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2018-12-03胥静
胥静
摘 要:在现今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大多的教学过程都流于表面化、程序化,只是一种背课文的填鸭式教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智育发展上来了,德育却落后很多。事实上,这是一种畸形的语文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小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幸福教育,把幸福课堂带到学生当中去,我们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方法;教学情境;教材
小学生正是天真活泼的年龄,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针对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发扬其天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方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有四个大的方向可以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忽略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事实上,素质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环境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了。善于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是一种渗透德育教学非常有效的方式。例如在教授《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植树活动,观察学生在植树活动时的表现,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将这些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由教师在班级里面评讲展示,好的文章还可以做成班级日报。在亲自进行了植树活动之后,学生更能感受到绿化的含义,明白“百年树木”的不易,对砍伐树苗,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谴责。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限制,常常在阅读课文时入不了境,所以很难接受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使用各种方法(实践活动等)来设置一种与课文讲述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小学生进入课文中所讲述的情境,使得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受到教育。
二、以教材为主,品味语言
每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特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让学生揣摩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强化语句训练,还可以让小学生在挖掘语句含义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品味。每一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仅仅在文学性、科学性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以教材为主,学生在这一篇篇的文章中更能得到德育。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为例,课文中使用了多处数据,请学生具体找出这些数据,并想一想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等关键词入手,理解谈迁编撰《国榷》的不易,深刻领悟到刻苦钻研、认真学习的精神品质。这样一来,不需要强硬地灌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利用故事、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小学生接受德育,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很多小学生会觉得语文课本没有意思,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汉字,看得人头疼。实际上,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选用的文章以小故事居多,每篇课文基本上都会伴有几幅插图。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对他们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插图、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母爱题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借助图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启发学生从小孝顺父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作文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进行德育不仅仅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阅读之外,作文课堂上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课是语文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比如教师以爱国为主题开展资料搜集活动,使学生在进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对小学生而言,很多时候会出现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的情况,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有了生活实践,就不必担心无话可写。同时,学生并不是写完一篇作文就不了了之,教师还要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点评,关注到学生在观察感悟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正式形成,这就显得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要想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教师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教材为主,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把握语言特色,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与揣摩,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
参考文献:
[1]宋祥.语文教育学段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2.
[2]聂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渗透问题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