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坚守与超越

2018-12-04陈志刚朱民权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关键词:坚守朗读者超越

陈志刚 朱民权

摘 要: 在当今“快餐式”综艺节目盛行的背景下,“慢综艺式”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异军突起,其中以《朗读者》最具代表性。《朗读者》在文化情感类节目中的代表性源于它坚守了创作导向、匠心精神和艺术真实,也源于它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中超越了传统模式、狭隘意识和传统表达。这类尝试性探索,为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文化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 坚守 超越

在众多娱乐综艺节目扎堆的时代,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犹如电视行业中的一股清流缓解了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继《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之后,《朗读者》以独特的节目形式和特殊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得到了观众的大力追捧。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观众对于文化节目的需求决定了电视节目创作的最终方向。《朗读者》牢牢地把握了电视受众的文化审美情趣倾向和文化心理需求,通过如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搭建起受众与电视嘉宾的心灵情感共鸣的桥梁。《朗读者》力求把情感文化作为节目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灯光和场景的变化达到身临其境的独特审美情感体验,从而引导观众体会文字的独特意味、感悟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真挚情感。《朗读者》的成功是传统电视文化节目与新兴娱乐化电视节目发展的隐形较量,也是在碎片化时代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坚守,还是电视文化传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坚守创作导向,超越传统模式

1.以文载道的节目定位。

“文以载道”是古人对于文化在社会功用中的定位。文章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文体的差异,更注重文章的内涵和思想。作为文化类的节目其内在含义决定了文化“传道”的作用,文化类节目是以传统文化为传播内容的电视节目,节目内容包括民族文化经典、诗词歌赋、历史名人、中国语言文化、古代文学经典、中国丝绸文化等,情感类电视节目则是以记录、谈话和事件重构等多种手法表现、展示和关注人类情感的节目。那么文化情感类节目应该是以上两种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的融合[1]。《朗读者》不局限于节目的形式和流程等各种人为条件的影响,把节目走向的主动权下放到嘉宾和主持人的手中。灵活的节目流程让嘉宾把自我情感更加真实地融入节目的整个过程中。《朗读者》每一期都会将带有人生意蕴的词语作为节目的主题词,“遇见、选择、陪伴、礼物”等一些字眼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韵味,主题词的恰当运用既成为节目核心的线索又成为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点。文化一旦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融入了受众的情绪,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一种文化与人的超时空对话,文化感染人、鼓舞人的功能就在潜移默化中扩展开来,文化的传导作用尤为突出。

2.以情动人的创作理念。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与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这些理念,贯穿节目的始终。可以说节目的理念决定了节目发展空间的大小[2]。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朗读者》把大量情感元素注入节目的整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读者和观众对于节目的风格、定位和走向有清晰的了解与把握。其实对于人民情感的感性关照在《诗经》中早就有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之”。大众传媒的电视节目是人们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传递的重要媒介,不仅能使受众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使观众身心愉悦。因此,电视制作在引进和缔造时就应该注重文化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更容易把握时代脉搏,关照观众的文化心理,引领时代潮流。电视节目的创作不能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更主要的是如何使电视节目的理念与广大受众达到情感共鸣。自古以来文化与情感是相伴相生的,不管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文化和情感是相互统一、不能分割的整体。创作者只有把真情实感的素材进行有目的的裁剪,通过文化的外在装饰,才能使情感外在流露不至于那么突兀,自然流畅的情感电视节目才能更好地打动观众。与其他综艺节目相比,《朗读者》没有豪华的嘉宾阵容,也没有精心场景设置,质朴平实的节目流程和简单的素材选取成为展示平凡人生活经历和人物事迹的最佳窗口。这种不加雕饰的情感载体在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灵活转换,文化元素巧妙组合、安排,使得文化本身具有的情感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炼与升华。

二、坚守匠心精神,超越狭隘意识

1.响应时代召唤,引领文化潮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纵观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由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包括现实的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对电视节目高质量需求是人民群众在新时期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通过综艺节目加强对现实和自身的认同,深化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获得审美层面上的享受与愉悦,这将成为人民衡量综艺节目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洞悉人民文化审美需求应该是电视节目创新与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文化情感类节目符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節目创新中心始终围绕人民群众,节目制作素材扎根于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把人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作为节目情感元素的主要构成单位。文化情感类节目独特的节目定位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向往。《朗读者》相比《中国诗词大会》而言,虽然没有厚重的文化历史感,但是独特的艺术情感表达方式是其在众多文化类节目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因素。《朗读者》通过“文学+访谈+朗读”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把干瘪无趣的文字变成了传递情感的有力载体。

