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与想象齐飞
2018-12-03丁海娜
丁海娜
摘 要: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心”,这样既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不失习作的兴趣。《月光曲》在写欣赏艺术的感受时,作者将想象融入其中,学会这种写实加想象的写法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依托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感受生动的表达,进而构建语言实践平台,尝试写实加想象的写法。这样,学生既得意,又得言。有鉴于此,就结合教学实践,浅析写实加想象写作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策略的采用。
关键词:写实加想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身边的艺术”,课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其中《月光曲》和《蒙娜丽莎之约》在写欣赏艺术的感受时,作者将联想和想象融入其中。《月光曲》中,盲姑娘兄妹听贝多芬弹琴时,具体地写了想象中的情景。《蒙娜丽莎之约》在具体描写画像时,作者将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到的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共性,即写实加想象。
一、依托文本,认识表达现象
学生对于想象并不陌生,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已经出现过。但写实加想象的写法,学生并不了解。因此,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文本内容,认识这种表达现象。
如,《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教学:
首先,在课件中出示课文的第9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画出描写当时真实发生的语句。学生根据提问,去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课件把写实的语句显示成红色。
其次,请学生读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可以想象。课件中显示成蓝色。
最后,师生合作读一读第9自然段,老师读写实的句子,学生读一读想象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写实加想象的写法。通过以上三步,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这种写法,为下面的感悟表达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内容,感悟表达效果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种写法。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写实加想象的表达效果,这为小练笔奠定了基础。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这个问题比较难,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接着,学生交流补充,指导的重点指向想象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赞扬兄妹俩善良,为兄妹俩甚至是穷人、整个社会的不平而鸣不平。最后,引导学生想象有什么好处,可以写出欣赏艺术时的感受,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三、尝试运用,内化表达形式
通过《月光曲》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写实加想象的写法,并且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了它的表达效果。《蒙娜丽莎之约》在写法上和前者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自学。但是跟前者不同,它是画像描写,是静态的。这细微的差别,需要学生加以区别。
在学习第5、6自然段的基础上,展开第7自然段的教学:
教师先请学生读一读第7自然段,对照着插图,用横线画出画中呈现的内容。文中的插图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晰的,学生能够在文中画出(身姿、交搭的双臂、脸部、颈部和双手、右手、朴素的茶褐色衣服、身后的背景、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肯定学生找到了写实的部分,再用波浪线画出想象的部分。这里的想象部分比较难找,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好像沐浴在阳光里,格外明亮动人。富有生命的活力。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接着,进行仿写训练。课文后面还有一幅画《最后的晚餐》,也是达·芬奇的作品。请你仔细看看这幅图中的犹大,他的神态、手势、眼神有哪些特点。
学生观察插图,说出有关犹大的神态、手势和眼神的词语,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学生会给出这样的词:把手指向、脸涨得通红、眼神飘忽不定……教师板书这些词,依次在旁邊板书:手指着、满脸通红、眼神望着上方。
在学生对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意思相同的三组词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难,只有少数几个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辨析。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他们说的词是动态的动作描写,而另一组词是静态的动作描写。
最后小结,《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都是画作,画中的人物都是静态的,所以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是人物的状态,应该是静态的描写。为了使写实和想象之间连接得更加顺畅,提示学生可以用“好像、仿佛、让人觉得”等词语。
经过课堂内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写实加想象的写法。
依托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感受生动的表达,进而构建语言实践平台,尝试写实加想象的写法。这样,学生既得意,又得言,真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参考文献:
唐懋龙.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设计六上[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