术的不完善以及法律法规的缺失,人工智能应用的局限性仍然很大,在产业链较为完备的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应用场景相对较多,而天津在这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时,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导致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由于针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法规缺失,对大规模的市场化推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抑制了消费者购买、使用智能产品的热情。

三、政策建议

(一)加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人工智能在智能驾驶、医疗、教育、金融、家居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当AI算法不断趋于成熟,人工智能产业将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这要求我们在前期有必要进行应用论证。从政府层面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开展:一是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组织行业内专家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对人工智能在未来生活中将会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前期论证,合理引导智能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制定行业标准。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仍然是法律的空白,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展,各种纠纷也会随之而来,政府可以在前期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职能管理部门的权限以及智能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权责划分。完善法律法规,打造人工智能试验田,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鼓励更多人工智能产品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业来津发展;三是扩大人工智能场景试验范围。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数据训练量的大小影响着算法实现的成熟度,政府可以在较为成熟的汽车、家居、教育、医疗等领域放开应用,更加开放共享政府部门数据,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二)扩大产业规模

天津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一是制定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明确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标、指导原则和措施,从顶层设计加强对智能产业的统筹发展;二是扩大专项基金规模或加大海河基金等基金的专项支出,给予智能产业资金支持,在项目立项、审批、考核上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打造天津人工智能品牌;三是通过政府谈判,引入腾讯、阿里等独角兽企业,引导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提升天津智能产业发展质量。

(三)加大AI人才引进和培养

人才培养是“智能+”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要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项目自主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长期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当前各大城市的抢人才政策以短期目标为主,除深圳、广州等城市都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天津受制于总体人口规模,不适宜大量引进外来人口,但是在高端科创人才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引进上应该放开手脚,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方案,有侧重地进行人才引进;二是自主培养人才。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资源,继续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鼓励高校专家、在校学生进入企业深度参与研发项目,促进毕业生留津工作。加强学界和商界的交流,多举办行业和学术性论坛,以世界智能大会等高端论坛为平台,打造具有高知名度的人工智能战略专家智库。

(四)完善基础服务支撑体系

吸引科技型企业来津,需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加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服务供给,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二是加强标准制定及测试认证,支持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建立公共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与认证制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大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和专利导航。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天津人工智能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2019:人工智能
《天津之眼》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天津之眼》
新媒体时代下体育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数读人工智能
广东省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