由于电视节目商业化的运作,综艺节目有朝着粗制滥造和低级趣味的制作倾向,各种低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通过电视节目强行灌输给广大受众,观众在参差不齐的电视节目中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更有甚者,低级趣味的节目形式会让观众迷失人生价值取向。《朗读者》在创作之初就看到了国内综艺节目的怪象,当其他文化综艺节目还在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各种传统文化生搬硬套时,它另辟蹊径地把寻求情感体验作为节目创造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不造作、接地气的《朗读者》成了观众最受欢迎的一档综艺节目。在《朗读者》的影响下,全社会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朗读者》成功表明电视节目的创作必须从狭隘的商业意识中走出来,贴近现实,走进平凡的生活,感受时代的氛围,才能够占领电视节目竞争的高地。

2.包罗世间百态,尽显人间真情。

电视节目是人们观览人生百态,体会人间真情的窗口,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既能了解社会的风云变幻,又能得到感化和教育。电视节目创作理念将直接影响节目今后的走向和观众的规模数量。《朗读者》以“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作为主题词,十二个主题词就是十二种人生体验,也是十二种真情告白。《朗读者》以不同的主题词作为每一期节目的关键词,没有预定的台词剧本,也没有人物设置,全靠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交流。主题词成了嘉宾讲述人生故事的突破口及观众体验嘉宾人生经历的引导语,通过阅读嘉宾的经历关照与反思自我人生,在阅读文本中嘉宾与观众形成的情感碰撞成为引起成观众与嘉宾独特的情感共鸣点。

主持人曾介绍《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知名演员濮存昕通过老舍散文《宗月大师》向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致敬;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讲述翻译书籍的心酸历程;世界小姐张梓琳介绍自己的成名之路。他们作为主讲嘉宾卸下成功者的光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向我们讲述成功背后的故事,这里既有自我牺牲、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又有对普通个人岁月的追惜。这种名人加普通人的节目设定拉近了观众与名人的距离,同时专家对于《朗读者》的文本进行了具体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受邀嘉宾和观众明确文本传达出来的具体意义,加上嘉宾和网友的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交流,文本载体所包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朗读者》把“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和人文情怀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广大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

三、坚守艺术真实,超越传统表达

2017年是综艺节目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电视节目形式创新的关键一年。在《朗读者》的影响下,一些综艺节目开始把文化与情感这两种元素作为节目创作的主旋律。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这些节目的观众以16岁至35岁的青年人居多,其中16岁至23岁的观众超过三成,这表明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正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文化传播的范围从电视传播逐渐走向多元化。微博、微信等各大通讯传播平台加快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速度,因此,怎样表达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才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将成为文化情感类节目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1.节目形式多样化,注入文化活力。

一档综艺节目要想留住年轻观众,首先要有吸引观众的内容。《国家宝藏》制片人于蕾在调查年轻观众的喜好以后表示“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这表明“娱乐化”综艺并不是综艺节目唯一的出路,增加节目的文化底蕴也能成功吸引观众。《朗读者》抓住了观众的文化需求与情感需求,在节目中注重对文化与情感的表达,让节目更加贴近观众的心灵,也体现出人文关怀。《朗读者》在节目流程、背景音乐、场景、舞台布置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朗读者》为了创造嘉宾与观众们之间“零距离”的谈话环境,舞台上还特意安排了门框等家庭各种常用摆件,这种场景安排类似访谈和谈话却比访谈更添了家庭的氛围,比谈话多了一丝温情。节目的背景音乐以空灵的音乐为主,随着嘉宾的情感流露而变化。在选材上,《朗读者》不仅有书信,还有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感情特质。加上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嘉宾与观众的直接对话,平民大众化朗读,降低了文学的门槛,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一种穿越经典的再创作,搭建起了作者与读者情感沟通的桥梁。同时这种似访谈又似朗读的节目形式也给文化演变注入了活力,文化由以前被动式的输入开始转向体验式感悟。

2.节目创作大众化,讲好中国故事。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体现不同类型和多种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就以动人的故事和独特的文化情感触点吸引着一大批观众。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和基础;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坚守中国文化内核、挖掘原创模式价值的雄心和勇气[3]。《朗读者》中的嘉宾既有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又有普通大众,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大众的故事,故事里既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又扩展了生命的宽度,在给人们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催发了人们不断前进的勇气和激情。

《朗读者》成功的關键在于密切关照观众的文化心理,抓住文化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管时代怎样变化,观众审美情绪怎样变动,文化与情感始终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朗读者》是文化情感类节目尝试性的探索,然而《朗读者》的成功并不代表文化情感类节目整体的成熟。文化情感类节目在今后创新和转型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电视节目只有坚守文化本源、超越外在限制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林谦.浅析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131.

[2]潘开政,黄洪珍.《朗读者》:综艺清流唤醒文化渴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44-46.

[3]最是书香能致远——《朗读者》第一季研讨会纪要[J].电视研究,2017(06):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资助项目“近年兴起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现象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cx201723)(指导老师:曾娟)

猜你喜欢

坚守朗读者超越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跨界与超越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