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已建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评价
——以略阳县为例

2018-12-03付恒阳习妍平

关键词:陕南赋值移民

付恒阳,张 静,习妍平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移民安置点选址关系到移民搬迁后能否安居乐业,所以安置点的科学选址至关重要.有关选址方面的研究,国外早在17世纪就进行了理论探讨[1],随后,学者们就工业布局、区位优化、工程选址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模型和方法,如多目标决策[2]、物种分布模型(SDMs)[3]、安全指数[4]、Bison模型[5]等.随着20世纪80年代GIS的出现,其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逐渐成为选址分析的常用工具和方法[6-8].国内选址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后来扩大到储气库[9]、化工厂[10]、机场[11]、水源地[12]、物流中心[13]、城市迁建[14]、养老目的地[15]、村镇居民点[16]等选址的适宜性评价.近年来,随着许多地区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移民工程的实施,着力于研究移民安置点的选址,但主要集中于地震灾后移民工程和水库移民工程的选址[17-20],针对地质环境复杂的陕南地区移民安置点选址的研究较少.

陕南地质灾害多发,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超过陕南地区总面积的50%[21].为解决陕南自然灾害多发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问题,陕西省政府制定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要求2011—2020年从陕南的贫困山区搬迁240 万居民.自2011年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已历时7年多.陕南各县区依据要求,积极开展移民搬迁工作,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建设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约4 000个(汉中、安康、商洛移民办统计资料).根据现场调查,目前陕南移民工程选址仍然存在部分安置点建在隐蔽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安置点的农耕、取水等配套生活要素不便利等问题,急需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安置点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文中以陕南汉中市略阳县为例,建立了一套方便、适用、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安置点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为略阳县后续安置点选址工作奠定基础,并为移民安置点科学选址提供一定的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略阳县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西段,汉中盆地西缘,介于东经105°42′~106°31′与北纬33°7′~33°38′之间,总面积约2 831 km2,最高海拔2 425 m,最低海拔587 m.该县山地面积占97.7%,水域占1.66%,谷坝平地占0.80%.全县现辖15个镇2个街道办,共有145个村和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1万人.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8 706 hm2,人均耕地约0.143 hm2(略阳县2017年统计年鉴).略阳县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发生频繁,是陕南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陕南移民工程重点县之一.2011年以来,略阳县政府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易地移民搬迁工作,截止到2017年12月,全县已经建成8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累计搬迁安置4 685户17 119人(略阳县2017年统计年鉴).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数据包括略阳县数字高程数据(DEM)、TM遥感影像数据、生态敏感区数据以及地质灾害分布等数据.其中,DEM数据和TM遥感影像数据为栅格数据,均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生态敏感区数据来源于略阳县环保局,地质灾害分布、人均耕地面积、已建安置点数据来源于略阳县国土资源局.河流、道路等矢量数据来自于全国1∶4 000 000地图数据.

在对TM影像经过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后,利用ENVI计算植被覆盖度;然后,对TM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结合略阳县国土局提供的《略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城镇、农村居民点、荒草地、规划居民用地、水域共8 类.同时,对收集到的纸质图件进行扫描,利用GIS工具对扫描图像进行配准和校正,并对各要素矢量化.所有数据统一坐标系为UTM_Zone_48N,空间分辨率统一为30 m×30 m.

3 研究方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评价等级

在移民工程迁址空间适宜性评价中,由于研究区域不同,侧重点不同,不同学者选择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黎小东等[17]认为地质灾害移民选址应考虑地质灾害、断裂构造、道路、地形坡度、高程等指标;彭力等[18]认为移民选址要考虑地质安全、地形地貌、交通运输等指标;李双[22]认为坡度、断裂带、交通线、水系等指标是地质灾害移民选址的重要指标;邹成毅[23]认为外迁移民安置点应选取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道路交通、离镇距离、自然灾害等因子;倪九派等[19]认为移民安置点选址应选取土地资源、经济条件、交通条件3个主要影响指标;连海波等[24]认为移民搬迁安置点选址应选取地质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条件、区位条件5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初选了一些影响因子,然后从汉中、商洛、安康各邀请3位专家,从西安邀请1位专家,共10位专家对初选指标进行取舍和修正.其中4位专家来自政府移民办公室,负责地方移民安置工作;4位来自高校,主要从事移民安置的研究;另外2位也来自高校,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专家组根据陕南自身特点,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可量化性,经过反复研讨和修订,选取5个自然指标(高程、坡度、距河流距离、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距断裂带距离)、5个社会经济指标(距交通主干道距离、人均可耕地面积、距建成区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工业园区及旅游景区距离)、2个生态指标(距生态敏感区距离、植被覆盖率),共12个因子,构建移民安置点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

