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引导主动探索
2018-12-03柳冠军
柳冠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设计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为此,就课堂上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数学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现在以及未来,社会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立有一席之地,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从如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未来的劳动者更应该具备善于吸纳新思想,并且能够从容应对复杂问题最终给予创造性解决的素质。所以,结合学校教育,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开展高质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我们应怎样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呢?
一、引入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价值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入学一年级时,多数喜欢上数学课。但随着他们步入高年级,他们对数学课的兴趣度就慢慢降低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如果从数学本身的角度来回答,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接触到的数学定义和定理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而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抽象,不好理解,于是,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并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去解決这一问题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当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上着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意义重大,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自己发展所需。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有价值,学习数学更有价值。所以,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这一内容,笔者就是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身高变化与他们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怎样更清楚地表示自己的身高变化”这样一个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将本课的难题置于学生的面前。
这样的设计,就是将学生平时生活话题引入新课教学。这样的设计,自然又贴切。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帮助,从而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特别是可以激发他们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这就为接下来难度更大的学习活动做好了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二、多维设置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强记法在一些学科中可能有效。但是对于数学这样的学科,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是用再长时间也很难起到作用。学生不懂,再强记也不顶用。所以,碰到一些教有所困、学有所难的问题时,我们要选择一些方式,诸如观察、迁移等手段,归纳、类比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内容,为夯实教学重点,深化学生认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研究环节:(1)引述提问。问题是:基于以上的研究,你是不是就这样认为以上所得结论对所有3的倍数都适用呢?(2)提出要求。请大家各自再找一个大一些的3的倍数,用计数器算出来,看看结果怎样。(3)再次提问。主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次研究的想法,学生可以进行任意表达。
这样的设计涉及观察、归纳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通过“更大的数”和“任意表达”这两个细节,就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不完全归纳时,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要义所在有一个深切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精选教学内容,设置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展开富有成效的认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问题质量,引导探索发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既有经验出发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迫切学习的愿望,并将这一愿望化作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从而体验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引导他们借助相关知识进行表达。具体是这样引导的:笔者先给予他们提示(联系相关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举出相应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他们由此出发,再举例说说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以及相关数之间(这里主要是指因数的个数与质数、合数)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联。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2、5、3的倍数的特征。
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特征的讨论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说清楚特征到底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他们回顾相应的探索发现过程,并从这一探索中体会到由具体现象到一般规律的抽象过程,如此设计就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发现的能力,通过设计高质量问题来引导他们进行解决。到底怎样去设计问题,仁者见仁,但无论怎样,这都需要我们潜心教学,大胆去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建.数学课应该走进“现实生活”[J].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4):71.
[2]周窦华.提高“问题讨论”有效性,构建生态数学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7B):5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