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研究

2018-12-05励贺林

天津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竞争力知识产权企业

◎文/励贺林

自2008年 6月 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奋发进取,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知识产权贡献者之一,各类知识产权创造始终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专利领域相继实现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两个100万件”的重大突破,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07年的9.6万件增长到2017年的135.6万件,在美国和日本之后位于世界第三位。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已经是知识产权大国,但我国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我国知识产权“含金量”的成色还不够足,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程度还不高,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鉴于此,本文将对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有了长足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每一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认可,报告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决定于12项要素指标,包括:法律和行政架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卫生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环境完备性和创新能力。在2017年9月发布的《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全球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27位,较2016年提升1位。在全球竞争力指数的12项指标中涉及知识产权的主要有两项,其中第9项指标技术准备中国得分4.2,在全球13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3位,第12项指标创新能力中国得分4.1,排名第28位,显示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有了长足发展。

二、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不足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 12月发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国在专利、商标和工业设计这三项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均列世界首位,2016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30万件,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总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也成为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在单一年度内受理超过100万件专利申请的主管机构。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存在明显不足。

(一)创新能力不足

世界经济论坛的 《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能力成为制约我国综合竞争力上升的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科研机构实力、科研人员数量与质量,以及我国产学研结合能力与程度的不足。尽管我国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是明显加强的,但是科研投入的使用质量、转化为科研产出的效率和效益等方面都客观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2017年6月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的国际排名从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但同时也指出,我国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储备以及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岗位数量存在短缺情况。

另外,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切实需要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是联结科技创新和市场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市场效益的检验,才能真正体现科技创新的能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才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限于国内保护,海外布局不强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成为世界最忙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一事实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那就是中国创新者大多寻求在国内提出申请,到海外布局知识产权的中国申请人非常少,而成功获得专利保护的就更少。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16年中国超过130万件的专利申请中只有4%是向海外提出申请保护的,而同年美国和日本的创新者向海外提出专利申请保护的均超过40%,就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是很高的,例如:印度是47.5%,马来西亚是45.2%,南非是28.9%。对于商标和工业设计的海外保护申请,我国的情况要好一点,均达到5%左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瑞士的商标海外申请保护比例达到77%,美国为46%,德国为45%。

在科睿唯安 (原汤森路透的IP&Science事业部门)于2018年1月发布的2017年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行榜》,我国只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榜,而日本有39家企业上榜,位居榜首,美国有36家企业上榜,屈居第二。这显示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距离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的缺失客观上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不应采取过于聚焦国内市场的保守定位,虽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我国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导致在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寻求全球保护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面显得能力严重不足。

(三)知识产权质量有待提高

从分析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在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行榜》的排名可以清楚看出,日本和美国企业的创新战略是集中资源和实力而聚焦于重要领域,重视质量胜于重视数量,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亟待提高知识产权质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兴公司2015年的PCT专利申请为2155件,当年排名世界第三位,但是对于关键芯片的核心技术却是一项战略短板,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数量的堆砌无法带来真正的成功,只有掌握了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甚至是 “要命”的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成功的钥匙。

三、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创新者对自己通过辛苦科研获得成果的所有权、收益权有信心,才能坚定创新者继续研发创新的动力。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全社会已经牢固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已经从“要我保护”转化为“我要保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产权却是科学技术的关键载体,只有全面、有效地改善和解决了知识产权的保护难题,才能够充分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发展,才是真正地用创新谋未来。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纪念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刚要》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所讲的,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打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

(二)推动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实现价值创造收益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既有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也有“逆全球化”趋势发展,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我国的学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具备战略眼光,增强知识产权国际化的意识,高度重视和理解知识产权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要走出去参与并赢得国际竞争,必须拥有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因为知识产权寻求在其他国家的落地保护,就要启动一系列的海外公司投资设置、价值链架构搭建、公司组织结构和法律会计工作的安排等等事项,需要企业管理层进行具体决策和运营操作。企业通过获得海外市场份额,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销售利润,可见知识产权在海外市场获得切实的保护,也就意味着可以在海外市场获得知识产权价值创造的收益。

美国和欧盟不断地挑战我国知识产权策略,并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称中国以不公平手法要求美国和欧盟的企业在进入中国、获得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必须转让技术。另一方面,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包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面临巨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特别是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物权理论、法律权利与经济权利分离理论,以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争议仲裁或者诉讼上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政府要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提供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下的法律和规则支持,积极主动为企业走出去遇到的知识产权困难或纠纷提供援助;企业要从自身发展出发,放开眼界,主动而为,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对相关国家的技术、商业、法律、会计、税收等领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审慎判断自身知识产权应用市场的实际价值和适用条件,实现市场拓展和知识产权价值创造收益。

(三)聚焦重要领域,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进入新时代,作为全球知识产权大国,中国必须现在就开始全球知识产权强国的征程,必须切实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明显增长,将面临愈加复杂的环境和挑战,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向中国提起有关技术许可条件的措施不符合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有关规定,即指称中国存在所谓的 “歧视性技术许可要求”,透过纷繁的表面争议,其实质就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极力为本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进行贸易保护式的维权或者要一个好价钱,既要求中国无条件的开放市场而攫取利润,又希望绝不转让任何核心技术,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国各类研究机构和企业要聚焦重要领域,掌握核心知识产权,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培育更多高价值的核心专利、版权精品、知名品牌,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的转变。

要尊重科技研发规律和市场规律,要充分激发和调动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价值创造、市场应用、资产管理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要摒弃为了研究而研究的低效循环,科研人员和创新者不能再把获取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进行职称评定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要破除科研激励机制不到位、创新主体与获益主体不对称等体制机制障碍,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以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应用为目标,打通科研创新与市场应用的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理直气壮地连接知识与财富,让知识产权的价值创造体现在收益回报上,让知识产权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的各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勇于进取,聚焦重要领域,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早日将我国发展成为知识产权强国。

猜你喜欢

竞争力知识产权企业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