3.1.1 高程 低海拔区域交通便利,便于移民生产、生活,所以移民安置点建设应以低海拔区域为宜.结合略阳县实际地形状况,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800 m赋值7;800~1 000 m赋值5;>1 000~1 500 m赋值3;>1 500 m赋值1.

3.1.2 坡度 移民搬迁后需要相对平坦的土地进行生活和耕作,若坡度较大则不适宜生产、生活,且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也高,故移民安置点选址应选择相对平坦的土地.依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1999)的规定要求,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5°赋值7;5°~15°赋值5;>15°~25°赋值3;>25°赋值1.

3.1.3 距河流距离 水资源是移民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但略阳县山高水急,易发洪涝灾害,为防止洪水威胁,安置点应与水系保持一定距离(设100 m为缓冲区).基于生产便利和防洪要求,把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100 m赋值0;100~500 m赋值7;>500~1 000 m赋值5;>1 000~2 000 m赋值3;>2 000 m赋值1.

3.1.4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环境是制约安置点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避免当地居民遭受地质灾害威胁是移民搬迁的一个最主要宗旨.结合《略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图》,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赋值7;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赋值5;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赋值3;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赋值1.

表1 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1.5 距断裂带距离 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相关规定,建设工程应避开主断裂带.依据此标准,根据离断裂带中心轴线的欧式距离,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100 m赋值1;100~500 m赋值3;>500~1 500 m赋值5;>1 500 m赋值7.

3.1.6 距交通主干道距离 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有利于移民的生产生活,也有利于移民与外界的沟通以及安置区后期的经济发展.基于安置点选址距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县道等交通主干线的欧式距离,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500 m赋值7;500~1 500 m赋值5;>1 500~3 000 m赋值3;>3 000 m赋值1.

3.1.7 人均耕地面积 略阳县移民大多依赖传统农业为生,一定量的可耕地能够保证移民的基本生活和搬迁后的生活稳定.根据略阳县目前人均耕地0.143 hm2的具体情况,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0.10 hm2赋值1;0.10~0.15 hm2赋值3;>0.15~0.20 hm2赋值5;>0.20 hm2赋值7.

3.1.8 距建成区距离 县、镇建成区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故选址越靠近县、镇建成区,越易受到建成区的辐射带动影响.基于距建成区的欧式距离,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1 000 m赋值7;1 000~2 000 m赋值5;>2 000~3 000 m赋值3;>3 000 m赋值1.

3.1.9 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规定和国家建设用地划分标准,结合略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略阳县土地利用规划图(2016—2020),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规划居民用地赋值7;荒草地赋值5;城镇、农村居民点赋值3;耕地、园地、林地赋值1;水体赋值0.

3.1.10 距工业园区及旅游景区距离 安置点附近的工业区及旅游景区是吸纳移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移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工业和旅游资源数据从略阳县各乡镇政府获取,根据工业区和旅游景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1 000 m赋值7;1 000~2 000 m赋值5;>2 000~5 000 m赋值3;>5 000 m赋值1.

3.1.11 距生态敏感区距离 生态敏感区是指制约某地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的一些区域,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这些区域的生态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空间开发中应注意避让这些区域[25].根据距生态敏感区的欧式距离,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500 m赋值1;500~1 000 m赋值3;>1 000~2 000 m赋值5;>2 000 m赋值7.

3.1.12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植被丰富度和绿化程度,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更适宜人居住.基于略阳县实际状况,将该指标分级并赋值为:<30%赋值1;30%~50%赋值3;>50%~70%赋值5;>70%赋值7.

3.2 评价因子的权重

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将指标体系分为3层,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和要素层,邀请上述10位专家依据经验判断,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和数值,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验证.经过反复的调整检验,得到RC=0.055,满足RC≤0.1,符合一致性要求,最后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表1).

