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课堂的探讨
2018-12-03王桂香
王桂香
摘 要: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微课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课堂;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无处不在,在“互联网+”背景下,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微课被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丰富了学生课堂生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是一种利用微型教学视频来开展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活动,属于一种资源整合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活动没有区别,同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不同的是:其一,微课的教学主体比传统教学少,通常是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针对性较强;其二,微课的教学时间比传统教学短,其优势是学生可以灵活支配学习的时间;其三,微课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加精致,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通常能与教学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难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的优势主要是能够为学生提供省时且高效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二、“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课堂的构建
1.在课堂中适时引入微课
微课适用于课堂的每一个阶段,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微课进行教学。例如进行“混合运算”教学时,在课堂开始的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用微课为学生展示最为精彩的部分,通过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趣的提问,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为学生总结混合运算的原则,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地进行微课组合
利用微课虽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也需要对微课进行合理的组合和利用,不能为了微课而教学,过多地滥用。微课主要是为了教学而服务,因此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微课的组合,以免过多使用引起学生的抵触。例如在进行方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提出问题,然后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未知数在等式两边的移动规律,最终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几个组合,一方面能够保持微课教学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与之有相似之处,在微课中,教师担任讲解和示范的任务,引导学生对微课视频进行理解和学习,与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同的是微课的针对性更强,在微课中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因此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担任微课视频的主角,一方面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更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制作有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微课时,可以先进行例题讲解设计,总结出具体的步骤之后,选择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好、有感染力的同学参与到微课视频录制中,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心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4.自主利用微课学习
由于微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授课模式的缺陷,教师将微课资源上传到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圆柱相关知识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没有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就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巩固学习,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进一步自行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利用微课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内容丰富、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且微课形象生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课课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亚超.见微知著,打造“微课”课堂: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浅析[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6(10):17.
[2]林吉.聆听微课课堂中的“好声音”:对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70):71-72.
[3]贾双.小学数学教学中互联网+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備,2017(21):120-12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