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重组研究

2018-12-04沈言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制造2025创业教育

摘 要 通過分析原有专业体系的优缺点,然后对比“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岗位需求特征,提出调整减少纯机械类和设计类专业,增加电类和控制类专业的专业体系构建思路,建议通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减少总的专业数量,让高职院校真正做到“强基础,淡专业”,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产业的能力。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机械制造类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0-0068-03

1 引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发达国家几乎同时发力。例如:2012年11月,美国发布《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白皮书;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在2015年5月印发《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重组,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制造业来说刻不容缓。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21世纪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人才。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究其深层次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高职的人才需求。特别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其专业体系已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中国制造2025”政策产生的背景

制造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主体,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更是我国的兴国之器与强国之基。目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计划,紧接着还将实施“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计划。

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近两年,为了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一系列文件,各个省市地区也出台促进地方智能制造的一些文件。在此背景之下,服务制造业的职业教育必须反省、探索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别是专业体系的重构迫在眉睫,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3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的招生规则,高职院校招生的和机械制造大类相关的专业有:一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580101),二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580102),三是数控技术专业(580103),四是电机与电器专业(580104),五是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580105),六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580106),七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580107),八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580108),九是工业设计专业(580109),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580110),十一是精密机械技术专业(580111),十二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580112),十三是机电一体化专业(580201)。近两年,由于“中国制造2025”的出现,工业机器人专业(560309)开始兴起。细究原有的专业,会发现它们存在以下问题。

1)纯机械类专业和纯设计类专业过多。原有的专业体系是建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上的,这些专业具有浓重的刚性制造特征,以机械制造和机械设计为主,和控制类以及智能类专业完全脱钩,无法服务“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

2)电类专业和控制类专业过少。在原有的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中,电类专业和控制类专业过少,且以培养机械维修人才为主,而很少有控制类的专业,因此也很难适合高职院校未来的人才培养需求,和“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发展方向更加无法吻合。

3)信息类专业没有有效融入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在原有的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之中,信息类专业一般是设置在信息类专业体系之中,而在工业4.0背景下,信息类知识将要融入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之中。因此,究竟是将部分信息类专业融入机械类专业之中,还是在机械专业中开设部分信息课程,值得职业教育者进一步探讨。

4)专业体系还停留在服务原有的工业体系,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业发展需要。总的来说,现行的专业体系还停留在服务原有的工业体系,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业发展需要。原有的工业处于工业3.0阶段,以纯机械、纯电类、纯控制类为主,而未来的工业则以智能制造为主,融合了机械、电、控制类课程,因此,原有的专业体系亟待改革、重组与提升。

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发展方向研究

“中国制造2025”重点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实行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且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

智能生产的侧重点在于将人机互动、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并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数据采集,便于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生产流程智能化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因此,构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必须以“中国制造2025”机械产业发展方向为依据。

5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重组研究

由以上分析可見,我国原有的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服务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无法有效服务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重组、淘汰和构建。

1)原有的部分专业不负责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重组和淘汰。“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部分纯制造类的专业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很难有竞争力,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三者合并为两个专业即可,一个针对机械制造类岗位,一个针对机械设计类岗位。

2)原有的部分专业范围过窄,不适合未来的市场需求,需要重组、拓宽和淘汰。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范围过窄,不适合未来发展需求,可考虑淘汰;数控技术专业、电机与电器专业、精密机械技术专业范围虽窄,但是这些专业符合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予以保留。

3)原有的部分专业范围过宽,不适合学院外来的竞争,需要重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非常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但该专业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专业范围过宽,成为一个万金油专业,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制造类专业方向,一个是自动化专业方向,但该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又是从事电设备的运行、维修、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改造工作,和机械制造又完全无关,因此建议缩小该专业的范围为机械自动化专业。此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来范围较窄,但是由该专业演化的3D打印技术非常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建议将专业改为模具设计与3D打印技术专业。

4)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需要重构增加一部分电类和控制类专业。“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因此在高职院校未来的专业构建中必须适时增加一部分电类和控制类专业,或者在对原有的专业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适时增加一些电类和控制类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此外,在重组和重构专业体系的过程中,要着重改造、提升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体现和运用。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还需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在制订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根据专业,将创业创新的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着重体现根据专业来创业的理念;低层次的创业教育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意。

6 小结

总的来说,第四次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之中,服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建设还处在探索之中,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放松对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的控制,让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招生专业,毕竟高职院校处在服务产业的第一线,对产业的需求比政务部门的感受更加准确。此外,如何持续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纳入课堂教学,将是职业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参与者,要积极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48-51.

[2]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3]黎修良,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78-80.

[4]黎修良,沈言锦.高职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0-72.

[5]魏茜.“中国制造2025”需求下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设置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1-113.

[6]夏建国,周太军.中国制造2025和应用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9):24-27.

[7]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10):58-61.

[8]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9]蔡泽寰,肖兆武,蔡保.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析: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J].中国高教研究,

2017(2):106-110.

[10]邵安菊.“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比较及推进路径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

36-42.

[11]徐晓艳.基于交叉效率模型的“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12]李海洲,唐衍军.谈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13-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制造2025创业教育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