3.3 适宜性评价模型

在要素层单因子分析基础上,基于综合指数模型对各因子得分加权求和,计算出略阳县移民安置点选址空间适宜性的综合总分值[26]1276:

(1)

其中,S为略阳县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综合评价值;n为因子总数;wi为单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值;Pi为某单元第i个因子的适宜性得分.

3.4 空间适宜性分区标准

基于移民安置点选址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适应程度,将略阳县全域分为最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表2).

表2 移民安置点空间适宜性等级体系

4 结果与分析

基于(1)式,根据表1中各因子的分级、赋值情况,以单个因子为评价单元,借助 GIS平台,对研究区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生成各因子在县域内的栅格分布图,根据相关影响因子的权重,利用GIS 中的相关工具加权叠加各因子的栅格分布图,然后利用重分类中的自然断点法将栅格图分为4个等级,重分类得到研究区适宜性分区结果(图1、表3).根据已建83个安置点的地理坐标,通过GIS平台获取了已建安置点在适宜性空间分区图上的表现(图2、表4).

由图1、表3可知,略阳县最适宜区面积很少,只占全县总面积的13.98%,主要分布于过境的嘉陵江、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坝区,也有部分最适宜区处于山间谷地,但较为分散.这些区域地势低平,交通便捷,经济发展较好,耕地资源丰富,有利于移民居住及今后生活.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最适宜区的周围,大多处于平坝区、丘陵坡地和山麓地带,地势相对平坦,交通相对便利,城乡联系相对较密集,且耕地资源比较充足,水源也较丰沛,虽局部有一定的限制,但面积相对较大,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为安置点.较不适宜区零散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区域,耕地面积较少,过境公路少,交通条件差,远离中心城区,经济基础薄弱,开发难度较大,一般不作为移民工程选址.不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42.28%,集中分布在县域北部及南部中山区,此类型区域山峦叠嶂,高俊奇险,耕地匮乏,生态敏感,地质灾害易发,受自然、生态、经济等多种因素限制,不适宜作为移民安置点选址.

图1 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空间分布

表3 移民安置点选址空间适宜性分析结果

图2 已建移民安置点适宜性空间分布

略阳县已建83个移民安置点中,有33个分布在最适宜区,31个分布在一般适宜区,12个处于较不适宜区,7个位于不适宜区(图2,表4).实地调研中发现,处于最适宜的安置点,制约性很少,其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都较为优越;处于一般适宜区的集中安置点,虽受个别自然、社会、生态等制约性条件的约束,但综合条件相对较好;处于较不适宜区的安置点不利于选址的因素相对较多,突出表现为耕地资源较少,移民搬迁后生存压力较大;处于不适宜区的7个安置点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突出表现为环境承载力弱,较高的生态安全风险,较隐蔽的地质灾害风险等.故选址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一两个指标,只有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才是安置点的理想选址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了略阳县移民安置点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基于GIS工具获取移民安置点选择适宜性空间分布,并对现有的38个已建安置点进行了空间适宜性评价.

1)略阳县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安置点选址的空间适宜性水平相对较低,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面积较少.最适宜区主要沿过境的嘉陵江、汉江及其支流分布,多成条带状,面积小且分布零散;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最适宜区的周围,多呈条带或块状分布,面积相对较大.

2)已建成的83个集中安置点中有33个处于最适宜区,31个处于一般适宜区,12个处于较不适宜区,7个处于不适宜区.说明略阳县大多数已建安置点选址空间适宜性较好,只有少部分安置点空间适宜性较差.

表4 已建移民安置点的空间适宜性

5.2 建议

1)为了提高选址的科学性,陕南移民工程选址应在系统的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利用GIS工具对区域进行适宜性分区,为移民安置点建设找到最适宜或比较适宜的场所.同时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坚持最适宜区“集约高效”原则,一般适宜区“适应开发”原则,较不适宜区“有限开发”原则,不适宜区“禁止开发”原则.

2)针对已建安置点,建议对处于最适宜区的已建安置点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移民的满意度;处于一般适宜区的已建安置点,应加大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的空间适宜性,并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对处于较不适宜区的已建安置点,当务之急是解决路、电、气、水、网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的问题,想办法消除各种不利于移民生产生活的制约因素,实现移民的安居乐业;对处于不适宜区的已建安置点建议重新选址,避免移民“返迁”或二次搬迁.

猜你喜欢

陕南赋值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党建地图·陕南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签证移民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Immigration移民