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师傅型”师资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8-12-03车娟陈友广
车娟 陈友广
摘 要:当前,社会各行业中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不是缺少工人,而是缺少技术人才。国家大力发展各行各业,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到一线来支撑其发展。如何能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文章从“师傅型”师资的现状分析入手,剖析高职院校“师傅型”师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师傅型;师资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9-56-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9.01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Master" Teachers'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under Modern Apprenticeship
Che Juan1,Chen Youguang2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Jiangsu 215411)
Abstract: At present, all the industries in the society experience a labor shortage, which is not the lack of workers, but a lack of technical talents. The country vigorously develops all walks of life, which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technician to rush to the first-line jobs to support development. To bring up large number of technical talents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required with bo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killed professional skill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master" teacher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ster" teacher; teacher training; reform
1 现代高职院校教师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要求教师的教法实施“做中学”,这样学生能够实现“学中做”[1]。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师整体来说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职业技能。目前,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1 “学校到学校”的大学应届毕业生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教师文化层次,大量招聘的是以硕士研究毕业生为主的应届毕业生,还有部分的大学本科生以及博士生。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职能划分得很清楚,高职院校主要进行职业技能授课,本科院校主要进行理论授课,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进行比较尖端的理论研究。所以,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入高职院校任职会存在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操作经验缺乏的现象。
1.2 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
高职院校为了能与市场接轨,方便学生学到当前的先进技术,會聘用或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一种是被学校直接聘用,成为学校的专任教师,需要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另一种是企业技术人员被高职院校聘为兼职教师,这类教师根据校企双方的洽谈共同确定各自的责权。
2 高职院校“师傅型”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里技术过硬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员工,或作为专职教师,或作为外聘教师。这些教师有着常年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自身的技术过硬。但是由于毕业的时间较长或者文化层次不高,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系统了解,上课期间容易出现疏漏,还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而毕业不久的教师中很多存在只会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对日后就业非常有利,因而刚毕业的任职教师一般还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学校里的一些有经验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感到满足,不愿意踏出校园去学习新的技能,导致教出的学生跟不上企业的最新发展需求。
2.2 “师傅型”师资培育机制较落后
很多学校认识到自己的“师傅型”师资较缺乏,近年来,很多新进教师在进入学校任职后往往会直接开始上课,即使学校有心想把新进教师送往企业进行锻炼,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造成部分教师在企业锻炼的成效不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职称评定的时候也会把教师挂职锻炼的时间作为考核条件之一,出发点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自我提高,但是同样由于对挂职锻炼的考核监督制度不完善,大部分院校只是要求挂职锻炼后进行一次汇报和提交一份挂职锻炼总结,缺乏对挂职锻炼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考评。还有部分学校要求教师采取非脱产的方式进行挂职锻炼,也就是说教师在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还要接受授课任务,教师只能在授课以外的空余时间挂职锻炼,导致教师在企业不能专心学习,企业也不会让教师真正参与到他们开发或研究的项目中,这样会造成教师对于先进技术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学校政策导向不明,激励措施不够
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体现出本校的科研成果,鼓励教师进行大量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学校对于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也非常注重承担课题数量的多少、課题级别的高低,是一般课题、重点课题还是规划课题。部分专业技能较高的教师,投入了很多的个人精力在学徒培养上,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去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或项目开发研究。虽然教师带学生参加各项比赛获得奖项也属于学校的激励范畴,但是获得的激励报酬远没有承担课题研究多。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大部分教师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课题,甚至个别教师同时主持多个课题,但是大多属于一般课题,重点课题承担得较少。
2.4 校企合作的平台较少,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热度不够
众所周知,德国政府为了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配套政策。例如,制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德国的法律还明文规定,企业应该提供岗位来配合学校发展职业教育[2]。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只有一些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而这些文件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不够,很难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企业对高职院校里的课程大多参与在定岗实习这一环节,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很少参与。绝大多数企业不想投入人力与物力在人才培养上,更多注重从其他的企业“挖人”,这种“短平快”的引人思想加剧了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3 “师傅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1 “师傅型”教师的选拔
“师傅型”教师的选拔主要考量教师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职业素养、个人专业特长等。因为现代的“师傅型”教师不仅仅是教授某项单一的知识点或者是技能操作,而是综合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因此,需要组织专家对企业的人员进行全面考评,选拔专业技能高、职业道德好和责任感强的技术骨干来担任师傅。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就要求有企业颁发的培训证书、行业颁发的技能证书等条件,并且与世界500强企业——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合作,聘用企业中优秀的技师和管理人员长期对该校学生进行培训,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技能操作、职业素养等各方面比同期的其他学生要提高很多,毕业后进入企业可实现无缝对接。
3.2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3]。着眼于国家未来的教育发展,规划中特意把“双师型”教师培养列为一项重点目标,并为此设立了各种培训体系以及机构。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行培养,主要训练授课方式、课堂制度规范、系统理论知识等。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利用学校内的资深教师对来自企业的新教师进行指导,使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二是联系多家优秀企业并与之合作建立教师锻炼平台,对学校专职教师进行培养。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技师等作为师傅,对新进教师进行技能上的强化培训,帮助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能胜任高职院校的课程要求;对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新兴技术的培训,强化教师的操作技能。最终实现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与自身专业始终保持同行共进。
3.3 “双导师制”的实施
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招生即招工、工学交替、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等核心特征[4]。
双导师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师傅为辅;在企业实习期间,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教师为辅。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进行深度合作,在学生定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教师共同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岗位需求,企业师傅可以指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学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岗位技能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从其参加的企业项目中选题,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定期开展课题研讨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有市场经济价值的课题,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以团队的方式申报优秀毕业设计。
适当的仪式可以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例如,举行“双元班”的拜师仪式等。“双导师制”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3.4 “双导师制”的考核和奖励政策
学校实施“双导师制”,首先管理上要配套各种规章制度,如双岗互聘、绩效考核机制等。来自企业的教师平时在企业工作与学校授课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校不能完全以学校原来的制度规章来管理这些教师,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学校与来自企业的教师签订合同时,合同中应明确责权,特别是权利一定要可量化。例如,根据技能等级证书确定其津贴系数,根据学期末所带学徒的考核成绩给予教师不同的奖励。还可以通过颁发一些荣誉证书,来激发企业师傅授课的成就感。
4 结语
国家的发展除了需要高精尖的科技人才,也需要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主要阵地,其发展必须紧跟企业的步伐外,同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的存在是经过了德国、英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的验证,合乎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订单式”学生,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6.
[2] 李教社.基于现代职业交友体系建设的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理念及策略[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20.
[3] 李玉静.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
[4] 徐金林,龙凤秀.“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模式及其现实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3(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