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非ST段 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中价值和意义
2018-12-04,,,,
,,,,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 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市中心医院心脏内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而引发的完全或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1,2]。非ST段抬高的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主要由于管腔不完全闭塞的血栓而产生,典型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和ST段压低[3,4]。当机体出现更严重的斑块破裂发作或生物化学标志物(肌钙蛋白T或I)释放时,且比ST段抬高的心梗坏死的扩展较轻时,即可诊断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心电图上常无病理性Q波)[5]。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学细胞因子的改变可有效鉴别诊断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本研究旨在探讨hs-CRP和MPV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中价值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5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STEMI)和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诊断标准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指南[7]。入选标准:①发病24h内入院;②未有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未有手术、外伤或肿瘤疾病病史。
NSTEMI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发病年龄(65.89±7.53)岁。STEMI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发病年龄(65.14±7.78)岁。UA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发病年龄(65.52±7.39)岁。各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血样采集及检测方法采用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测定入院治疗后12 h、24 h、48 h和72 h患者血液hs-CRP和MPV含量。采集清晨空腹患者静脉血6mL注入含3.8%质量浓度的枸橼酸钠的抗凝管(安徽信灵检验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低温离心2000rpm/min 15min,常规分离血清血浆,备用进行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试剂盒购于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液MPV含量,按照配套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严格进行实验。采用罗氏公司的Elecsys2010电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普通肌钙蛋白I(Troponin,cTnI)检查,按照配套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严格进行实验。
1.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对数据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结果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各组患者hs-CRP和MPV含量与UA组患者血清中hs-CRP、MPV和cTnI含量相比,STEMI组和NSTEMI组患者血清中hs-CRP、MPV和cTnI含量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STEMI组血清中hs-CRP和MPV含量相比,NSTEMI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MPV含量明显升高,cTnI含量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hs-CRP和MPV含量
与UA组含量相比,aP<0.05;与STEMI组相比,bP<0.05
2.2 NSTEMI组患者hs-CRP、MPV和cTnI含量给予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后,患者血清中hs-CRP、MPV和cTnI含量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12 h、24 h、48 h和72 h,患者血清中hs-CRP、MPV和cTnI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NSTEM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MPV 和cTnI含量
与治疗前相比,aP<0.05;与治疗后12h相比,bP<0.05
2.3 hs-CRP和MPV联合诊断意义患者血清中hs-CRP和MPV的检出率在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中具有明显的差异,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中,hs-CRP和MPV的单项检出率明显低于两指标的联合检出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血清中hs-CRP和MPV值
2.4 hs-CRP和MPV与cTnI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显示,NSTEMI组患者体内cTnI与hs-CRP、MPV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7、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cTnI的AUC为0.86,敏感性44.53%,特异性97.82%;hs-CRP的AUC为0.65,敏感性61.33%,特异性74.00%。MPV的AUC为0.72,敏感性83.33%,特异性80.75%。hs-CRP和MPV并联诊断的敏感性86.00%,特异性90.00%。与cTnI相比,hs-CRP和MPV并联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特异性明显低于cTnI。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均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分型,发病机制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由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缺乏特异性的心电图变化,早期心肌特异标志物变化不明显,因此临床常易漏诊误诊。近年来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作为直接反映机体炎症强度、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炎性指标[8-9]。正常情况下血清hs-CRP含量甚微,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升高,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脱落过程[10]。临床上常用hs-CRP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及预后或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代表血小板活化功能和平均大小的参数指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体内炎症状况。MPV增高提示临床患者体内处于较高的易栓状态[11-12]。MPV增加与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增加等密切相关,MPV增加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和预后不良的相关预测因子[13]。
本研究表明,NSTEMI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MPV含量比UA组和STEMI组患者显著升高;且给予常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hs-CRP和MPV含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12 h、24 h、48 h和72 h呈逐渐下降趋势,提示NSTEMI患者血清中hs-CRP和MPV含量与患者的疾病程度明显相关,可有效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情况。各种因素在稳定和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氧自由基、促炎细胞因子及补体激活等作用使细胞质空泡化及线粒体损伤,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渗入到受损组织导致内皮功能损伤,提高血管通透性,破坏内皮功能,进而管舒张功能减低,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微血栓形成,毛细血管阻塞,缺血加重,组织严重受损[14,15]。目前炎症机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得到了广泛的证实,本研究结果和既往研究一致。
同时,患者血清中hs-CRP升高和MPV增大的检出率在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中具有明显的差异,NSTEMI组hs-CRP和MPV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说明hs-CRP和MPV升高可以作为判定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指标,提示患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在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中,hs-CRP和MPV的单项检出率明显低于两指标的联合检出率,与cTnI相比,hs-CRP和MPV并联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特异性明显低于cTnI。说明联合检测患者体内hs-CRP和MPV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判定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辅助诊断。并且hs-CRP和MPV并联诊断可评价NSTE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体内cTnI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