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品位的教育者
2018-12-03尤正伦
尤正伦
摘 要: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它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教师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人们在落实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踏上了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征程。而对于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基础阶段的小学教育而言,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对小学乡村数学教师如何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教育者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师德师风;乡村教师;小学数学
对于师德师风的概念,人们并没有给出一个详细的定义。但在一般情况下,师德被认为是教师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师风则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师行业所表现出来的风气。总体来说,师德师风的内涵十分丰富,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作风。本文笔者就以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为例,就如何建设教师师德师风的策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树立为人师表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就必须树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意识。因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一闪烁着伟大光辉的教育理念是当今教师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教师要想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将言传和身教这两项内容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由于本身自我控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除了家长之外,教师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再加上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崇拜感和模仿心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规范好自己的道德品质,那么也就无法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当笔者每天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告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在上课铃响后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的现象出现时,虽然教师的威严让学生无法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斥责,但他们会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上行下效,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上课不能迟到的规则也不会过多地去在意,从而使上课迟到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屡屡可见。因此,树立为人师表意识在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要把培养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爱岗敬业精神既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教学宗旨,也与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途径不谋而言。而教师也只有在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之后,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呢?首先教师需要坚定自己热爱教育事业的决心。因为教师的工作虽然伟大,同时也是繁琐和辛苦的。尤其是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教学环境的艰苦让他们的教育工作显得格外辛苦,如果没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他们很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消磨掉自己的激情,从而产生消极怠工的心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加关注,这一点在乡村小学的教学中也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乡村学生大部分都属于留守儿童的范畴,他们长期生活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这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时教师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让他们被爱所包围,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素质。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提高个人的能力素质,这也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因为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中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就信息技术而言,如果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他们就无法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高度融合,從而无法将数学知识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这给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除此之外,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增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个人能力素质是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犹如一叶扁舟,承载着渴望成才的学生不知疲倦地航行在知识的海洋中,最终将他们送达理想的彼岸,从而成就他们的人生。因此,作为小学乡村数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树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意识,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提高自己的个人综合素质,从而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教育者,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文庭.师德建设应注意“三多三少”[J].江苏教育,2018(30):76-77.
[2]刘灼培.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6):127-12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